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理念的力量 9787560434957

理想国:理念的力量 97875604349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维迎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政治
  • 社会学
  • 西方哲学
  • 政治哲学
  • 社会思想
  • 理想国
  • 柏拉图
  • 古典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4957
商品编码:2852150762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理想国:理念的力量

定价:49.00元

作者:张维迎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60434957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理念的力量》内容特色如下:
  1.张维迎三十年来经济思想之精华
  本书是张维迎教授对其长期主张的经济学理念的系统总结,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理论性思考,如果想通过一本书了解张维迎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的改革实践,本书是。
  2.中国改革前沿的经济学家写给大众读者的普及之书
  不同于作者之前的经济学著作,本书没有艰深的经济学术语和公式,而是用众多的案例和严谨的逻辑为普通大众讲解经济学观念,是一部难得的、由中国的经济学家撰写的经济学“科普”著作。
  3.理解当下中国,把握未来趋势的必读之书
  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他的许多主张后来被实践所证明。本书所总结的24个关键理念,既有对过去改革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今天从何而来,把握明天向何处去,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4.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理念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改变;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变化的结果,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一些错误的理念陷阱。在利益决定论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中,理念从未被提升至如此高度,本书全面论述了理念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过去的行为方式和未来的发展高度。

海报:

内容提要


《理想国:理念的力量》涵盖了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理想国:理念的力量》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前沿的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一手资料。
  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目共睹,他的许多观点和预言已被事实所证明,他在《理想国:理念的力量》中所提出的极具预见性的理念,相信也会为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面对未来提供重要的参考。
  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
  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改变。

目录


序言 理念的力量
01 经济学中的利益和理念
02 无知与无耻
03 人类合作的制度基础
04 市场是有效的合作制度
05 市场与道德
06 和谐社会的三个要素
07 中国经济的奇迹来自市场化改革
08 从职权经济到产权经济
09 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什么?
10 未来经济增长靠企业家精神
11 企业家精神依赖于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12 从特权到权利
13 天理与王法
14 建立市场经济需要落实宪法
15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16 未来三十年重点是政治体制改革
17 语言腐败及其危害
18 既得利益者能否成为改革者?
19 社会矛盾激化源自改革停滞
20 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21 未来十年是改革的窗口期
22 中国需要制度企业家
23 改革,要从功利主义转向权利优先
24 没有思想市场就没有中国的未来

作者介绍


张维迎,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2006)和院长(2006-2010)。主要著作包括:《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中国改革30年》(2008),《市场的逻辑》(2010),《什么改变中国》(2012),《通往市场之路》(2012),《博弈与社会》(2013),《改革新启蒙》(2014),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外专业期刊发表。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年,选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30年,经济30人”;2011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年,获得网易财经“年度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

文摘


《理想国:理念的力量》:
  怎么获得职位,获得什么样的职位,不是依赖个人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是依赖于更多其他的原因(如社会关系),依赖于某种泛政治化的过程,泛官僚化的过程。因此,谋求职位和追求幸福的过程并不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而更多地表现为财富再分配的过程、权力寻租的过程。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个人才能被用于相互斗争,用于内耗,所带来的常常是对财富的破坏和毁灭,而不是财富的增加。
  在市场经济下,个人的权利是由个人拥有的财产界定和保证的,而不是由官位界定和保证的。在个人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一个人要获得财富,首先要为他人创造价值;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市场竞争意味着,一个人只有比他人能更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如用同样的资源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或者使用更少的资源创造同样的市场价值,才能持续生存。市场竞争和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推动了专业化分工和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加。
  毋庸讳言,我们的经济仍然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社会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恰恰是转轨所致。
  ……

