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正版书籍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营养学会 著
图书标签:
  • 营养学
  • 膳食指南
  • 健康饮食
  • 中国居民
  • 营养素
  • 2013版
  • 医学
  • 健康
  • 科普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4014
商品编码:2762065440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作者 中国营养学会
定价 170.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414014
出版日期 2014-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近百位营养学专家编写而成,汇集了近十年国内外营养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共识,是用于指导中国居民合理摄入膳食营养素,预防营养缺乏和过量,减少慢性病发生危险的一本专著。其内容包括DRIs的概念、制定方法及其应用;并系统介绍了能量、宏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性质、功能以及推荐摄入量,同时还充实了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研究资料,增加了有关植物化合物的性质、生物学作用等内容。
本书适用于营养科技人员对中国居民群体或个体进行膳食营养评价和计划;也可为管理者制定国家食物营养发展规划和营养相关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对营养食品的研发和评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篇概论
章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基本理论3
节基本概念3
第二节制定和修订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基本原则9
第三节建立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方法17
第二章应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评价和计划膳食31
节应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评价膳食33
第二节应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计划膳食44
第三节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其他方面的应用50
第三章国内外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历史与发展55
节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与非传染性慢性病预防的进展55
第二节国外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历史与发展59
第三节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历史与发展65
第二篇能量与营养素
第四章能量77
节能量单位和产能营养素的能量系数78
第二节人体的能量消耗78
第三节总能量消耗的测定80
第四节能量需要量83
(CTP)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1-9章)indd72014-10-1109:51:08
目录
viii
第五章蛋白质和氨基酸98
节结构和理化性质98
第二节消化吸收和代谢100
第三节生理功能101
第四节缺乏与过量的危害102
第五节营养状况评价103
第六节膳食蛋白质参考摄入量104
第七节蛋白质主要食物来源及营养价值评价113
第六章脂类117
节结构和理化性质117
第二节消化吸收和代谢120
第三节生理功能124
第四节膳食脂肪及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125
第五节人体脂类营养状况的评价129
第六节膳食脂肪及脂肪酸的参考摄入量130
第七节膳食脂肪及脂肪酸的主要食物来源137
第七章碳水化合物143
节结构和理化性质143
第二节消化吸收和代谢149
第三节生理功能153
第四节缺乏与过量的危害154
第五节营养状况评价155
第六节膳食碳水化合物参考摄入量156
第七节主要食物来源161
第八章常量元素165
节钙166
第二节磷176
第三节钾183
第四节钠189
第五节镁196
=第六节氯201
第七节硫204
第九章微量元素216
节铁218
第二节碘230
第三节锌237
第四节硒250
第五节铜257
第六节氟266
第七节铬271
第八节锰276
第九节钼281
第十节其他微量元素285
第十章脂溶性维生素306
节维生素A307
第二节维生素D327
第三节维生素E335
第四节维生素K344
第十一章水溶性维生素356
节维生素B1358
第二节维生素B2363
第三节维生素B6370
第四节维生素B12378
第五节维生素C383
第六节泛酸391
第七节叶酸396
第八节烟酸403
第九节胆碱408
第十节生物素416
=第三篇水和其他膳食成分
第十二章水442
节理化性质和代谢442
第二节影响人体水需要量的因素444
第三节生理功能445
第四节不足与过量的危害446
第五节摄入和状况评价448
第六节适宜摄入量449
第七节水的食物来源453
第十三章膳食纤维456
节结构和理化性质456
第二节消化吸收和代谢462
第三节生物学作用464
第四节缺乏与过量的危害466
第五节膳食摄入和评价466
第六节膳食纤维适宜摄入量467
第七节主要食物来源472
第十四章酚类476
节儿茶素476
第二节原花青素485
第三节槲皮素492
第四节花色苷500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是一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国营养学会负责发布的权威性指南,旨在为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提供科学、量化的参考标准。这部指南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国民营养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预防和控制营养相关疾病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 指南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的负担日益加重,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科学、权威的膳食营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营养学研究成果和国家指导性文件,其核心价值在于: 科学指导个性化膳食: 不同的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如孕期、哺乳期)、劳动强度的人群,其营养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该指南提供了各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NI)、平均需要量(EAR)、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等参考值,为个体制定均衡膳食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 预防营养相关疾病: 通过了解和遵循推荐的营养素摄入水平,可以有效预防因营养素缺乏或过量引起的健康问题,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症、碘缺乏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 促进国民健康水平提升: 广泛应用该指南,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合理膳食重要性的认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从根本上改善国民的营养状况和整体健康水平。 