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把幸福还给孩子》
《关键期关键帮助》
李跃儿老师畅销十年的教育经典作品!三十年心血之作,190个经典案例和家长一起分享!
感动千万读者的《窗边的小豆豆》在中国生动的实践《好爸爸的影响力》
父爱是严肃的、刚强的、博大精深的,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在中国,男主外,打拼事业,赚钱养家,女主内,生儿育女,勤俭持家,这是长期以来的家庭分工和责任定位。无论是否真的“身不由己”,爸爸们以工作忙、打拼赚钱就是负责为由,将陪伴、教育子女的重任更多地交给妈妈们来承担,父爱缺位远比母爱缺位来得普遍。本书应对这一亲子教育背景,告诉爸爸们:你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人。本书给方法,给案例,让爸爸们真正担纲起孩子生命影像里“爸爸”这个重要的男主角。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内容简介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书籍,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教育与爱育的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到有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后,终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
《把幸福还给孩子》内容简介
《把幸福还给孩子》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姊妹篇,是教育专家李跃儿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分享三十年教育经典案例,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
教育与爱育的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关键期关键帮助》内容简介
作为父母,你真的了解孩子吗?孩子为什么见到什么啃什么,为什么见了什么抓什么,为什么哪里不平往哪走,为什么那么固执执拗,为什么喜欢挑战强者相信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然而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中遏制了孩子的潜在发展。
在孩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关键期。在孩子显现某些特征时,便被家长认为是错误的,从而粗暴地被打断或阻止。以致后来某些方面发展的不完善,或形成了某些陋习,贻误了宝贵的成长时机。
所谓“关键期”是指敏感期,在0-7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关键期关键帮助》是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坚持23年创办中国式巴学园,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是帮助父母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把握系统爱育方法的通俗读物。
《关键期关键帮助》收录了芭学园的孩子在关键敏感期的真实案例。这是一次系统深入地揭示0-7岁孩子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了解了关键期,你就了解了你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儿童心理世界的奥秘之门,为成人打捞失去的童年,想起曾经渴望的自己。
《好爸爸的影响力》可以说,爸爸的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父爱缺位的损失。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的形象是高大伟岸的,爸爸的声音是铿锵有力的,爸爸的气概是气吞山河的。妈妈永远代替不了爸爸的角色,对孩子们来说,爸爸是他们成长路上尤为珍贵的一笔财富。再忙也要陪孩子,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爸爸的陪伴,孩子的成才也少不了爸爸的榜样。本书为爸爸们提供了诸多亲子教育方法,如何“扮演”孩子的好玩伴?如何做孩子这块璞玉的创造者、发现者以及雕琢者?如何做值得孩子信赖的好爸爸?如何培养小小男子汉?如何做小公主的保护神?如何许给孩子一个无比美好的未来?种种问题,本书都为爸爸们做了科学的解答。请爸爸们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与妈妈们联手互补,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父母》杂志、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
代表作:《谁拿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的称号。
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3年,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李雪,资深育儿专家,致力于研究亲子家教与儿童情绪心理学,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与心智发展历程,近年来在《亲子》等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多篇儿童教育类作品。已出版《正面解读儿童情绪心理学》《女孩成长的秘密》《男孩成长的绝密档案》等十余部著作,出版字数超过150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把幸福还给孩子》
《关键期关键帮助》
《好爸爸的影响力》
睡着了
我讲个故事,一个名叫杨一帆的5岁女孩,她被送到我这里来的时候就像睡着了似的,无论老师讲得多么有趣她都没有反应,画画更不能提。
杨一帆被爷爷奶奶带成了“问题孩子”,老人一天到晚把她抱在怀里,不让乱跑,怕摔着,也不与孩子交流。这样,她就很少得到必要的刺激,大脑被闲置了,荒芜了。
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孩子的妈妈时,她非常生气,以为我说她的孩子是智障。在我讲清智障与不会思维的区别之后她才舒了口气,但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赶紧把孩子接回家里。由于不懂教育,不能很好地理解“儿童教育其实就是帮助儿童成长”这样的道理,只知道画画可以开发孩子的智能,就找来简笔画逼着她拼命地画。一只小鸟要画五遍,直到完全背下来。这样反而使情况更糟,因为孩子一来到班里,只要妈妈不在,她就什么都不画了。
醒来了
在班里,我想了好多办法,比如活跃她的周围气氛,不停地在她周围那些孩子身上使劲;与他们一起说笑,给他们改画,使其尽可能多地受到影响。
有一次,一个孩子说,老师,树怎么画呀?那个孩子正好坐在杨一帆旁边,我走过去,说:树嘛,太好画了!你瞧,拿上笔,这样,呜、呜、呜,乱绕,三绕两绕,不就长出一棵树来了?
