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四编。靠前编是论述了数学教育的中国特色;第二编多新视角评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学教育历程;第三编倡导数学文化与数学欣赏;第四编是一组访谈录,收录了近些年来作者与一些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关于数学教育方面的谈话记录,生动记述了数学教育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 张奠宙 著 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资历教授,靠前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我国“当代教育名家”。193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1951年考入大连工学院应用数学系,后因院系调整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就读,毕业后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研究生班学习,1956年毕业留校工作,1986年任教授。曾任靠前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的执行委员(1995~1988年),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06)研制组两组长之一。2004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靠前数学教育大会上,应邀做45 分钟报告。获很好教师奖(曾宪梓奖)一等奖,很好教师奖章。第二段: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坦白讲,非常传统,带着一种老派学术著作的严谨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不错,但字体和行距的安排,总让我想起我爷爷书架上的那些陈年旧籍。我花了点时间去阅读其中关于“数学史与现代课程标准的张力”那一部分,发现作者在这方面的考据是相当扎实的,引用了许多我平时接触不到的冷门史料,这部分内容确实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然而,这种历史的溯源虽然令人钦佩,但它似乎更侧重于“过去如何影响现在”,而不是“如何利用历史的智慧更好地面向未来”。读完这部分,我合上书,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更多的是古代的数学家们在昏黄的灯光下演算的场景,而不是我明天在白板前如何激发七年级学生对代数的热情。也许这本书更适合那些致力于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或者想深挖课程体系根源的学者,而不是像我这样,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活泼好动的初中生的老师。
评分第一段: 说实话,拿到这本《数学教育纵横》的时候,我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感觉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日常接触的数学教学。不过,当我翻开第一章,开始接触那些关于“数学概念的本质还原”的论述时,我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学术化,几乎让我有种回到了大学课堂的感觉。书中大量引用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框架,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数学认知发展模型。对于我这种,说实话,主要是在一线教学中摸爬滚打的老师来说,理论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其转化为日常课堂上可操作的、能立竿见影提升学生兴趣和理解力的策略,这本书里给出的“药方”似乎显得有些过于宏大和抽象了。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几何引入,或者如何巧妙地用生活实例讲解微积分基础的具体案例分析,但这些内容在目前来看,被淹没在了一片扎实的教育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海洋中。我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想打好理论地基,但对于急需“战术指导”的实干派来说,这地基打得有点太高了,让人望而生畏。
评分第五段: 关于评估体系的构建,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观点,即“过程性评估应彻底取代终结性测试的霸权”。我非常赞同这个方向,因为我也深切感受到标准化考试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产生的负面挤压效应。作者详细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基于档案袋和项目制的评估蓝图,这套体系听起来非常公平和全面。但是,书中对于如何在一个资源有限、时间紧迫的公立学校环境中,落地执行这样一个耗费巨大精力和人力的评估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的路径规划。比如,一个班级有五十个学生,教师如何能在不牺牲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档案进行深入细致的批注和反馈?这本书似乎没有给出解决“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的实用性建议,更像是一个摆在象牙塔里等待被实现的完美蓝图。这使得整本书的理论高度虽然令人敬佩,但其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帮助性,在我看来,略显不足,需要读者自行进行大量的“本土化”转化工作。
评分第三段: 我特别注意了书中关于“技术融入数学教学的伦理考量”那一章节的论述。坦率地说,在当前这个AI辅助教学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对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抱有很大的期望。然而,作者的讨论似乎停留在对计算器和基础软件应用的初期阶段,对于诸如动态几何软件、编程思维融入代数结构讲解这类更先进的工具的应用,着墨不多,或者说,探讨的深度略显保守。比如,当提到使用工具辅助解题时,作者更强调“防止学生依赖工具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传统警示,这当然是重要的,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巧妙地设计任务,使得技术成为“思考的放大器”,而不是“思考的替代品”。这种略微滞后的技术观,让这本书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教育技术环境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驾驭”技术,而不是仅仅“警惕”技术。
评分第四段: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受是结构严谨,论证充分,但“人情味”稍显不足。在讨论如何激发“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界定“动机的层次结构”和“自我效能感的量化模型”,这些概念的阐述非常清晰,逻辑链条无懈可击。但说真的,当我在备课时,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模型来解释“为什么我的学生不爱做题”,而是具体到五分钟内就能激活他们好奇心的那种小技巧,比如一个巧妙的提问,一个反直觉的现象展示。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很有说服力,但它似乎假设了一个“理想的学习者”和一个“全知全能的教师”,却很少触及真实课堂中那种突发的、混乱的、充满变数的师生互动瞬间。它的语言更像是写给同行阅读的学术论文合集,而非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在平凡的日常教学中点燃火花的实践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