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筋膜線按摩伸展全書》 沿著6條筋膜線,找出真正疼痛點! 港台原版 繁体

现货正版 《筋膜線按摩伸展全書》 沿著6條筋膜線,找出真正疼痛點!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筋膜線
  • 按摩
  • 伸展
  • 疼痛
  • 健康
  • 港台原版
  • 繁体
  • 解剖学
  • 运动康复
  • 自助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拓特出版社
ISBN:9789869393324
商品编码:2822293142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筋膜线按摩伸展全书:沿着6条筋膜线,找出真正疼痛点!84组对症?6?4部位?6?4强化的全方位按摩法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6/12/08
  • 语言:繁体中文
    • ISBN:9789869393324
    • 丛书系列:
    • 规格:平装 / 224页 / 17 x 23 cm / 普通级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湾

    内容简介

    国家队随队队医、「运动新视界」.1作者、中西医双修复健专科医师──
    〈凃俐雯  医师〉首度出书!
    膝盖疼痛要练臀肌、肩颈酸痛要练眼部肌肉!
    顺着筋膜线的结构原理「头痛医脚、脚痛医头」,
    找出真正的激痛点,才能根治疼痛!

    为什么肩、颈、背、肘、腰、膝的疼痛,常常反复发作?
    已经治疗过了,同样的部位却还是容易受伤、扭到、僵硬?
    知道自己姿势不对,但一不注意就很容易驼背、翘脚、耸肩、坐不正……
    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肌筋膜」紧绷!

    按摩肌肉、伸展拉筋,效果只能维持一时!

    平常感觉身体各处「酸?6?4痛?6?4麻?6?4紧?6?4卡」时,指压按摩、做SPA,只能暂时缓解特定部位的疼痛;经过按摩后,只有肌肉一时被放松,但是同时包覆肌肉、肌腱和骨骼的「肌筋膜」没有拉开、放松,很快又会紧绷、拉扯肌肉,身体自然会在同样的部位反复疼痛。

    人体有好几条肌筋膜线,从头顶延伸至脚底,从后背延伸至肚子前交叉、往下经过下肢外侧,是一个贯穿全身的完整线路;近几十年来,医界发现「筋膜」不仅包覆了身体所有的器官与组织,让人可以做出跑、跳、扭转等各种动作,更能吸收外界对人体的冲击力,还有比神经快三倍的传导力,筋膜系统的重要性不亚于神经和循环系统。

    沿着肌筋膜包覆全身的路线,找到激发疼痛的部位
       
    筋膜线包覆住整条线路上的骨骼与筋肉,只要筋膜紧绷僵硬,就会影响到同一条线上的肌肉,原因是,人体全身的筋膜、肌肉和骨骼,都是对称的,当「姿势不良」、「重复同样动作(动态或静态)」时,该部位的筋膜就会被迫维持「缩短」(用力)和相对「拉长」,让肌肉僵硬,进而产生酸、紧、痛。以往我们习惯针对痛点按压,但肌肉的痛点放松了,肌筋膜因姿势和动作产生的异常张力没有改善、依旧紧绷的话,疼痛还是会反复发作、也会更容易受伤。

    从筋膜线路的方向思考,当某个部位疼痛时,必须思考在通过该部位的筋膜线上的所有肌肉,例如膝盖疼痛时,应该要延展、锻炼屁股的肌肉,让臀肌有更多的力量支撑身体,减少膝盖负担,同时锻炼通过该部位的肌筋膜,而不是只穿戴护膝。

    胸闷、腰痛、背痛?找出身上紧绷的筋膜线:

    【驼背?7?4胸闷、上背疼痛?7?4?7?4浅背线、浅前线】
    驼背会导致胸部前侧的筋膜紧缩,胸部后侧的筋膜太长,都会有紧绷的感觉,而且胸椎也会因为前后筋膜的异常张力而卡住,常伴随出现胸闷或者呼吸不顺畅的感觉。

    【三七步?7?4腰部、下背疼痛?7?4?7?4螺旋线、浅背线】
    三七步站姿会不自觉凸出肚子站着,腰部后侧的筋膜会缩短,腰部前侧的筋膜会被拉长,结果会让腰椎卡在过度前凸的状态下,长期下来都会导致腰部或下背疼痛。