杨一帆一咧嘴,有了反应。
我得趁热打铁,到了评画的时候——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评画的方法,为了杨一帆,那天我专门安排了点击的方式,就是将画贴在黑板上面,让孩子依次来到黑板跟前,认为哪幅画画得*好就用小棍朝画点击一下。如果哪幅画被点击的次数*多,作者就算优胜者。全班的孩子一起高举起大拇指齐声大喊:“耶——”
孩子们纷纷上来,有的上来两三次了,但是杨一帆仍然坐着不动。我说杨一帆,你愿不愿上来点击一下?她听了很紧张,呆呆地望着我。我说杨一帆,该你了,小棒子给你。我的话刚说完,就见她抬了抬屁股,我想着她八成不会起来,没想到她竟然站起来了!尽管磨磨蹭蹭地,惶恐不安地,但还是走了上来,接过小棒,转身在一幅画上面点了一下。我笑着对全班说:杨一帆真勇敢,大家为她鼓掌!全班“哗”地拍起巴掌来,这一下,杨一帆像是突然醒来了,活了,下去了还要上来,连续上来了5次,而且点击同一幅画。
她不是为了点击画上来的,她是在体验举手、点击以及从没有过的在大众面前表现的那种感觉,这一点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一声鸟鸣
有一天我们上故事课,就是先讲故事、讲完了再画成连环画,课名叫《三颗纽扣》。“三颗纽扣”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一个木匠,独身一人,有一天为自己造了一所带轱辘的房子,每天拉着房子挣钱糊口。
有天晚上“三颗纽扣”正在睡觉,下起了大雨,突然听到有人敲门,他问谁啊?外面人说雨太大了,请让我进屋里避避雨吧!“三颗纽扣”说:实在对不起,我屋子太小了,只能容下我一个人。外面人说能容下一个就能容下两个,让我进来吧。“三颗纽扣”听了非常同情,尽管屋子实在没法挤下两个人,还是把门打开,那人就进去了。
刚一会儿,又有人敲门,说让我进去吧,“三颗纽扣”说这个屋子只能容下一个人,现在已经两个了。那人说,能容下两个就能容下三个,让我进去吧。就这样,还有一个领着两个孩子的妈妈、牵着一匹马的国王以及大臣、侍卫全进来了。
一声鸟鸣,天光泛白。国王被“三颗纽扣”的行为感动了,心中的爱也被唤醒。他说:为什么这间小屋能够装下这么多人还不显得拥挤呢?原因来自于主人的爱心。因为他的爱心没有边际,所以小屋的容量也就没有边际。
他请屋里所有的人来到王宫,用丰美的食物款待他们,还赏了好多好多的钱财,给无家可归者建了房子,为没有工作的分配了工作。
我们用凳子也在教室中间搭了一间小屋,让一个孩子扮演“三颗纽扣”,让其他孩子扮演乞丐呀、国王呀。孩子们简直乐疯了,一个个迫不急待地往里钻,直到把屋子撑破。
雨过花开
表演完了,我让孩子们把这个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刚说完,杨一帆一下听明白了!忽地跑回自己的座位,拿起纸分成格,开始画了:第*幅,画了一间小屋,屋子跟前有一个很小的蚂蚁人——这么大点的孩子正是“蚂蚁人”时期,画的人全像蚂蚁,两个小圆圈上面长着两根小触角,小得几乎看不见,只有常常接触儿童画的人才能注意到。第二幅,还是那座小屋,但是小蚂蚁人不见了。第三幅,还是那座屋子,小蚂蚁人又在房子外面。第四幅,房子外面开了一朵好大好大的花。我看了,幸福得不得了……
她画的什么意思?第*幅,“三颗纽扣”在造房子;第二幅,下雨了,“三颗纽扣”进了自己的房子;第三幅,别人来敲门;第四幅,雨过天晴,花也开了。
这就是说,孩子画画的兴趣不但被激发起来了,不仅思维打开了,更重要的,是她,作为人的那颗“心”被激活了,美好的、诗意的品质就像清泉一样,从她的心里流淌出来了……
……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的家长们量身定制的“救命稻草”!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从根本上探讨亲子关系的角度。它不是那种空洞地说教,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家庭中,父母常常因为自己的焦虑和未解决的心理问题,无意间给孩子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自我接纳”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我们总希望孩子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却忘了先接纳自己不完美的父母身份。这种内在的转变,比任何外在的技巧都来得重要。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面对孩子哭闹时的第一反应,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处理我自己的情绪。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它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引导我们回归教育的初心——爱与自由的平衡。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是从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开始的。这本书对家庭氛围的描述极其到位,那些细微的眼神、语气里的波动,都可能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晴雨表。总之,这是一本能让人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育儿模式的宝藏。
