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戰指南 |
| 定價 | 56.00 |
| ISBN | 9787560751580 |
| 齣版社 | 山東大學齣版社 |
| 作者 | 無 |
| 編號 | 1201000135 |
| 齣版日期 | 2014-09-01 |
| 印刷日期 | 2014-09-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469.00韆字 |
| 頁數 | 397 |
| D1一篇教學實踐篇; 專題一自我發展-3 我覺得自己很棒-4 我自信我快樂-9 挑戰自我綻放風采-13 提高抗挫摺能力-18 讓生命更精彩-22 尋找自己的生命正能量-27 初中 我來瞭-31 生命玻璃杯-37 小小的我-44 舉手儀式-49 聚焦職業興趣-53 澄清自我幸福生活 ——中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自我調適-59 專題二情緒管理-69 我是情緒魔法師-70 打開快樂之門-76 考試心'晴'-80 管好你的'憤怒怪'-86 我的樂園我的傢 ——教師團體心理體驗活動方案設計-92 …… |
| 本書是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匯編 是大批很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辛勤探索的結晶。全書分為教學實踐篇、個案谘詢篇、理論探索、課題研究篇、政策引L篇五部分 對提高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有重要意義。 |
從我個人的視角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瞭一本普通的教學參考書,它更像是一部係統性的、麵嚮未來的教育哲學宣言。它所倡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被邊緣化的、僅僅針對“後進生”的補習性質工作,而是被提升到瞭學校核心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的高度。書中對於如何將心理健康元素融入跨學科學習,如何利用新興的數字工具(比如非侵入式的學習數據分析)來預警潛在的心理風險,這些內容展現瞭極強的時代前沿性。這讓我深切地意識到,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說教模式,就會與當下學生的思維模式和社會環境脫節。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方法,更是一種思維框架的重塑,它鼓勵我們教育者必須以更開放、更科學、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迎接每一個鮮活而復雜的個體,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麵嚮未來”的教育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進行瞭一次高強度的專業技能再培訓,而不是一次輕鬆的睡前閱讀。它對教育工作者自身心理韌性的關注,是我此前閱讀的很多同類書籍中非常欠缺的部分。我們總是被要求成為學生的“定海神針”,卻很少有人關注,當麵對一連串的壓力事件——比如學生自傷傾嚮、傢長的不理解甚至是來自行政方麵的壓力時,我們自身的“情緒耗竭”該如何管理。書中專門開闢的章節,詳細列舉瞭教師可能麵臨的職業倦怠信號,並提供瞭科學有效的“自我關懷”策略,從正念呼吸到邊界設定,都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指導。這不僅僅是告訴老師“你要照顧好自己”,而是提供瞭“如何照顧好自己”的詳盡步驟。這種對施教者的深度關懷,讓我感受到瞭作者的真誠與專業,它真正理解瞭教育工作者的不易,並提供瞭實實在在的支撐,讓人在感到被理解的同時,也更有力量去麵對下一天的挑戰。
評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的排版和結構設計,它非常符閤現代人快速學習和檢索的需求。雖然內容深度夠,但它絕對不是那種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巨著。章節的劃分邏輯清晰得令人稱贊,每一個關鍵概念都有醒目的提煉和總結,並且穿插瞭大量來自不同教育階段的“案例模擬與反思”。這些案例設計得極為逼真,幾乎讓我能立刻在腦海中構建齣那個場景,並開始應用書中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例如,關於青春期叛逆與親子溝通的章節,它並沒有采取居高臨下的說教姿態,而是用情景劇的方式呈現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無效對話模式”,然後立刻給齣“有效對話模闆”。這種即時反饋的學習機製,極大地提高瞭知識的轉化率。它真正做到瞭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良性循環,讓學習不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能力的螺鏇式上升。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極具操作性的內容深深吸引瞭。坦白講,市麵上關於心理健康的書籍汗牛充棟,大多停留在“知道要做什麼”的層麵,卻鮮有能真正指導“如何去做”的實操手冊。這本書明顯走的是另一條路。它不像那些空泛的理論著作,讓你讀完後依然對如何應對班級裏那個情緒極度不穩定的學生感到手足無措。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沉穩內斂的資深心理老師,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搭建起一個班級的心理支持係統。書中對於危機乾預的步驟拆解得極其細緻,從前期的觀察信號識彆,到中期與傢長、校方的多方協調,再到後期的個體支持計劃製定,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流程圖和具體的對話腳本參考。我尤其欣賞它對“預防性教育”的強調,它不隻是在等問題爆發瞭再去救火,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在日常的課堂活動、主題班會中植入積極心理學理念,讓健康的心靈成長成為一種常態,而不是一種臨時的補救措施。這種前瞻性的視角,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奮戰在一綫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讓人覺得手中有瞭一份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工具箱”。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感觸,簡直是醍醐灌頂,尤其是在處理青少年人際關係和校園欺淩這類棘手問題時。我過去常常陷入一種“好心辦壞事”的尷尬境地,總覺得應該公正地處理矛盾,但往往因為方法不當,反而激化瞭對立,或者讓受害者感到不被理解。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論述極其老到和辯證。它沒有簡單地將“欺淩”歸咎於施暴者或受害者的單一特質,而是從生態係統理論的角度,剖析瞭傢庭環境、同伴壓力乃至學校文化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這種負麵循環的。其中關於“修復性司法”和“共情式調解”的章節,我反復研讀瞭好幾遍。它教導的不是簡單的懲罰與和解,而是引導涉事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自我反思和責任承擔。特彆是書中提及的,如何引導旁觀者打破沉默、建立積極的群體規範,這在我的實際工作中是極具價值的突破口。它讓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戰場,很大一部分在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肌肉”,而不是僅僅關注“問題學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