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

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文礼 著
图书标签:
  • 客家文化
  • 赣南
  • 仪式音乐
  • 民俗音乐
  • 岁时节日
  • 文化人类学
  • 音乐学
  • 地方音乐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2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37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客家研究新视野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以发生在该地区礼俗仪式中的艺术行为和音乐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年度周期为时间取域,以节令顺序为体例结构,力求将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深描和阐释。该行素详细记录由正月春节封闭走向开放的“大神会”仪式过程,并对发生在仪式中的音声境遇进行分类与解析;对三月清明祭祖仪式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概述,说明该仪式之所以繁盛至今的原因;通过对仪式中各次群体认同结构的分析,阐明祭祖是如何在“明晰血缘脉络、凝聚宗族关系”中发挥功用;从四月至八月的庙会乐班与戏班两方面入手,兼及音乐本体的分析,发现仪式性乐班与当地的采茶戏班在用乐上具有相通性的特点。

作者简介

肖文礼,女,1983年生于江西南康。中央民族乐团助理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该院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

近年来,在《音乐研究》、《艺术百家》、《大音》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客家宗祠及其仪式音乐”、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项目“赣南客家宗族仪式音乐研究”、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赣南客家唢呐乐班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等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一 研究对象概述
二 相关研究成果
第二节 理论背景与方法路径
一 田野工作与重构田野
二 深描信仰体系中的仪式
三 社会变迁与国家在场
第三节 叙述方式:岁时节令
第一章 正月:春节
第一节 大神会仪式
一 相关背景
二 仪式展现
第二节 仪式音声及音声禁忌
一 “仪式音声”研究框架解读
二 关于“音声禁忌”的讨论
三 大神会仪式音声构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月:清明节
第一节 文化生态系统
一 宗族观念与崇祖思想
二 辉煌的宗祠建筑
三 记载血脉的家谱
四 文化生态系统
第二节 仪式中的群体认同
一 族群与认同的理论阐释
二 仪式中各层次群体的认同表征
三 “中心一边缘”的悖论
第三节 群体认同影响下的乐班及音乐
一 关于家族式传承的话题
二 替代性乐班及乐手
三 陈家乐班的专利一一西皮锣鼓
四 文化空间中的秩序结构
第四节 东龙祭祖仪式
一 相关背景
二 仪式展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月至八月:庙会(上)
第一节 相关背景概述
一 宁都庙宇的文献记载
二 数量可观的客家庙会
三 多元混杂的信仰体系
四 祭祀圈和经济供养
五 庙会仪式的主要环节
六 赣南客家庙会的特点
第二节 东龙村宗教信仰
一 民间信仰概况
二 信仰人口比例
三 近代发展脉络
第三节 东龙村太公庙会
一 太公庙简介
二 胡太公传说
三 运作体系
四 仪式展现
第四节 东龙村玉皇宫庙会
一 玉皇宫简介
二 庙会简介
三 运作体系
四 仪式展现
第四章 四月至八月:庙会(下)
第一节 庙会申的仪式性乐班
一 乐班的界定
二 乐班的择用
三 乐手的师承
四 乐班与变迁
第二节 仪式性乐班的用乐
一 乐班组合
二 乐器形制
三 宫调系统
四 曲牌运用
五 锣口与节奏
六 韵谱
七 佛乐与道乐
第三节 庙会中的戏班及用乐
一 演戏空间
二 经济供养
三 剧种概况
四 曲牌的共通性
五 “打八仙”仪式
第五章 十月:国庆节
第一节 从客家礼俗到国家展演
一 文化运动
二 政策扶持
三 节日盛装
四 组织排练
五 座次安排
六 层演程序
第二节 两类场域之比较分析
一 关于仪式与展演
二 两类场域之比较
三 层演之特征分析
第三节 中村傩仪的个案展现
一 相关背景
二 仪式展现
三 场域比较
第四节 两类场域之互动关系
一 国家对民间仪式符号的征用
二 民间仪式中国家符号的在场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客家文化与岁时节日的意义阐释
一 大众视野下概化的客家文化
二 节日体系中具化的客家文化
第二节 赣南客家文化形塑中的仪式音声
一 仪式音声的多元组合
二 多元仪式的音乐统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一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图书名称: 宋代江南士大夫的日常与精神世界:以诗词、笔记与书信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此处填写一个虚构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 出版年份: [此处填写一个虚构的年份]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实践、精神追求及其文化生态。不同于侧重宏大叙事的传统史学著作,本书选取了诗词、笔记、私人书信等第一手文献资料,以微观视角切入,重构一个鲜活、多维的宋代士人形象。 第一部分:日常生活的空间与物质基础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是在特定的地理与经济环境下构建起来的。江南地区,特别是苏杭汴州等核心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农耕技术的进步以及文人阶层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 本章首先考察了士大夫的居所——宅邸的布局与功能。从园林的设计美学(如假山、水池的营造如何服务于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到书房的陈设(文房四宝的考究、古玩的陈列),都体现了他们将日常生活融入文化实践的努力。我们通过分析宋人笔记中对“雅居”的描述,探讨了空间布局如何影响其心境与创作。 其次,饮食与服饰作为日常可见的文化符号,同样承载了阶层的身份认同。书中详述了宋人对茶道的推崇,从斗茶的技艺到茶室的布置,反映出一种超越口腹之欲的仪式感。服饰方面,则着重探讨了士人对儒雅风格的追求,以及与官服制度之间的张力。 第二部分:诗词中的情感光谱与交游网络 诗词是理解宋代士人精神世界最直接的媒介。本书不满足于对作品风格的流派划分,而是聚焦于诗词内容背后所折射出的具体情感状态与社会关系。 1. 抒发怀抱与人生哲思: 详尽分析了士人在仕途沉浮、亲友离散、对自然万物感悟等主题上的表达。例如,对“禅意”的捕捉、对“理学”思想在日常语汇中的体现,以及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通过诗歌实现自我和解与精神超越。 2. 雅集、酬唱与社交礼仪: 宋代士人圈子的形成高度依赖于文学交流。本书重点梳理了书信和诗集序跋中记载的文人雅集活动。通过对“唱和诗”的文本细读,揭示了这些交往如何构建了一个排他性、高标准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其中的权力关系与审美趣味的博弈。 第三部分:笔记与私空间的揭秘 宋代笔记的兴盛,标志着文人开始将目光投向更为私密、琐碎的生活细节,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士人“真实”状态的宝贵窗口。 1. 轶事、异闻与知识的积累: 笔记中记载的野史轶闻、地方风俗、甚至奇异博物现象,不仅是消遣之谈,更是士人知识储备的体现。本书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记录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构建起一个超越官方史籍的、更具民间色彩的知识体系。 