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肿瘤
  • 中医药
  • 诊疗指南
  • 临床
  • 标准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抗肿瘤
  • 中医治疗
  • 肿瘤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2314641
商品编码:272537691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定价:28.00元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8023146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zYYxH/T 136—156—2008《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分为鼻咽癌、甲状腺癌、肺癌、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胰腺癌、肝癌、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肿瘤、癌、宫颈癌、膀胱癌、肾癌、皮肤癌、癌性疼痛二十一个部分: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归口。

目录


前言
引言
zYYxH/T136-2008鼻咽癌
ZYYXII/T137-2008甲状腺癌
ZYYXH/T138-2008肺癌
ZYYXH/T139-2008癌
ZYYXH/T140-2008食管癌
ZYYXH/T141-2008胃癌
ZYYXH/T142-2008大肠癌
ZYYXH/T143-2008胰腺癌
ZYYXH/T144-2008肝癌
ZYYXH/T145-2008恶性淋巴瘤
ZYYXH/T146-2008急性白血病
ZYYXH/T147-2008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ZYYXH/T148-2008多发性骨髓瘤
ZYYXH/T149-2008前列腺癌
ZYYXH/T150-2008肿瘤
ZYYXH/T151-2008癌
ZYYXH/T152-2008宫颈癌
ZYYXH/T153-2008膀胱癌
ZYYXH/T154-2008肾癌
ZYYXH/T155-2008皮肤癌
ZYYXH/T156-2008癌性疼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内容概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是中国中医药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性文献,旨在规范和提升肿瘤中医诊疗的水平,为广大中医师、肿瘤科医师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诊疗依据。本书汇集了当前肿瘤中医诊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以及专家共识,内容涵盖了肿瘤中医的辨证论治、治法方药、辅助治疗、康复调理等多个方面,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精细、可操作的肿瘤中医诊疗体系。 第一部分:肿瘤中医认识与辨证体系 本部分着重阐述了肿瘤从中医角度的认识。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虚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痰湿凝聚等因素密切相关。书中详细介绍了“正邪相争”的病机,即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抵抗外邪侵袭,或内生邪气,久积而成瘤。同时,深入剖析了导致正气虚衰的根本原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以及邪气(如湿、热、寒、毒)的侵袭和久郁。 在此基础上,本书系统梳理并发展了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体系。不同于西医对肿瘤的病理分型,中医辨证更侧重于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脉象以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将其归纳为不同的证型。书中详细列举了常见的证型,例如: 气滞血瘀型: 主要表现为肿瘤部位疼痛固定,肿块坚硬,伴有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涩。常用于描述早期肿瘤或有明显疼痛、肿块的患者。 痰湿凝结型: 常见于胃肠道肿瘤、肺癌等,表现为形体肥胖,胸脘痞闷,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象滑。 热毒蕴结型: 多见于炎症性肿瘤或晚期肿瘤,表现为肿瘤部位灼痛,红肿热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肝郁脾虚型: 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不佳,腹胀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 肾精亏虚型: 多见于晚期肿瘤,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尿频尿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弱。 本书强调,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证型并非一成不变,往往是多种证型的兼夹或相互转化。因此,要求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必须动态观察,精准辨证,做到“审证求因,审因施治”。 第二部分:肿瘤中医治疗原则与方药应用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阐述了肿瘤中医治疗的总体原则以及针对不同证型的具体方药应用。 一、 治疗总原则: 本书强调,肿瘤中医治疗应遵循“扶正祛邪”的治疗总原则。 扶正: 即通过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健脾益气等方法,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整体素质,为战胜肿瘤奠定基础。特别是在放化疗期间,扶正治疗尤为重要,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祛邪: 即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散结、软坚消瘤等方法,直接作用于肿瘤,抑制其生长,缩小肿瘤体积,缓解肿瘤引起的各种症状。 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提出了“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强调“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念。 二、 针对不同证型的方药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针对上述各种辨证分型的常用治法和经典方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对经典方剂进行了加减和改良。 气滞血瘀型: 治法以活血化瘀、行气散结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加入三棱、莪术、刘寄奴、穿山甲等活血破瘀药物;若兼有气滞,可配伍香附、延胡索、枳壳等;若肿块坚硬,可加用炮山甲、皂角刺等软坚散结。 痰湿凝结型: 治法以健脾化痰、理气散结为主。常用方剂如二陈汤、四君子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等。若痰湿化热,症见咳嗽痰黄,可加黄芩、瓜蒌;若胸闷纳呆,可加陈皮、茯苓。 热毒蕴结型: 治法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为主。常用方剂如败毒散、五味消毒饮等。若症见高热,可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若肿瘤破溃,可加公英、蒲公英、土茯苓等。 肝郁脾虚型: 治法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主。常用方剂如逍遥散、参苓白术散等。若肝郁明显,可加柴胡、郁金;若脾虚明显,可加白术、山药。 肾精亏虚型: 治法以滋补肝肾、益精填髓为主。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若兼有气虚,可加黄芪、党参;若兼有血虚,可加当归、熟地。 除了辨证论治的方药,本书还重点强调了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一些具有明确抗肿瘤活性的单味中药和复方,并提供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思路,例如:三七、莪术、灵芝、人参、紫杉醇(来源于红豆杉)、喜树碱(来源于喜树)等。 第三部分:肿瘤中医特色疗法与辅助治疗 本书不仅涵盖了内服中药,还系统介绍了多种肿瘤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与西医放化疗相结合的中医辅助治疗。 针灸疗法: 详细介绍了针灸在缓解肿瘤疼痛、改善恶心呕吐、调节免疫功能、辅助康复等方面的应用。包括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疼痛,如腹部肿瘤疼痛、骨转移疼痛、神经痛等,以及针对放化疗副作用的取穴方案,如足三里、内关、合谷等。 推拿按摩: 介绍了推拿按摩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消化功能等方面的作用。 中药外治法: 包括中药熏洗、中药敷贴、中药灌肠等。例如,针对皮肤转移或溃疡,可使用清热解毒、生肌收口的中药外敷;针对腹腔积液,可采用具有逐水消胀作用的中药灌肠。 中医食疗与药膳: 强调了“药食同源”的理念,为患者提供了根据不同证型和身体状况的饮食建议,以及具有抗癌、扶正、抗肿瘤作用的药膳方。例如,适用于气血不足的患者,推荐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适用于脾胃虚弱的患者,推荐食用山药百合粥。 