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29.80元
作者:苏豫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221197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养不教,父之过”,不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教育不当,是父母的过失。教育子女不完全是老师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往往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只有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磨炼孩子,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出意志坚定,才华出众、关爱他人、勇于承担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成就。
目录
章 重视启蒙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因为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育方式。
科学家研究表明,3岁之前是一个人智力开发的佳时期,3岁之后所能开发的智力已经很有限了,所以如何抓住并利用这段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3岁之前花一分力气所开发的智力和3岁之后花十二分力气开发的智力基本等同。
1.多和孩子说话,不管他是否听得懂
2.淘气的孩子更聪明,有时间就陪他玩耍
3.多带孩子四处逛逛,多看多听有好处
4.好父母就是好老师,好家庭就是好学校
5.没有压力的教育方式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6.启蒙教育不可缺少品格的培养
第二章 这些事儿,不用替孩子安排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往往用替孩子安排好一切来体现,帮孩子安排起居,帮孩子安排学校,帮孩子安排爱好,帮孩子安排每一天的每一件事……
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离了父母什么也不会干,离了父母孩子也不知道该干什么……
这是一种错误教育方式,看上去是关心,实际上是毁灭!
1.你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吗
2.不要替孩子设计未来
3.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4.家长有求必应,辛苦自己,害了孩子
5.不要替孩子解决一切困难
6.富着养大的孩子不能吃苦
7.不要过早地给孩子留资产
第三章 培养兴趣胜于强制灌输
兴趣是好的老师。有些家长却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兴趣所在,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一味坚持按照家长的意愿,让孩子学习一些他毫无兴趣的东西。
父母的心意是好的,目的是好的,都是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但失误的地方,就是忽略了孩子本身。
1.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
2.感情可以培养,兴趣也可以
3.“填鸭”容易让孩子“消化不良”
4.孩子实在没有兴趣,就算了
5.“孩子,你对什么感兴趣?”
6.家长不用讲大道理,也能让孩子爱学习
7.明确的目标,指引孩子一路前行
第四章 如果你真爱他,就不要溺爱他
溺爱不等于真正的疼爱。
溺爱会给孩子制造一种假象,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原本的平衡,而有可能“藐视众生”,以为世界是他一个人的。
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如果家长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给孩子过度的爱。因为,爱多了,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正所谓“过犹不及”。
1.温室里培养不出参天大树
2.告诉自己的孩子,不经历风雨就不会见彩虹
3.过度的爱会导致孩子“营养失调”
4.对孩子,爱要七分满
5.这世界怎么要求我们,我们就要怎么要求孩子
6.适当的时候,要对孩子下狠心
7.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
第五章 忘记家长的身份,和孩子平等地沟通
沟通是通向彼此心灵的桥梁,是好的亲子方法。不注重沟通,家长就会失去在孩子心中的阵地;沟通不平等,家长就达不到了解孩子的目的。
对孩子,有些家长觉得没必要跟他们沟通,也有些家长喜欢以长辈自居,居高临下,俯视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而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即使沟通,也不会把心底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
1.当你错了,要说“对不起”
2.方法很重要,寻求一个与孩子的共识
3.看看孩子为什么不满
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5.听完要帮助孩子摆脱沮丧
6.有时候,也可以向孩子诉诉苦
7.不妨经常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第六章 孩子犯的错,让他自己承担,父母不要替他“买单”
当孩子做错事时,一些家长总会替孩子向别人道歉,一方面是因为爱孩子,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跟别人冲突,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圆满”解决问题。
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觉得犯错是无所谓的事情,反正不用自己承担责任,下次再犯也没有关系。
1.“宝贝,你觉得这样对吗?”