    【低头族?7?4颈椎椎间盘突出、肩颈酸痛?7?4?7?4侧线&浅前线】
    低头族因为过度弯曲颈部,会使颈部前侧肌筋膜过度短缩,而颈部后侧的肌筋膜过度拉长,长时间下来会造成颈椎椎间盘突出,严重的话会伴随有放射性的上肢酸麻胀痛。

    【运动选手、健身族?7?4跟腱发炎、小腿肚酸痛?7?4?7?4浅背线】
    运动选手或是有健身习惯的人,会更常走、跑、跳,若是柔软度差或是缺乏伸展导致小腿肌筋膜太紧绷,会连带影响连接小腿肌肉的跟腱,容易导致慢性跟腱发炎。

    【办公族、长跑和短跑选手?7?4大腿酸痛?7?4?7?4浅背线、侧线】
    长时间坐着,会使大腿后侧肌肉缩短、紧绷;不常运动的人在突然激烈运动之后,也会出现大腿酸痛的问题。此外,短跑选手容易拉伤后侧腿肌肉、长跑运动者则常出现内侧大腿紧绷的问题。

    基本的肌筋膜治疗法,是「伸展」和「按摩」,凃医师特别在本书收录的84组肌筋膜自愈按摩中,加入了「肌筋膜训练」,利用肌肉用力、放松时会「收缩」、「拉长」的特性,除了立刻缓解疼痛,更让你维持肌肉弹性,保持正确姿势,维持健康通顺的代谢,别等小毛病累积成大问题,现在就开始在家自己做专业又科学的肌筋膜伸展操。

    【84组肌筋膜酸痛按摩自愈动作】

    (1)常见的筋膜疼痛部位TOP10:依据恼人的前十大身体部位疼痛,对位按摩、伸展。
    (2)肌筋膜对症运动治疗:诊所常求诊的15大类身体疼痛症状,在家就能伸展自愈。
    (3)六大肌筋膜线锻炼:容易造成疼痛的六大筋膜线介绍与在家伸展,让筋膜维持弹性、不僵硬。

    本书特色

    ?6?4完整介绍「肌筋膜」特色,现在就认识这个被忽略、但却重要的身体系统。
    ?6?4看「Dr.Tu的诊断书」,马上了解10个疼痛部位与15个疼痛症状的根源与病因。
    ?6?4五大筋膜线行经身体的部位解剖图,在家就能沿线找出自己的酸痛来源。
    ?6?4肌筋膜伸展、训练解剖图解,透视你的疼痛来源,旧伤不再来!

    名人推荐

    网球国手   王宇佐
    台湾运动伤害防护学会理事长  李恒儒
    台湾越野车下坡女王  周佩霓
    伦敦奥运马拉松国手  张嘉哲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整复专科主治医师】凃俐雯

       
    长庚大学中医系毕业,中医、西医双主修,并取得复健专科医师执照,专长是运动医学、复健医学和针灸。热爱各种运动,包括网球、篮球、排球等,也练过田径的女子七项全能,在大学时期因为运动伤害导致肩关节脱臼之后,下定决心走向运动医学的领域。
       
    致力于推广各种运动治疗和运动恢复的概念,深信运动伤害终须以运动训练来治疗和预防。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了解,很多运动伤害其实能够不药而愈,而正确的运动训练才是关键。

    【学历】
    长庚大学中医系中西医双主修

    【专业执照】
    台湾复健专科医师执照
    中华民国医师高考西医师执照   
    中华民国医师高考中医师执照
    美国运动医学会私人健身教练执照(CPT)
    红绳 Neurac 1&2国际认证合格     
    Retul自行车调整员执照(bike fitter)

    【经历】
    台湾运动伤害防护学会理事
    台北市立大学讲师
    职篮达欣工程篮球队医疗顾问
    联邦杯网球赛中华队队医
    海硕杯国际职业女子网球赛总大会医师
    三太子杯国际职业男子网球赛总大会医师
    力康复健科诊所院长
    林口长庚医院复健科总医师
    林口长庚针灸科住院医师

    目录

    【PART1】所有的身体疼痛,都是肌筋膜紧绷

    01「肌筋膜」,是让你走动跑跳的工具
    减缓人体受到冲击、震动的「保护网」
    撑起人体、保持平衡的张力作用
    和神经、循环系统同样重要的肌筋膜系统

    02肌筋膜神奇又快速的反应力、预知力
    肌筋膜的讯息反应,比神经更快速!
    预先做出反应,减缓人体受伤程度
    少了肌筋膜,要花五分钟才能捡起钥匙