序言



《史诗的终结:现代性、权力与知识的解构》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ISBN: [虚构ISBN] 图书简介 《史诗的终结:现代性、权力与知识的解构》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思想传统及其在当代面临的深刻危机的学术力作。本书并非对既定真理的阐释或对宏大叙事的辩护,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解构的视角,系统地审视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文明赖以构建其知识体系、政治结构与社会秩序的核心“大叙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和瓦解的。 本书的讨论始于对“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的质疑。作者认为,现代性并非一个线性、必然进步的过程,而是一系列相互冲突、充满内在矛盾的权力运作与知识实践的集合。它以理性、科学和普遍性为旗帜,旨在建立一个稳定、可控的世界秩序,但其底层逻辑却潜藏着对差异性的压抑和对异质性的排斥。 第一部分:启蒙的悖论与理性的阴影 第一部分聚焦于启蒙运动的核心遗产——理性。作者并未简单地批判启蒙理性,而是探讨了其内在的悖论。启蒙运动试图通过普遍理性将人类从蒙昧中解放出来,但这种对普遍性的追求,往往内化为一种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规训机制。 书中详细分析了康德、笛卡尔等思想巨匠的理论,揭示了“主体性”的构建过程。这种自主的、自足的主体,正是现代知识体系的基石,但作者指出,这种主体性的确立是以牺牲其他形式的认识论为代价的。当我们相信存在一个可以独立于经验、不受权力影响的“纯粹理性”时,我们实际上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式——科学实证主义——的霸权奠定了基础。 随后,本书转向了技术与现代国家机器的结合。作者考察了技术理性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可计算、可管理的变量。从早期福柯对“全景敞视主义”的论述,到对现代官僚体制的批判,本书展示了知识与权力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形成一套高效的控制网络。这里的关键论点是:知识不再是解放的工具,而是维持现有秩序的必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宏大叙事的碎裂与后结构主义的遗产 第二部分转向了20世纪下半叶的思想转向,即对所有“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的深刻怀疑。作者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极权主义的兴起,以及殖民主义的终结,彻底动摇了西方对进步的信仰。 书中对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进行了细致的阐释,探讨了消费主义如何取代了工业时代的生产逻辑,成为新的社会黏合剂。在这种文化中,深度和历史感被扁平化的、即时的“表象”所取代。通过对波德里亚“拟像与仿真”理论的再解读,本书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构界限日益模糊的后现代景观。 关键在于,本书并不满足于描述这种碎裂状态。它深入分析了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如德里达和利奥塔)如何通过解构语言、文本和意义的稳定性,来瓦解传统形而上学的权威。德里达的“延异”概念被用来说明,任何试图确立绝对意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意义永远处于漂移之中,被置于一个无限的“他者”的场域里。 第三部分:身份政治、异见与边缘知识的重构 面对宏大叙事的瓦解,知识的真空随之而来。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政治、多元文化主义以及边缘知识(Subaltern Knowledge)的兴起。 作者批判了身份政治在争取承认的过程中,有时会不自觉地复制“同一性”的逻辑,即用新的、身份界定的“核心”去排斥新的“边缘”。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不诉诸普遍主义的教条的前提下,建立起关于正义和伦理的对话框架。 本书特别关注了知识的“地方性”和“在场性”。传统的知识观强调脱离情境的客观性,而边缘知识则强调知识的生成与特定权力关系、特定生活经验的不可分割性。作者通过考察后殖民理论的贡献,论证了“被殖民者”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对西方中心主义知识体系的有效批判。如何将这些“非主流”的知识形式纳入更广阔的知识图景,成为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行动的伦理 《史诗的终结》的结论并非是悲观的虚无主义。作者主张,认识到所有知识和权力体系的暂时性与偶然性,恰恰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行动的空间。 本书最终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一个宏大叙事已经失灵的时代,我们如何依然能够坚持一种批判性的、负责任的行动姿态?答案在于,放弃对终极真理的追求,转而关注局部的、具体的、相互协商的伦理实践。真正的解放不在于发现一个新的、更稳固的基石,而在于持续地质疑和解构那些声称自己是“自然而然”或“永恒不变”的结构。这是一场关于认知谦逊与政治勇气的探讨,引导读者直面现代性遗留下的复杂遗产,并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具有抵抗性的生存策略。 本书适合于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政治理论以及历史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对当代思想脉络有深入兴趣的读者阅读。它将挑战读者既有的认知框架,迫使他们重新审视我们所依赖的一切知识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烫金的“理想国:理念的力量”几个大字,既有古希腊的哲学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大气。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时没有廉价的印刷味,页面的排版疏密有度,阅读起来十分舒适。我之所以会被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理想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叙事的承诺,让人联想到柏拉图的经典著作,但副标题“理念的力量”又赋予了它更广泛的解读空间,似乎暗示着这本书将探讨那些驱动人类社会进步、塑造个体命运的无形力量。我猜测,它可能并非一本单纯的哲学史梳理,而是更侧重于理念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如艺术、科学、政治、宗教等,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甚至改变世界的走向。这种探索未知、挖掘深层联系的潜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将如何解构这些强大的理念,以及它们究竟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和概念非常着迷,而“理想国”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关于完美社会、乌托邦以及我们对未来憧憬的想象。这本书的书名《理想国:理念的力量》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暗示了一种对抽象概念如何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探讨。我想象中的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的长河中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理念”,例如自由、平等、正义,甚至是更具争议性的民族主义或集体主义,然后深入分析这些理念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孕育、传播、演变,并最终对人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风貌产生深远影响的。作者可能会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人物传记、甚至是文学艺术作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描绘出理念在塑造人类命运中的宏大图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揭示一些我未曾留意过的理念之间的联系,或是它们背后隐藏的复杂机制。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柏拉图的那部传世之作,但“理念的力量”这个副标题又立刻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本更加开放和现代的解读。我猜想,这本书并非只是对哲学史的复述,而是可能在探讨那些构成我们思考和行动基础的“理念”,它们是如何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又如何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力量,逐渐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或许作者会分析一些看似抽象的理念,比如“进步”、“秩序”、“创新”等等,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又是如何驱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审视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无形但强大的理念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极具象征意义,沉静的色彩与醒目的书名,预示着一场关于思想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理想国:理念的力量》着实令人好奇,它唤起了一种关于人类渴望美好、追求卓越的共鸣。我猜想,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理想国”字面意义的理解,而是将其延展为一种更宏大的主题,即那些塑造我们对世界认知的“理念”,它们是如何产生、传播,以及最终如何影响我们集体和社会的选择。这本书可能探讨的是,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理念,点燃变革的火种,塑造文明的形态。它或许会深入剖析诸如“民主”、“自由”、“理性”等核心理念,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挑战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成为驱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当这些理念与现实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塑造我们当下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拿到这本书,单是“理想国”这三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无限遐想,脑海中立刻闪过柏拉图关于正义、哲学王和理想城邦的图景。然而,紧随其后的“理念的力量”副标题,又将我的思绪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我猜测,这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古希腊哲学,而是可能以“理念”为核心,横跨历史、文化、政治、科学等多个维度,去探讨那些抽象但极其强大的思想概念,是如何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驱动角色。它或许会剖析诸如“进步”、“秩序”、“自由”、“理性”等核心理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重新定义、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甚至是如何引发冲突与变革。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是什么样的思想火花,最终点燃了历史的车轮,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