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长大越喜欢拖延时间,面对孩子的习惯性拖延,家长往往焦急万分,只能不停催促,却也因此影响亲子关系,造成恶性循环。其实,孩子的拖延症是由他内心的恐惧、焦虑与追求完美导致的。《戒掉孩子的拖延症》从拖延症的诱因出发,剖析拖延症的三种类型,对症下药,帮助家长解决孩子的拖延问题,帮助孩子有效利用时间!
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教育讲师、儿童问题专家、教育期刊专栏作家。在台湾,为多家儿童教育发展机构提供心理专业服务,目前演讲场次已超过2000场,其运营的儿童心理教育博客访问人次已达236万,是许多家长与老师心中极为信赖的心理师。
克服拖延部|提升时间管理力
锁定外在与生理条件
1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专注力惹的祸?
——营造适当学习氛围 / 2
2孩子无法判断轻重缓急,怎么办?
——加强对事务的了解 / 11
3当孩子抱怨:“我没有时间……”
——待办事项的过滤与筛选 / 16
4孩子总说:“我不知道要做什么……”
——设定目标、制定待办清单 / 23
5孩子总是拖到后一刻才动工,怎么办?
——加强自我检视,将时间具体化 / 29
6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怎么办?
——提升对时间的知觉与敏感度 / 39
7孩子每件事都想做,好奇心惹的祸?
——提升冲动控制的能力 / 46
8孩子动作慢吞吞,不是因为他懒惰!
——确认肌肉张力与动作发展状况 / 52
9拖延是ADHD无法改变的宿命?
——为多动儿寻找解套的方法 / 58
克服拖延第二部|提升压力适应力
正向情绪的管理1孩子失去做事的动力,怎么办?
——给每件事寻找正面意义 / 66
2孩子因害怕失败而拖延,怎么办?
——留意评价带来的杀伤力 / 73
3孩子过度在意细节而拖延,怎么办?
——别让完美成为拖延的借口 / 81
4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提升面对问题的勇气与抗压性 / 88
5孩子总说:“我就是做不到!”
——正视负面自我暗示的杀伤力 / 96
6别让拖延伤了孩子的自尊
——接纳拖延事实,重建自信心 / 104
7强迫症引发的拖延,怎么“治”?
——解决核心的焦虑问题 / 113
8别当滥好人!谈孩子的“老好人式”拖延
——合理拒绝的必要性 / 119
9当孩子“非做完不可”,怎么办?
——执着与弹性的巧妙拿捏 / 124
克服拖延第三部|省力教养
建立良好互动与生活公约1为什么孩子“敢”拖延?
——适时提醒拖延的代价 / 134
2为什么有些事情孩子就是不肯做?
——谈孩子的选择性拖延 / 143
3面对孩子的“等一下”,我该妥协吗?
——给予明确的责任区与说话用词 / 148
4“反正你会帮我做!”
——谈孩子的妈宝、爸宝型拖延 / 155
5孩子上学总是迟到,怎么办?
——追踪睡眠周期,建立规律生活 / 162
6孩子生活习惯糟,怎么办?
——制定家庭常规,从细微处逐步改变 / 168
7孩子拖延,能不能用条件交换?
——谈奖励的运用 / 177
8孩子拖延,他竟然比我更生气?
——给家长们的省力教养秘诀 / 183
9当孩子为寻求注意而拖延,怎么办?
——谈孩子的蓄意性拖延 / 190
10爸爸妈妈自己也爱拖延,怎么办?
——展现决心,建立身教 / 196
1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
专注力惹的祸?
营造适当学习氛围
妈妈常听人说,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如果老师不要故意折腾,作业通常大约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但这样的情况在志铭身上却不管用。
志铭总是得花好几倍的时间写作业,还不一定能做完。这点让妈妈非常头痛,时间几乎把志铭绑死,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读幼儿园时,还没有明显感觉到志铭的拖延性格。直到进入小学,各科作业、评量、测验卷纷纷而来,志铭马上“原形毕露”。
志铭每天都会从学校带回不同的作业,这让妈妈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就莫名焦虑。甚至考虑要不要让志铭去上托管班,花钱请人来解决他那拖延的毛病。
这天,志铭在书桌前那副懒散模样又让妈妈受不了了。
“志铭,你在发什么呆!一下看窗外,一下又抠脚,到底在干吗?”