    03肌筋膜紧绷、导致酸痛的5大原因
    (1)姿势不良,导致「代偿现象」
    (2)固定反复的动作,导致某些肌肉过度使用
    (3)肌肉无力或紧绷,产生筋膜纤维化
    (4)受伤后产生疤痕粘黏,进而发生代偿现象
    (5)焦虑、忧郁的心理因素,影响肌筋膜松紧
    修护肌筋膜发炎与疼痛,一定要有耐心

    04 上班族立刻检查!肌筋膜紧绷的3大原因
    (1)长时间维持在固定的姿势
    (2)身体水分不足,肌筋膜欠缺柔软度
    (3)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
    【专栏】从症状发现自己的错误姿势

    05避免意外伤害,一定要锻练肌力
    运动总是超过负荷,身体一定会伤痛不断
    肌肉越大、肌力越好?错!
     
    【PART2】 松开肌筋膜,才能根治疼痛

    01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原理
    久坐之后感到下背痛,应该要伸展大腿?!

    02肌筋膜也需要锻炼、伸展、维持弹性
    刺激肌筋膜,提高身体传达力和感受力
    「伸展」不只解痛,还要恢复肌筋膜的弹性

    03 伸展?6?4按摩?6?4训练,完整松开肌筋膜
    让肌肉缓慢收缩,也是锻炼的方法
    (1)伸展:缓慢的拉开整条筋膜线
    (2)按摩:借由放松肌肉,恢复筋膜弹力
    (3)训练:练肌力、同时练筋膜

    04 真正的疼痛原因,来自身体其他部位
    除了久站,久坐也会足底肌筋膜炎
    缓解膝盖前方痛,需要锻炼屁股肌肉
    为什么锻炼臀部肌肉可以减少跟腱疼痛?
    动动眼部肌肉,竟可以缓解脖子酸痛
    颈椎太直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
    【专栏】为什么旧伤总是缠着我?
     
    【PART3】 解读身体的疼痛讯息

    01暖身、冷热敷、用药──疼痛观念大解析 
    口服消炎药,是害你旧伤好不了的原因?
    动前热身、动后伸展,真的能避免运动伤害吗?

    02 透视疼痛种类,选对解痛方式
    肌筋膜紧绷、肌腱发炎还是神经压迫?
    整复时听到「啪啪」声,才是内行的师傅吗?
    放松、解痛、暖身──滚筒的惊人多功用
    医师来解答:滚筒按摩的正确使用方法
     
    【PART4】 全身六大肌筋膜问题自我诊断

    01 认识全身的疼痛连线
    浅背线
    浅前线
    侧线
    螺旋线
    前、背手臂线

    02 维持肌筋膜健康,这些恼人毛病都消失了!
     
    【Part 5】 常见的肌筋膜疼痛部位TOP10
    (1)颈部疼痛
    (2)上背疼痛
    (3)手肘疼痛
    (4)腰部疼痛
    (5)臀部疼痛
    (6)大腿酸痛
    (7)髋部疼痛
    (8)小腿疼痛
    (9)膝盖疼痛
    (10)肩膀疼痛
     
    【Part 6】15组肌筋膜对症运动治疗
    (11)五十肩
    (12)膏肓疼痛
    (13)腕隧症候群
    (14)髌股骨疼痛症候群
    (15)髂胫束疼痛症候群
    (16)退化性膝关节炎
    (17)手腕肌腱发炎
    (18)坐骨神经痛
    (19)梨状肌症候群
    (20)腿后肌拉伤
    (21)旋转肌肌腱炎
    (22)腰椎椎间盘突出
    (23)脊椎滑脱
    (24)颈椎椎间盘突出
    (25)足底筋膜炎

