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听爵士 | ||
| 定价 | 45.00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美国](美])特德·焦亚,未读 出品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248 | |
| 字数 | 147000 | |
| ISBN编码 | 9787550287327 | |
| 重量 | 238 | |
引言
第壹章 节奏之谜
第2章 走进音乐
第三章 爵士乐的结构
第四章 爵士乐的起源
第五章 爵士乐风格的演变
第六章 走近爵士乐革新家
第七章 在当代聆听爵士乐
附录:150位爵士名家
致谢
作为一本旨在普及爵士乐的读物,它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没有把爵士乐打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艺术”。书中的语气是极其平等的,它承认爵士乐的复杂性,但也坚信任何人只要有愿意倾听的心,就能够走进这个殿堂。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提到一些标志性乐手时,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成就,而是会穿插一些关于他们创作理念的小故事,这让那些冰冷的名字立刻拥有了温度和个性。比如,书中对某个钢琴家如何利用“节奏的错位感”来制造紧张感的描述,让我回想起自己听他某张现场专辑时的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瞬间实现了“阅读体验”与“听觉体验”的完美对接。这种将理论阐述融入人文关怀的做法,有效地消弭了音乐理论常常带来的疏离感,使得“赏乐之道”不再是枯燥的分析,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也值得称赞。很多音乐书籍为了追求学术的严谨性,常常在字体和图示上做得非常保守,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在解释一些复杂的乐理概念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图文配合方式,而且文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内在的音乐感。比如,当它描述“切分音”时,作者的句子结构本身就带着一种跳跃和错位感,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种节奏上的巧妙“延迟”与“回归”。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技巧,即用文字模拟出音乐的特质。它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复杂的记谱法,而是聚焦于听觉感知,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毕竟不是专业的乐器演奏者,我更关心的是“我听到了什么”而不是“乐谱上写了什么”。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好奇心”与“深刻理解”,让爵士乐的欣赏过程变成了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即兴”这个爵士乐的灵魂问题上,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在我看来,即兴就像是爵士乐手之间的一场高智商对话,但对于外行人来说,听起来就像是乱吼。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套“速成口诀”去模仿,而是从更宏观的“结构框架”入手。它反复强调,即兴不是无序的音符堆砌,而是在既定的和声进行(Chord Changes)和曲式结构内进行的“有边界的自由”。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了“主题变奏”的概念,比如把主题比作一幅画的骨架,而即兴则是围绕这个骨架进行的色彩和笔触的丰富。这种解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人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住爵士乐“自由背后的秩序”。我发现,当我开始带着“这个乐句是不是在回应前一个乐句的某个音高”这样的意识去听时,原本听起来杂乱无章的Solo片段,突然间就有了逻辑和目的性。这种由点到面的构建,对于建立系统性的音乐认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关于如何欣赏爵士乐的书籍,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乐迷量身定做的敲门砖!我一直对爵士乐那种自由奔放的即兴感心生向往,但每次听到那些错综复杂的和弦进行和变幻莫测的节奏时,心里就犯怵,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迷雾。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不像那些晦涩的音乐学著作,它更像是一位资深的乐友在耳边娓娓道来,手把手教你如何分辨出什么是蓝调音阶,什么是摇摆律动。特别是它对“结构”这个概念的处理,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乐理公式,而是通过分析几首经典的爵士标准曲的片段,让你在听觉上直观地感受到主题是如何展开、即兴是如何围绕核心旋律游走的。读完前几章,我再去听迈尔斯·戴维斯或者约翰·柯川的唱片时,虽然还不能完全跟上他们的思维速度,但至少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听懂一个复杂的笑话还要令人兴奋。它没有强迫你去成为一个理论专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有信心的聆听者,这才是艺术欣赏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吧。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尝试过几本所谓的“爵士入门”书籍,但它们要么过于侧重历史叙事,把重点放在了芝加哥、纽约的帮派纷争和乐手八卦上,音乐本身反倒成了配角;要么就是堆砌了过多的专业术语,比如“三全音替代”、“和声替换”,读起来比啃石头还费劲,完全打击了我学习的热情。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逻辑简直是大师级的构建。它巧妙地将“听觉训练”与“背景知识”融合得恰到好处。我特别欣赏它在解析不同流派时所采用的对比方法。比如,当它谈到比波普(Bebop)的复杂性时,会立刻对比摇摆乐(Swing)的律动,让读者清晰地捕捉到“速度提升”背后的音乐动机是什么——是为了让即兴更有挑战性,还是为了表达更强烈的个人情绪?这种“带着问题去听”的引导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主动性。我甚至开始留意鼓手在四四拍中是如何用镲片强调“弱拍”来制造“推动感”的,这些细节的捕捉,让原本单薄的听感变得立体丰满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之道,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解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