“隔壁的姐姐写功课只要半小时,你却花了三四个小时,还没写完!”
“你到底要写到几点?”
“你动作能不能快一点?”
“你看起来没那么笨啊!到底是哪根筋不对?”
“别再拖了,行不行?”
妈妈使尽全力地骂,嘴巴没有停下来过,多希望哪句话能改变志铭的拖延惰性。然而,不管妈妈怎么说、怎么骂,志铭那张清秀的脸总是露出一副无奈的模样。妈妈看在眼里,这孩子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没把自己的话当一回事。
“好啦,好啦!妈妈,你别再说了!我认真写就是了嘛!”
“认真写、认真写!这句话你讲了多少遍?”
“不然该怎么办?我都说我要认真了啊!”
妈妈每念一句,志铭就反驳三句,不是急着澄清,就是搬出各种理由搪塞。这一来一往,反而让志铭写作业的时间愈拖愈久。不仅妈妈的脾气来了,志铭也显得浮躁而不耐烦。“不然怎么办?”志铭这句话打中妈妈心里的脆弱点。说真的,她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母子俩都很清楚,这写作业拖拖拉拉的状况,到了明天、后天,甚至下个月,可能都不会改变。
当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孩子拖延,心理师这么说——
掌握孩子的分心状况当我们明确知道孩子的专注力质量不好时,个关键是让他自我觉察,了解自己的专注力状态。孩子必须清楚知道自己当下应该要做什么、是否已经被不相关事物吸引、能否马上掉头回来等。
专注力如果回不去了,该做的事情就会一直被搁置在原地,所以父母必须充分了解孩子的专注力质量与他受干扰的分心情况。其中,可能造成孩子分心的原因,分别是来自视觉与听觉的干扰:
�r 视觉干扰
有些孩子的弱点在于容易受到视觉刺激的干扰,眼前太多非相关事物,往往会将孩子的专注力拉走。这时,请把不相关的事物移除,让桌面与学习空间保持简单、清爽,除了必要物品外,没有多余的东西。
至于凌乱不堪的桌面是否会诱发孩子的创造力,这样的想法请先暂时搁置在一边。除非孩子平时有所产出,并且准时完成他该做的任务(例如听说读写算等作业或日常事务)。否则,桌面凌乱只会对孩子引来更多分心与拖延的灾难。
听觉干扰
另外还有些孩子对听觉刺激的控制力相对薄弱,只要有些微不相干的声音干扰,就很容易中断正在进行的事情,该完成的事也就愈拖愈久。
对于这类孩子,可以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处在适度的安静氛围内。此外,将不相干刺激排除,也将有助于他们把专注力持续在该做的事情上。
�r 营造适当情境
与其不断抱怨孩子不专心,不如花点时间,好好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合专注学习的情境。
所谓适当情境因人而异,也会因事情不同而有差异。关于情境的营造,如果一时没有头绪,也可以先从父母自己的经验开始剖析,观察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可以维持较佳品质的专注力,再从中萃取出关键元素,套用在孩子身上。
能让人专注的情境也许是:好的隔音效果、干净的桌面、有限的文具用品、角落学习等。不妨把这些元素放入小孩的学习情境中,再观察其专注力表现。当专注力的质量获得提升,拖延的毛病也将会有所改善。
�r 采取“非语言”提醒
我们可能常常抱怨:“孩子的心又飞走了。”“他的注意力又涣散了。”
这时,到底该不该在一旁提醒孩子?