身体的秘密地图:探索深层连接与运动优化 本书带领读者进入人体解剖学的宏伟殿堂,但与传统的肌肉骨骼教科书不同,我们聚焦于理解功能性解剖学的视角,即身体的各个部分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运动、稳定和维持姿态。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治疗特定疾病的医学指南,而是一本关于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实用工具书,旨在帮助运动爱好者、体能教练、物理治疗师以及任何希望深入了解自己身体的人,建立起一套更全面的身体认知框架。 我们将重点剖析人体深层的组织连接模式,超越孤立的肌肉训练,转而探讨组织如何在三维空间中相互联系、传递力量和感知张力。 第一部分:基础构建——理解身体的连续性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结构之前,本书首先建立起理解身体运作的必要基础。我们假设读者对基础的解剖学术语(如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有所了解,但我们将用更直观、更偏向功能的语言来重新诠释这些概念。 1. 皮肤与筋膜的初识:不仅仅是包裹层 我们将从人体最外层的结构——皮肤开始,讨论其作为感觉器官和连接点的作用。随后,我们将进入本书的核心主题之一:筋膜系统(Fascia)。我们不会仅仅罗列筋膜的层级(浅筋膜、深筋膜、脏器筋膜),而是着重强调筋膜作为全身性、连续性的三维结构如何影响运动效率和疼痛感知。 张力网络的形成: 详细描述筋膜如何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交织的网络,解释为何脚踝的紧绷可能影响到头部的姿态。 触觉与本体感受的桥梁: 探讨筋膜内部丰富的神经末梢如何成为我们身体位置感和运动控制的关键信息来源。我们将讨论筋膜的粘滞性(Viscosity)和可塑性(Plasticity),解释为什么持续的姿势或重复的动作会“固化”身体的形态。 2. 组织间的对话:滑行与阻力 运动的流畅性依赖于组织之间能够有效地滑行。本书会详细讲解: 内脏与肌腱的相互作用: 探讨在深层组织层面,肌肉、肌腱、韧带以及覆盖它们的筋膜层之间是如何通过滑行面(Fascial Planes)实现无阻力的移动。 粘连的生物力学后果: 分析当这些滑行面因创伤、炎症或长期不活动而发生粘连时,如何限制了关节的活动范围,并迫使其他未受影响的区域代偿,最终导致功能失衡。 第二部分:运动链的解读——核心稳定与传导 本书的重点将转移到身体如何有效地将力量从躯干传递到四肢,并维持核心的稳定。我们不再将躯干视为一个僵硬的“盒子”,而是看作一个动态的压力容器。 1. 呼吸的引擎:横膈膜与核心的联动 深入解析横膈膜(Diaphragm)的解剖结构及其在呼吸运动中的核心作用。强调横膈膜不仅是呼吸肌,更是深层核心稳定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压力调控: 解释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的建立和释放如何为肢体运动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讨论不良呼吸模式(如胸式呼吸)如何持续激活某些浅层肌肉,导致核心稳定机制的“失活”。 2. 骨盆的艺术:力的基座 骨盆被视为身体力量传导的基石。我们将细致描绘骨盆带(Pelvic Girdle)的复杂性,包括骶髂关节(SIJ)的微小运动能力。 三维运动的精髓: 描述骨盆在矢状面(前倾/后倾)、冠状面(侧倾)和水平面(旋转)上的联动。重点讨论“骨盆中立位”的动态性,而非静态的理想姿势,以及如何在不同运动中适应性地调整骨盆位置。 第三部分:动作模式的解析——超越单一肌肉的思维 本书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对复合动作模式的拆解上。我们将关注整体的身体协调性,而非孤立地训练某一块肌肉。 1. 推拉的生物力学 分析常见的推(Push)和拉(Pull)动作的力线传递。 推力解析: 以卧推或推举为例,追踪力量从脚部或躯干如何通过肩胛骨、胸廓,最终作用于双手。强调肩胛骨的稳定和活动性如何决定了推力的效率和肩关节的健康。 拉力解析: 探讨引体向上或划船动作中,背阔肌、菱形肌、斜方肌如何分工合作,以及这些动作对改善圆肩姿势的潜在影响。 2. 旋转与侧向运动的协调 许多运动损伤和功能障碍源于旋转和侧向稳定性的不足。 螺旋线的力量: 介绍身体在运动中如何利用螺旋结构(如躯干的扭转)来增加力量输出和吸收冲击。分析这些螺旋路径在跑步或投掷中的体现。 侧向支撑: 深入探讨臀中肌、阔筋膜张拉带(TFL)以及腹斜肌在维持身体在单腿支撑或侧向移动时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结构功能不足时对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连锁反应。 第四部分:感知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身体的理解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读者成为自己身体的更佳解读人。我们不提供标准化的训练计划,而是提供一套观察和自我评估的工具。 1. 姿势评估的进阶视角 提供一套基于功能的姿势评估框架,要求读者观察以下关键要素: 组织的拉伸与缩短状态的平衡: 观察哪些组织似乎处于过度紧张(经常是浅层、代偿性的肌肉),哪些组织似乎处于松弛和无力状态。 关节对齐与运动轨迹: 评估在静态站立和动态移动中,身体如何自我调整以维持平衡。例如,观察膝盖在深蹲时是否内扣(Valgus Collapse)以及这可能反映的核心或臀部激活问题。 2. 运动质量的提升策略 讨论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觉察训练(Mindfulness in Movement)来优化运动质量。 意图的力量: 强调“想做什么”与“实际做了什么”之间的差距。介绍如何使用特定的感觉输入(如想象引导)来重新连接被遗忘的深层稳定肌群。 整合练习的理念: 提倡将身体学习融入日常活动,而非仅仅局限于健身房的特定时间段。强调持续的、低强度的、注重感觉反馈的练习,是实现持久功能改善的关键。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注重连接性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身体作为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从而优化运动表现、减轻功能性限制带来的困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整体观”的概念。我以前总以为肌肉疼就是肌肉的问题,需要按摩那个地方就对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比如脚踝的紧绷感,可能根源在于同侧的某条筋膜线在头部或者躯干上的牵拉。这种跨区域的关联性讲解得非常透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真正疼痛点”时,都会追溯到它在筋膜线上对应的起始和止点。这种溯源的思维方式,对于像我这种有多年运动损伤史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如何用“连线”的思维去诊断和处理不适。而且,书里关于如何使用辅助工具(比如泡沫轴或按摩球)来针对特定筋膜线进行自我放松的指导,非常细致入微,连按压力度和停留时间都有明确的建议,避免了过度刺激或无效操作的风险。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的身体使用手册。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瑜伽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提升练习深度和安全性的资源。这本书恰好弥补了传统瑜伽教学中对筋膜系统讲解相对不足的空白。通过学习书中描述的六大筋膜路径,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在体式中的对位和发力方式。例如,在做一些后弯或者前屈时,我会更有意识地去感受身体的“张力线”是如何流动的,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幅度。书中关于如何“释放”而不是“强行拉伸”的理念,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友好了。我发现,当筋膜被适当放松和释放后,原先感觉僵硬的肌肉反而能更自然地进入体式。这本书的文字描述虽然详尽,但逻辑性极强,层次分明,即便是复杂的解剖学概念,也被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步骤。这对于希望将科学原理融入日常习练中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关于筋膜线按摩和伸展的书,光看书名就让人觉得非常专业和实用。我一直对身体的疼痛问题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找不到明确原因的慢性酸痛,听说这跟筋膜有很大关系。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一些科学的方法,而不是那种模棱两可的说法。我特别期待它能清晰地讲解那六条主要的筋膜线,并且配上高质量的图解,这样即使是像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轻松上手。如果书中能深入浅出地分析不同疼痛点可能对应的筋膜线走向,那简直太棒了。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盲目地揉捏某个痛点,却不知道根源可能在身体的另一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处理的流程,让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成为自己的“初级理疗师”。如果它还能涉及一些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筋膜健康的小贴士,那就更完美了,毕竟预防胜于治疗嘛。总之,我对这种能将复杂理论转化为日常可操作方法的书籍抱有极高的期望,期待它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评分