中西医结合诊疗: 重点阐述了中医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优势地位。在中医辅助放化疗方面,强调了中医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例如,在放疗期间,使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减轻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等;在化疗期间,使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减轻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同时,也介绍了中医治疗在晚期肿瘤姑息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如缓解疼痛、改善食欲、提高生活质量等。 第四部分:肿瘤中医康复与身心调养 康复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肿瘤康复: 详细介绍了肿瘤康复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和晚期康复。中医在各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早期通过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促进身体机能恢复;中期通过调理身体,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晚期通过扶正固本,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 身心调养: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本书强调了情志调养的重要性,介绍了中医在疏肝解郁、宁心安神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冥想等,帮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抗病能力。 结论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工具书。它系统地总结了肿瘤中医诊疗的理论、方法与经验,并充分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本书的出版,将有力推动肿瘤中医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重要的支持。本书适用于各级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肿瘤科医师,以及对肿瘤中医感兴趣的临床科研人员、中医药院校师生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癌症患者的家属,这段时间一直在为家人的治疗奔波,同时也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可能性。我之前听过一些关于中医治疗肿瘤的说法,但总是觉得不够系统和权威,担心会耽误正规治疗。当我看到《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这本书时,眼前一亮。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权威性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信任。我特别想了解,这本书会如何指导我们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案?比如,针对不同分期、不同症状的肿瘤患者,会有相应的推荐方药吗?中医在缓解疼痛、改善食欲、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体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知识,更能给出一些操作性强的建议,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也能为家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多帮助。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希望和方向。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一些癌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尤其对中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很感兴趣。市面上关于肿瘤的书籍很多,但很多都停留在科普层面,或者只是单纯的经验分享。而这本《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从书名来看,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味道。它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导制定的,这意味着它代表了目前国内肿瘤中医诊疗的最高标准和最权威的指南。我特别期待它在肿瘤的早期、中期、晚期不同阶段,能够给出中医介入的具体方案。比如,对于放化疗期间的中医辅助治疗,如何减轻毒副作用?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中医如何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作用?这些都是临床上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详细的临床指导,甚至包含一些典型病例分析,这样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会更有帮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整体调理和“治未病”的理念深感认同,尤其是在面对像肿瘤这样复杂且对身体造成巨大影响的疾病时。很多时候,西医治疗的重点在于“攻克”疾病本身,而中医则更注重“扶正祛邪”,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对身体整体机能的恢复和平衡。这本《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能够系统性地了解中医在肿瘤领域应用的权威著作。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如何认识和分类不同的肿瘤类型,以及在具体的辨证分型基础上,如何运用中药、针灸、食疗等多种手段,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中医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治疗副作用、甚至在康复期的长期调理方面,能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希望全面了解肿瘤中医防治策略的读者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感觉它像一本厚重的宝藏。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日里对中医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肿瘤这个领域,中医的介入和作用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焦点。过去,我接触到的关于肿瘤中医的信息,往往分散在各种学术论文、临床案例集,甚至是民间偏方中,缺乏一个系统、权威的指引。这本指南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编撰者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这个背景本身就足以让人信服其专业性和严谨性。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清晰、规范的肿瘤中医诊疗流程,从辨证论治到具体的方药选择,再到辅助治疗的各种手段,都能有详实的阐述。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一本有标准、有依据的著作,远比零散的信息更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给我带来中医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知识,更能让我理解中医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癌症这个复杂疾病的,它所蕴含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智慧,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健康和养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深知其博大精深。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如何有效地防治肿瘤,以及在疾病发生后如何科学治疗,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听说《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这本书的出版,觉得它非常有意义。中医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指导。这本指南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中医对于不同类型肿瘤的认识,包括其病因、病机,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的应用,以及如何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这本书的问世,对于广大肿瘤患者以及关注肿瘤防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