指导食品生产与政策制定: 该指南也为食品工业的营养强化、新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能为国家制定相关的营养政策、开展营养干预项目提供参考。 二、 指南的主要内容构成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全面、系统,并充分考虑了中国居民的实际情况。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总论: 引言: 阐述了制定和使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目的、重要性以及指南的适用范围。 基本概念: 详细解释了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基本概念,包括: 推荐摄入量(RNI): 能够满足机体营养需要,适合于健康人群的平均摄入量。 平均需要量(EAR): 能够满足机体营养需要的一半健康个体所需的摄入量。 充足摄入量(AI): 当 EAR 或 RNI 无法确定时,根据健康人群的实际摄入量推算出的水平。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长期过量摄入某营养素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最高摄入量。 能量推荐摄入量: 满足健康个体在不同年龄、性别、活动水平下的能量需求的摄入量。 计算方法与原则: 介绍了制定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科学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影响营养素摄入的因素: 分析了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个体生理状况(如生长发育、疾病)、生活方式等对营养素摄入与需求的影响。 2. 能量推荐摄入量: 提供了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活动水平(如久坐、轻体力活动、中等体力活动、重体力活动)的中国居民能量推荐摄入量(RENI)。 强调了能量平衡的重要性,并给出了能量消耗的构成(基础代谢、食物热效应、体力活动)。 3. 宏量营养素推荐摄入量: 蛋白质: 根据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以及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给出了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 强调了蛋白质的质量(如必需氨基酸组成)和来源(动物性与植物性蛋白质的互补)。 脂肪: 提出了适宜的脂肪供能比,并重点关注了脂肪酸的组成,特别是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α-亚麻酸)的摄入。 强调了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碳水化合物: 提出了碳水化合物的适宜供能比。 区分了复合碳水化合物和简单碳水化合物,并提倡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4. 微量营养素推荐摄入量: 维生素类: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推荐摄入量、平均需要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重点关注了维生素A在视力、免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维生素D在骨骼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膳食来源和缺乏的危害。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B族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泛酸、维生素B6、叶酸、生物素、维生素B12)的推荐摄入量、平均需要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详细阐述了它们在能量代谢、神经系统功能、血液生成、DNA合成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缺乏风险(如脚气病、糙皮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矿物质类: 常量元素: 钙、磷、镁、钠、钾、氯的推荐摄入量、平均需要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特别强调了钙在骨骼健康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钠、钾平衡对血压控制的重要性。 微量元素: 铁、锌、碘、硒、铜、锰、铬、氟、钼的推荐摄入量、平均需要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详细介绍了铁在氧气运输中的作用,锌在生长发育和免疫中的作用,碘对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必要性,以及硒的抗氧化功能等。 5. 膳食纤维及其他: 提供了膳食纤维的充足摄入量(AI),并强调其在维持肠道健康、预防慢性病方面的作用。 可能还包含对水、电解质等其他重要营养成分的讨论。 6. 附录: 可能包含中国居民的膳食调查数据、营养素的分子量、不同食物的营养素含量参考值等补充信息,为指南的实际应用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三、 指南的特点与应用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在编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科学性与权威性: 依据最新的国内外营养学研究成果,采用国际通行的科学方法进行评估和计算,由国家权威机构发布,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中国特色与适应性: 充分考虑了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以及不同地域的特点,使指南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全面性与系统性: 涵盖了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等几乎所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营养素,并从能量、宏量、微量等不同维度进行阐述。 实用性与易用性: 提供了不同人群的参考摄入量数值,并附带了概念解释和应用原则,方便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理解和应用。 四、 如何应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1. 专业营养工作者: 作为制定膳食指南、开展居民营养调查、设计营养干预方案、进行营养咨询和教育的基础性依据。 在制定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的营养政策时,可参考其中的相关数据。 2. 医疗卫生机构: 在临床营养诊断、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时,需要参考指南中的营养素推荐值。 在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中,向居民普及合理膳食知识。 