当我们决定提醒他时,建议采取“非语言”的提醒。减少用说的方式,特别是太模糊的说词,例如:“你专心一点!”“你在干吗!”“发什么呆!”这些对话无助于提升孩子专注力,只会产生反效果。
当孩子分心时,可以试着在桌面上轻轻敲一下示意,顶多发出一声“嗯”作为提示。
�r 留意注意力持续状况
观察孩子在每一项活动上所花的时间,了解他的注意力持续状况——专注力差的小孩,停留在一项活动上的时间总是相当短暂。
孩子三分钟热度,往往东碰一下、西摸一下,半途跑去做其他事情,而使得许多事情中途停摆、没有具体的成果。
请特别留意,这往往是注意力出了问题的初步症状。
这时,不妨让孩子试着专心做一件事情,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孩子的注意力持续状况,一开始可以先设定为十五分钟,之后再视孩子的表现与状况,以十五分钟为一单位慢慢延长。
�r 留意转换性注意力
所谓转换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是指将专注力从一项活动顺利转移至另一项活动的能力。例如,孩子做功课到一个段落后要求玩在线游戏,十分钟后其注意力是否能够顺利回到功课上。
孩子有时很容易从眼前的事物跳开,就像我们事情做到一半,又会打开微博留个言、按个赞,再回回微信。像这样的中途切换很自然,但要顺利切换回来却不容易。
只要多一件事,就得面临在不同工作之间转换所带来的心理耗损,往往容易看似忙碌,实际上却毫无生产力。
其实即便是大人,遇到困难时也会很自然地暂停一下。偶尔从某个情境跳脱出来无伤大雅,也有其必要,重点是,孩子的专注力是否能够顺利回来?每次转换需要花多久时间?而这些问题都关系到“转换性注意力”。
请留意孩子在事情与事情之间的转换是否流畅、干净利落。
每一次转换,对专注力都是一种多余的耗损。当孩子转换过去的事物太具吸引力,例如打游戏,若要把孩子拉回到原先进行的活动上(例如写作业),难度就会相对增加,拖延的习性又将恶化。
转换的次数多了,心就容易疲惫。要再回到下一个活动,往往得花更多的时间来调适。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转换性注意力不佳时,请给予必要的限制,告诉孩子一次只能进行一项活动。
�r 判断能力范围
面对孩子在作业上的拖拖拉拉,我们可以判断一下,眼前的作业难度是否已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如果孩子对几个特定单元比较熟悉,例如七年级的数学有理数单元,不妨拿该单元的测验给他,观察他完成的能力,及花费的时间是否合理。
追踪孩子是否在每一科作业上都出现拖拖拉拉的现象。如果只发生在单一科目上,例如语文、英语的完成度比较高,数学则需花费较多时间,我们就必须进一步衡量他在数学基础或概念上是否有状况。
爸爸妈妈也要提醒自己,并非每个孩子对所有领域或单元都擅长。比较困难的内容,当然也会耗费较久的时间。
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是因专注力问题而导致拖延,一般来说,注意力有缺陷或困难的孩子,在课业上的表现通常会受到影响,这点可以作为日常的观察指标。
�r 勉强他,不如教会他
孩子写作业时,往往容易遇到阻碍便卡在那里,虚耗了许多时间。
当孩子拖延的核心原因是本身能力不足时,与其让他不断浪费时间,不如试着教会他。
举例来说,做一份数学测验时,孩子若卡在第七题无法继续下去,不妨引导他先跳到下一题,等题目全都做完了再回到第七题。
如果还是不会,这时,就是要一对一教会他的时候了。
在教导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去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找出他的底线在哪里。如果是因为在学习上有些限制,不管怎么提升能力都只能停在某个地方,我们也必须坦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必然有自己不擅长之处。
我感觉我们家正处于一个“权力斗争”的僵局中,我越想控制孩子的学习进度,他就越想挣脱我的掌控,这种拉扯让我精疲力尽。所以,我对“戒掉拖延症”这个主题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提高效率”上升到了“重建亲子关系”的高度。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白,但如果内容能深入到如何通过“共同设定规则”来重获孩子的合作意愿,那才是我的“刚需”。我比较反感那种将孩子塑造成一个“听话工具”的育儿法,我更希望孩子能发展出自己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责任感。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后果自负”与“缓冲地带”的探讨。比如,当孩子因为拖延而错过了某个机会时,我们应该如何介入,既不包办,又不冷漠?这种“适度的失望教育”到底该如何拿捏分寸,避免让孩子产生被遗弃感?我倾向于相信,真正的改变源于孩子内心的驱动力。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工具,帮助我们父母“退后一步”,让孩子有空间去感受“不拖延带来的好处”以及“拖延带来的不便”,并最终自己选择前者。这需要极高的共情能力和极大的耐心,我希望能从书中汲取这种力量。
评分最近沉迷于各种效率提升的App和时间管理技巧,结果发现,工具永远是辅助,核心问题还是人的心智模式。我发现我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害怕孩子因为现在的松懈而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这种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就变成了催促和不信任。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处理好我自己的“焦虑地图”,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长期目标”,而不是被眼前的“作业清单”牵着鼻子走,那意义就非凡了。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提到了关于“大脑成熟度”与“时间规划能力”之间的科学关联。毕竟,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和一个初中生的内在时间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作者能提供不同年龄段孩子在拖延行为上的特点区分,并给出针对性的“耐心预期值”,那会大大缓解我的焦虑。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将“拖延”视为一个“学习信号”,而不是一个“道德缺陷”。