2.孩子你要明白,道歉不是让你难堪
3.让孩子能屈能伸,懂得说“对不起”
4.孩子,人要活得坦荡荡
5.让孩子有勇气,有担当
6.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
第七章 要想走好人生路,就要让他先学会“刹车”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都还不成熟。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对家长也不再言听计从。面对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长往往束手无策。
如果任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肆意驰骋,而不能及时“刹车”,不仅会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感情的疏离,还有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1.帮孩子浇灭心中的狂躁之火
2.孩子收到情书了
3.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早恋问题
4.孩子患上“单相思”,家长该怎么处理
5.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远离的习惯
6.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性幻想
7.家长巧刹孩子攀比风
8.让孩子远离暴力,学会用正确方式解决问题
第八章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打磨孩子的合作精神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也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
没有竞争,孩子就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动力,学习就不会进步,生活就不会快乐;不会合作,孩子就会失去方向,终被社会前进的浪潮湮灭。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从中学会合作的技巧,才能让孩子在走向社会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1.竞争能力: 战胜对手,夺取胜利
2.友谊,比赛第二
3.小竞争,大合作
4.教孩子正确对待失败
5.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6.告诉孩子,竞争不是抢夺,合作不是依赖
第九章 自救知识是一种有备无患的基本常识
人的自救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能,在危险的情况下会大声呼救或想尽办法逃生。
但是,光有在险境中求得别人帮助的欲望和逃生的本能是远远不够的。无数悲剧的发生,无数化险为夷的惊喜,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就要学会一些自救知识。
而孩子时期是学习自救的佳时期,学习自救知识,要从娃娃抓起。
1.四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
2.居安思危,让孩子学会必要的自救知识
3.出现紧急情况,孩子该怎么办
4.帮助孩子拒绝坏人的拐
5.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新作甫一问世,便在朋友圈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朋友们纷纷转发,配文无不带着一种“终于有人说出来了”的释然与共鸣。我最初是被那种直击灵魂的标题吸引的,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温吞水似的育儿指南,反而带着一种近乎宣告的决绝,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究竟藏着怎样的真知灼见。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上极具画面感,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种熟悉的、带着一丝焦虑的家庭气息。书中对“决定一生”这个宏大命题的拆解,并非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琐碎却又环环相扣的生活片段来构建的。比如,对于孩子面对挫折时的第一反应,作者笔下的父母是选择直接干预还是选择后退一步,这种微妙的边界感处理,细腻得让人心惊。我特别欣赏它对“榜样力量”的重新定义,不再是强调父母要完美无瑕,而是聚焦于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坦诚,使得这本书有了一种超越说教的温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耳边低语,帮你把那些藏在心底的不安一一摊开,然后温柔地引导你正视它们。它给我的震撼,在于它让你意识到,教育的战场,其实是在父母自己内心的修缮上。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近乎“醍醐灌顶”的清爽感。它没有用任何煽情的词汇去描绘父母的伟大或牺牲,而是用一种冷静、近乎社会学的视角,去审视现代家庭的运作模式。我尤其赞赏它对“代际创伤传递”这一主题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那些源自上一代的行为模式是如何不自觉地投射到下一代身上的。作者笔锋犀利,敢于指出那些我们不愿意承认的“系统性错误”。比如,它探讨了“过度保护”其实是父母未解决的“不安全依恋”的投射,这个观点非常尖锐,直指人心最柔软却也最固执的部分。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心理清理,那些长久以来困扰我的育儿困惑,忽然都有了清晰的源头指向。它不是在指责谁对谁错,而是在提供一个“看见”的机会,让你能够跳出自身的局限,以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的视角去看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这种视野的拓展,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珍贵。
评分初翻此书,我本以为会陷入那种堆砌理论、引经据典的晦涩文风中,毕竟“决定一生”的命题太沉重,总需要理论的重量来支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轻盈而富有韵律感,如同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私人画廊。每一章的结构都像是一幅工笔画,细节处尽显功力,但整体上又保持着极佳的留白。我尤其沉迷于其中对“非言语沟通”的剖析,那部分内容几乎可以被单独拎出来做成一本小册子。它探讨了我们无意识中对孩子投射出的期望和恐惧,那些我们以为隐藏得很好的情绪,是如何穿透空气,渗透到孩子的心灵结构中的。这种“看见看不见的力量”的洞察,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阅读几遍,甚至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其他强调“说什么”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更像是在教我们如何“成为”,如何通过自身的内在秩序来影响外在环境。这种强调自我修炼而非外部技巧的路径,对我这个追求效率的现代父母来说,无疑是一种温柔的挑战,它要求我们慢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杂音。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际操作层面的读者,如果一本书光说不练,我通常会很快失去兴趣。这本书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在宏大的理论探讨和微观的行为指导之间,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例如,书中关于“家庭规则的制定”那一章,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必须设立五条规则”之类的指令,而是通过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家庭案例,展示了规则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情感联结。一个家庭是如何因为一条规则而走向分裂,另一个家庭又是如何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建立起新的信任。这种案例分析,是如此真实,仿佛就是邻居家发生的事情,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自我对照的冲动。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时,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家里的具体情境,试图套用书中的逻辑去解构。这种互动性,是这本书最强大的生命力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工具的输出,让你在阅读后,立刻拥有了一套新的分析和应对复杂亲子关系的“透镜”。
评分老实说,市面上的育儿书籍我已经囤了不少,它们大多提供了一种清晰的“SOP”(标准作业流程),告诉你几岁该做什么,什么该禁止。读完这些书,总有一种“学会了,但好像也没学会”的虚无感。而这本《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它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拒绝提供那种一劳永逸的答案,反而是在构建一种思考的框架。它强迫读者去面对教育哲学层面的困境,例如,我们究竟是在培养一个听话的服从者,还是一个能独立批判的思考者?书中对于“延迟满足”的论述,就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不只是教你如何让孩子少玩手机,而是深入探讨了“等待”这件事本身在构建孩子时间观和价值判断中的核心作用。作者用了一段很长的篇幅去描绘一个关于“花园里的一颗种子”的比喻,那个比喻的意境极其深远,它让你明白,真正的教育是一种静默的、长期的、充满信赖的灌溉,而不是焦急的催促和频繁的修剪。这种哲学思辨的深度,让这本书从一堆实用手册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可以反复咀嚼的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