拿到这本关于筋膜的书后,我首先被它的排版和视觉设计所吸引。很多专业书籍读起来都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插图和版面设计明显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它对人体解剖结构的展示方式,既不过分简化到失真,也没有过度写实到让人望而却步。书中对“六条筋膜线”的划分介绍得非常清晰,每条线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功能描述,让人很容易在大脑中构建起一个立体的身体功能网络。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提供了大量针对性的伸展动作。这些动作的难度设置似乎考虑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从入门级的温和拉伸到更深入的激活练习都有涉及。我尝试做了几个针对我常年肩颈紧张的伸展,感觉那种深层的拉扯感是日常拉伸无法比拟的,仿佛真的触及到了被长期束缚的组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疼痛——疼痛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链条上的一个信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的平衡。它没有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科学的严谨性,也没有因为专业而变得晦涩难懂。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体态(比如圆肩驼背、骨盆前倾等)如何与特定的筋膜线紧张挂钩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精确地识别出自己或家人的不良体态是哪条筋膜线在“作祟”。书中提供的伸展练习,很多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它们针对性极强,旨在打破那些长期形成的、限制我们活动的“筋膜粘连”。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呼吸与筋膜放松相互配合的部分,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但对深层放松至关重要。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倾听身体深处的反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皮肤表面的酸痛感上。它提供了一个从“疼痛管理”到“优化功能”的完整路径,这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和实践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