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 |
| 定价 | 68.00 |
| ISBN | 9787544479431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作者 | 张奠宙 |
| 编号 | 1201666178 |
| 出版日期 | 无 |
| 印刷日期 | 2018-03-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420千字 |
| 页数 | 428 |
| D1一部分关于“数”“文字”与“方程” 课题1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历史大趋势 课题2加法与乘法交换律不是“可以写出来”的 课题3文字代表数的作用要分类 不可一锅煮 课题4再次建议淡化“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课题5用温度计引入负数 并不理想 D1二部分关于“除法”“分数”和“比” 课题6忽视“包含除”后患无穷 课题7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教材交代得不大清楚 课题8分数是用来表示大小的 为什么要回避呢 课题9建议将“分数的基本性质”直称为“分数的相等性质” 好不好 课题10假分数“假”在哪里 课题11小数容易分数难 何必死死捆绑在一起 课题12“比”和“除”不可混为一谈 D1三部分关于图形与几何 课题13用直觉理解“平行” 与中学的“平行公理”衔接 课题14用平移来定义“平行”并不妥当 课题15“一对有序的数”对应一个方块 还是对应一个点 课题16篮球是圆的吗 课题17面积的定义应该突出数学本质 课题18面积测量的活动有点“故弄玄虚” 课题19小学数学课程为什么要列入平面图形的运动 课题20轴对称是平面图形运动 但照镜子不是 课题21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 课题22角度定义*好不要用射线 D1四部分其他 课题23教材里的“找规律”不要出现数学错误 课题24分类和分层都重要 课题25维度已经进入日常生活 小学数学不应回避 课题26“抽屉原理”的教学重在思想方法 课题27数学文化教学的重点:数学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课题28充分运用儿童的概率直觉 附录 后记 |
| 张奠宙 193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专长算子谱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曾任“国j1a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两组长之一。全国教师奖一等奖、全国很好教师奖章获得者。1997年当xuan为欧亚靠前科学院院士。曾任靠前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1995、1998)。2017年11月 被中国教育学会等六单位推xuan为“当代教育名家”。主要数学教育著作有'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中国数学双基教学''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情真意切话数学''数学教育概论'等。 |
| 这是一本探讨小学数学中核心概念的文集 也是一本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教师案头书。 尽管小学数学教材难度不大 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点具有丰富的数学内涵 教学、学好小学数学教材意义深远——可谓“小”数学中也有“大”道理。 本书系统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核心概念 直面教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教什么”和“如何教” 以现代数学观点与批判性视角对现行教材内容编排进行评述 指出日常教学中易混淆、易忽视之处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为一线教师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以及改进教学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本书靠前作者张奠宙先生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全国很好教师奖章获得者 被评为“当代教育名家”。本书是张先生近年来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 |
坦白说,很多教育类书籍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即描述当前教学的现状或总结既有的方法。然而,从这本书的结构和引言中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它显然更关注“为什么”和“怎么样才能更好”。它似乎在试图解构小学数学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探讨这些看似基础的知识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以期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下一代。我特别期待它在处理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例如,几何直观与代数思维的早期萌芽是如何在教材中巧妙地交织的?这种宏观的视野,是检验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是否深刻的关键指标。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揭示出教材设计者背后的深层意图,那么它对一线教师的指导意义将是革命性的,能够帮助他们超越教课书的字面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评分在阅读体验上,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极具现代感。大量的图表、示意图和思维导图被巧妙地穿插在文字论述之中,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可视化程度。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抽象概念的小学数学来说,这种视觉辅助无疑是锦上添花。这些图示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作者对复杂逻辑链条的精炼概括,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立的、高效的知识传递媒介。这表明作者对现代信息传播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知道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将知识的“骨架”清晰地展示给读者。这种对视觉语言的重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理论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降低了理解门槛。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展现出一种精心雕琢的专业水准,令人满怀期待地想深入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令人愉悦的平衡感——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保持了科普读物的亲近感。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类比或生活实例,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数学原理,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着读者一步步走过思维的迷宫,最终豁然开朗。这种叙事策略,非常有利于读者真正内化知识,而非仅仅是记忆表面的公式。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让人感觉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一个真诚的同行者,愿意与我们分享他多年来在数学教育领域探索的心得与感悟。它构建了一种对话式的阅读体验,让你忍不住想要在空白处做笔记,并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论。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内容绝不会是轻飘飘的泛泛之谈。封面上的字体设计也颇具匠心,透露着一种对传统数学教育的尊重与创新精神。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基础教育的业内人士,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能深入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优秀读物,这本书从第一印象上看,似乎就能满足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的解读,更像是一次对数学思维精髓的深度挖掘,那种希望读者能够真正“悟”到数学核心之美的态度,从外在包装就能清晰地传递出来。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往往预示着作者在内容组织上也必然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我期待着翻开它,去探索那些被日常教学流程所掩盖住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数学本质。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标题,我就被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所吸引。那些标题并非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像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谜题,巧妙地勾勒出了小学数学各个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例如,关于“数”的概念,作者似乎不是简单地讲述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而是试图追溯其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这些“理所当然”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我感觉到,作者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试图搭建一座连接抽象数学理论与小学生具体认知水平之间的桥梁。这种构建过程,想必需要作者对儿童心理学、数学教育学有着极为精湛的驾驭能力,才能将那些复杂的理论阐释得如此清晰而富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面向教师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激发所有数学学习者重拾初衷、回归本源的思考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