2. 个人修养与自我规训: 部分笔记展现了士人对自己言行举止的自我反思与约束。例如,关于读书方法的记录、对个人节操的坚持、以及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这些“自省录”式的文字,体现了宋学影响下士人对“格物致知”的个人化实践。 第四部分:书信往来中的伦理与情感表达 书信是研究士大夫社会关系中最具动态性和即时性的资料。 1. 官场互助与政治站队: 在复杂的党争背景下,书信是传递政治信息、寻求庇护或表达政治立场的重要工具。本书通过分析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群体的通信内容,展现了士人如何在维护个人政治安全与实践政治理想之间寻求平衡。 2. 亲情伦理与师承关系: 书信中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情感。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子的体贴(尽管表达方式受时代限制)、对门生的提携与期望,都清晰地勾勒出儒家伦理在微观家庭和师徒关系中的具体运作。 结语: 《宋代江南士大夫的日常与精神世界》力求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超越对宋代文化“高雅”或“衰微”的简单判断,还原一个在物质充裕与精神焦虑中不断自我塑造的士人形象。本书的结论是,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文化建构过程,是其宏大精神世界得以安放的基石。本书适合历史学、文学史、艺术史及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及对宋代社会生活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资料的收集和梳理上花费了大量心血,这一点从书中引用的原始文献、田野调查的案例以及对音乐进行的科学分析就能看出来。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音乐本身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演变。例如,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家族在同一节日仪式中音乐表现的差异化分析,就揭示了客家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同时,作者对于音乐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关联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得对仪式音乐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音乐学范畴,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层面。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的价值大大提升,不仅吸引了音乐研究者,也对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书中清晰的逻辑和严密的论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理解客家仪式音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音乐本身的记录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客家民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的独特视角。仪式音乐作为一种集体行为和社会实践的载体,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群动员、权力结构以及代际传承的信息。作者通过对仪式音乐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客家社区如何通过共享的音乐体验来维系和强化其社会凝聚力。例如,书中对某些仪式中特定人群(如长老、妇女、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分析,就反映了客家社会的性别分工和权力关系。同时,仪式音乐的传承过程本身也体现了客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敬祖、孝亲、勤劳、团结等。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振奋的一部学术著作了。首先,它在选题上就极具眼光,深入到中国南方一个具体地域——赣南,去挖掘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而且聚焦于“岁时节日体系”这一核心概念,这本身就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富有张力的框架。我一直对民俗音乐的活态传承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通过对客家仪式音乐的细致梳理,展现了音乐如何与日常生活的节律、信仰习俗以及社区情感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不仅呈现了各种仪式音乐的曲调、演唱方式、演奏器乐等具体音乐元素,更重要的是,将这些音乐置于特定的岁时节日背景下进行解读。无论是春节的祈福,还是中秋的思念,亦或是端午的祭祀,书中都生动地描绘了音乐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是如何烘托气氛、传递情感、凝聚社群的。这种“情境化”的音乐研究方式,让我得以窥见客家文化背后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历史传承,感觉就像亲身经历了一场场生动的节日庆典。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并没有让行文变得枯燥乏味。相反,他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描写,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地域风情和人文关怀。书中对于一些仪式场面的还原,比如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场景,以及仪式参与者在音乐中的情感投入,都描写得极为到位,仿佛置身其中,能够体会到那种集体参与、共同祈福的庄严与喜悦。此外,作者在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时,也做到了通俗易懂,这对于非音乐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高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佳作,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和温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戏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这本书所展现的客家仪式音乐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书中对于音乐细节的描述,比如某些曲牌的旋律特点、演唱时的特殊技巧,以及乐器在仪式中的象征意义,都写得极其生动,仿佛能够听到那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旋律在耳边回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节庆仪式中音乐功能的分层解读,比如有些音乐是为了祈求丰收、驱邪避灾,有些则是为了纪念祖先、传承家族记忆,还有些则是在社交互动中起着重要的润滑剂作用。作者通过对这些仪式音乐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了客家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图景,以及他们在这个图景中如何通过音乐与自然、与神灵、与彼此建立联系。这种对文化“活化石”的深入挖掘和呈现,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根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