评分这套书的整体气质非常积极向上,它虽然直面了很多育儿中的痛点和困境,但核心思想始终是“把幸福还给孩子”,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基调。它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读完后让人感到压力山大,仿佛自己一犯错孩子的人生就完了。相反,它鼓励我们拥抱不完美,把犯错视为学习的机会。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韧性”(Resilience)的部分,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它强调了面对挫折的能力比单纯的知识积累重要得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时刻紧绷着神经的“监工”,而更像是一个为孩子提供安全着陆点的“后盾”。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松弛感,不仅让孩子更快乐,也极大地提升了我自身的幸福指数。这是一套真正能让家长先成长,进而带动孩子成长的立体化教育读本。
评分坦白讲,最初我对“关键期”这个概念是持怀疑态度的,觉得是不是有点宿命论的味道。然而,书里用大量的案例和科学依据证明了,某些敏感期一旦错过,后续的弥补成本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它把儿童发展的里程碑描绘得清晰明了,让我们知道在哪个阶段应该侧重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爆发期、社交敏感期等等。这套书的好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像园丁一样,在正确的季节进行修剪和浇灌,而不是等到果实都枯萎了才开始着急。它让我对孩子的成长节奏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减少了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早就会了”而产生的焦虑。我们不再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而是根据书中的指引,在家中为孩子打造最适合他们当下发展需求的内部环境。这种“精准育儿”的理念,极大地提高了我们教育投入的效率。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太巧妙了,它不是那种一味拔高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叛逆期”的那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想挑战我的权威,读了之后才明白,那其实是他们自我意识萌芽的信号,需要的是理解和疏导,而不是压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倾听孩子的“潜台词”,很多时候孩子表达出来的愤怒或沮丧,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深深的无助感。我试着运用书里提到的“共情式回应”,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僵持不下的局面,因为我的一句“我理解你现在很生气,因为……”而瞬间软化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的方法论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无论是面对学龄前还是青少年的孩子,都能找到对应的策略。它让人从“管教者”的角色,慢慢转变为“陪伴者”,这种心态的转变,对我的家庭关系改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父亲角色”的深入剖析。过去很多育儿书都侧重于母亲的养育,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父亲的缺位或错误介入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它不是简单地指责父亲,而是探讨了父权在现代家庭中如何有效、正面地发挥作用。书中对“父亲的影响力”那几章的论述极其精辟,强调了父亲在建立孩子规则感、培养独立性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我那位过去总觉得“带孩子是老婆的事”的先生,读了这本书后,开始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日常决策中,尤其是在处理一些需要坚持原则的场合,他的介入让孩子感受到了家庭一致性的力量。这本书成功地将父亲从“旁观者”拉回到了“核心教育者”的位置上,让整个家庭的教育合力得以形成。这种对家庭系统平衡的关注,是我在其他书籍中很少看到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