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安妮·布洛克(Annie Brock),毕业于堪萨斯州立大学新闻学与大众传媒专业,并通过沃什伯恩大学取得了教学资格。曾负责过图书馆媒体运营,还担任过高中语言艺术课的老师。出版有《谷歌课堂介绍》(Introduction to Google Classroom)一书。目前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兼教育技术顾问,与丈夫及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在堪萨斯州。
希瑟·亨得利(Heather Hundley),一位拥有12年教学经验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目前在格林布什东南堪萨斯教育服务中心(Greenbush Southeast Kansas Education Service Center)工作,是一名教学支持专家。希瑟在华盛本大学取得了基础教育学位,并在贝克大学取得了教育与学校领导专业的硕士学位。她曾担任过华盛本大学的职前教师主管与客座讲师。希瑟近期被提名为堪萨斯州2016年数学与科学教学优秀奖的最终候选人。她与丈夫及三个孩子一起生活在堪萨斯州。
目 录中文版序言 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成长型思维
前言 两种思维模式
第 1 章 八月:教学是个实践过程,并不是在追求完美
第 2 章 九月:每个人都能学会!
第 3 章 十月:大脑如同肌肉,也会成长!
第 4 章 十一月:我是这个学习群体中的重要成员
第 5 章 十二月:我们喜欢挑战!
第 6 章 一月:反馈是一份礼物,接受它
第 7 章 二月:没有计划的目标仅仅是个愿望
第 8 章 三月:错误是用来学习的机会
第 9 章 四月:不知道与尚不知道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10章 五月:我明白了!
第11章 六月:照顾不好自己便无法照顾其他人
第12章 七月:新的一天是成长的新契机
注释
致谢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采取了“问题——解析——实践”的循环模式,确保读者在吸收理论的同时,能立即将知识投入到生活场景中去检验。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思维重构挑战”。这些挑战并非简单的测试,而是要求读者在接下来的七天内,有意识地去寻找并打破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挑战是“寻找你最不擅长领域中的三个微小胜利”。这个练习强迫我走出舒适区,去那些我通常会回避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中去。通过这种主动制造“轻微不适感”的方式,我体会到,心智的扩张往往发生在你最想退缩的那一刻。这种迭代式的学习体验,远比一次性读完一本书要有效得多,它让书中的智慧真正内化成了我日常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了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环境与心态的共生关系”的深刻洞察。作者清晰地描绘了一个闭环:我们的心态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环境,而我们身处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强化或削弱我们的心态。它没有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个体,而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教导我们如何主动设计一个支持我们成长的物理和社交环境。例如,书中谈到如何识别并“隔离”那些会无意识散播固定心态的“心智病毒”——那些总爱说“这不可能”、“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人”的言论和人群。同时,它也指导我们如何去寻找和培养那些能够提供建设性反馈、并鼓励冒险尝试的“思维催化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改变自己的内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滋养你的外部世界观的指南,这对于长期保持积极向上的势头至关重要,它让我明白了,自我提升是一场双人舞,需要内外兼修。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贴近现实,它没有将那些成功人士塑造成高不可攀的完人,而是聚焦于他们在关键转折点上所做的那些艰难、甚至有些痛苦的心理调适。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自我对话模式”的案例分析。作者通过多个不同行业专家的访谈,揭示了那些在压力下能够保持高效能的人,是如何在内心与自己进行对话的。例如,他们如何将“我不行”的心声,巧妙地转化为“我现在还没找到正确的方法”的探索性提问。这种微妙的语言转换,在潜意识层面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我发现自己过去在遇到瓶颈时,往往陷入“灾难化思维”的怪圈,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心理急救包”,教你如何在情绪失控的前一秒钟,用预设的、积极的内在指令来夺回控制权。这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部高情商人士的“内心操作系统使用手册”,对于任何需要长期面对高压和不确定性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我被书中对“潜能边界”的探讨深深吸引住了。我们总以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这本书则用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力地反驳了这种僵化的观点。它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大脑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真正含义,将大脑描述成一个不断根据使用强度和方式进行重构的动态结构。这种知识的普及,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自己体能和智力极限的重新评估。书中引用了多个跨学科的实验,展示了如何通过刻意的、有针对性的挑战来“重塑”神经通路,从而解锁新的技能或心智模式。不同于那些一味鼓吹“你可以做任何事”的励志读物,这本书的底气来源于扎实的科学依据,它告诉你,你的潜力在哪里,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拓展它,而不是靠盲目的信念。这种“科学支撑的野心”,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兴奋,它将“梦想”具化为了“可执行的训练计划”。
评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韧性”的深刻剖析,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坚持”的肤浅理解。作者没有停留在鼓励我们“再试一次”的口号层面,而是系统地展示了面对挫折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错误学习循环”的章节,它将失败从一个终点彻底转变成了一个可量化的信息输入点。读完后,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那些因为害怕犯错而放弃尝试的经历,那些本可以成为宝贵经验的时刻,就那样白白溜走了。书中提供的工具,比如“失败日志”的构建方法,非常具有实操性。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本详细的工具箱,教你如何解构一次失败,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然后用这些数据来优化下一次的行动方案。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对未来挑战的态度从“避开”转变为“拥抱”,因为我看到的不再是潜在的风险,而是未被开发的学习机会。这种思维框架的重塑,对我目前的项目管理思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