3. 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 在设计和生产强化食品、配方食品(如婴幼儿配方奶粉、保健食品)时,应确保产品的营养成分符合指南的要求。 为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提供科学参考。 4. 公众个人: 了解自身所属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的能量和主要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通过合理搭配膳食,努力达到这些推荐值。 对照指南,审视自己的日常饮食结构,识别潜在的营养不足或过剩风险。 认识到“推荐摄入量”是一个平均值,是健康人群的膳食目标,并非越高越好,尤其是对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的认知,可以避免因过量摄入某些营养素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理解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仅是营养科学的一部分,均衡多样的食物才是获取这些营养素的最佳途径。 五、 总结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不仅是一部科学文献,更是指导中国居民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它凝聚了我国营养学界的智慧和努力,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通过科学地理解和应用这部指南,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制定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合理膳食,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这部指南的发布和推广,将持续引导中国居民走向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接触这本书,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和大量数据表格确实让我感到了一丝挑战。它显然不是为那些想快速获得养生小窍门的读者准备的。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循着索引深入进去,你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美感。那些看似枯燥的表格,实际上是无数次实验、无数次修正后凝结的智慧结晶。我尤其关注了不同食物的营养密度分析部分,通过书中提供的基准线,我能够更客观地评估不同食材在膳食结构中的权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奠基”,它为你后续所有的营养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地基,你不能指望它直接教你做菜,但它能告诉你做“什么菜”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评分

我这次翻阅这本书的经历,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科学探险”。它不像那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直接把结论端到你面前,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有据可循的营养学逻辑框架。特别是关于宏量营养素的推荐值部分,它不仅仅给出了一个数字,背后还详细阐述了依据的流行病学数据、人体代谢机制的研究,以及不同年龄段、生理状态的差异化考量。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为什么”的好奇心。我发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饮食观念,在这本书的严谨数据面前,都需要被重新审视和校准。每一次对某个维生素或矿物质的深入了解,都像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生命科学的大门,让人由衷地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严谨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权威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前人研究的总结,更反映了基于最新科研进展对人体需求的最新认识。我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地方对以往的推荐值进行了修订和解释,这表明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版本。这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致敬,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参考手册。它教会我们,营养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最新的科学结论。对于任何从事食品科学、公共卫生或者临床营养相关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行业内的“宪法”或“标准操作流程(SOP)”,是必须纳入个人知识库的基石性文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清晰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扎实的纸张质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工具书,而是真正经过严谨打磨的学术成果。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虽然内容是数据和图表居多,但是设计者明显花了不少心思去优化阅读体验。比如,不同营养素的章节划分得非常清晰,页眉页脚的标记也很规范,查找起来非常方便,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极高,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表格数据,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制作精良的物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性和用户体验的重视。它的厚度和重量也恰到好处,既能体现内容的丰富性,又不会显得过于笨重,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知识储备的象征。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健康饮食的朋友,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不再需要零散地去搜索各个机构发布的零星标准,这本书像一个中央处理器,将所有权威的参考数值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标准体系。我尝试用它来评估自己和家人的日常饮食结构,结果发现,很多自认为均衡的搭配,在与这些官方参考摄入量进行比对后,才发现某些微量元素确实存在轻微的不足或者过量的情况。这种“对标”的过程非常具有指导性,它不是空泛地告诉你“要健康”,而是精确地告诉你“还差多少克/毫克”。这使得我的膳食调整计划变得目标明确,可执行性大大增强。对于那些需要为特定人群(比如孕妇、老年人或者运动员)制定营养方案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案头的“导航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