只有当我们把问题看对了,才能用对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的框架,让我能够跳出日常的“战术对抗”,转而关注“战略布局”,培养孩子真正的内在自驱力,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或家长的检查。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的育儿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东拼西凑,观点雷同,读完一本,感觉好像什么都没记住。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的专业背景,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可靠,不像某些网红妈妈的“经验分享”,缺乏理论支撑。我希望看到的,是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实用建议,而不是那种“我家的孩子就是这么好的例子”式的孤立案例。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如何处理“奖励与惩罚”之间的微妙平衡。我发现,过度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内在的成就感,让他们只为外部刺激而行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非物质激励”的精妙设计,比如如何庆祝“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那对我来说价值巨大。我最近正在尝试引入“时间盒子”的概念,给孩子设定一个专注的时段,时间到了就立刻停止,无论完成与否。这似乎有点反直觉,但据说能有效对抗“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惯性。我期待这本书能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评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或者给出更优化的替代方案。希望能从中找到一套能够真正嵌入我们家庭日常节奏的、不易察觉的“育儿节奏器”。
评分我最近真是被家里的“拖延大王”搞得焦头烂额,每天晚上的家庭时光,总是被催促和不情愿的作业声填满,空气里弥漫的不是温馨,而是紧张和对抗。我一直纳闷,为什么他可以专注玩游戏几个小时,一碰到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就仿佛被施了魔咒?我之前看过一些国外的育儿理念,强调“赋权”和“自主选择”,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是因为“时间不够”或者“担心质量”而轻易放弃,最后还是回到了老路——催促。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让人感觉很舒服,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这至少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在内容上的投入。我最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提供一套连贯的、能形成习惯的训练体系。我深信,解决拖延问题,不是靠一两次的爆发,而是要建立一套内化的机制。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完美主义”和“害怕失败”这两种潜在的拖延诱因的。我的孩子有点小小的完美主义倾向,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让他想干脆推翻重来,导致时间大量浪费。如果这本书能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给出差异化的策略,那就太棒了。我准备仔细研究一下关于“任务分解”的那一章节,感觉这是打破巨大任务压力的关键一步,希望它能给出更富有创意的分解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把大象装冰箱”那种老生常谈。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育儿这条路上,哪个父母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家的那个小家伙,精力旺盛得像个永动机,一旦让他停下来做点“正事”,比如写作业或者收拾房间,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我试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也忍不住吼过几句,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他更抵触,我更心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朴实的,没有那种过度煽情的口号,反而给我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我翻开目录的时候,就被好几个章节的标题吸引住了,比如“从‘为什么不’到‘我来做’”的转变路径,还有“‘等一下’背后的心理学真相”。这些标题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空泛,它们直指痛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招式”,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指导。我记得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讲亲子沟通的讲座,那位专家提到,很多时候,拖延其实是孩子感到压力过大或控制感缺失的一种表现。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给出更深入的分析,并提供具体的练习方法,那对我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拉锯战中,我到底错在了哪里,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催促的“监工”。我决定先从建立固定的“启动仪式”开始尝试,看看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积极的反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