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和自由
D一章 让生命走向完整 …001
我们期待,我们还没有完整,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还在发展D中。童年是1先这样的,因为成长是童年的Z显著特征。
D二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SJ …013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J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在一个年龄段,孩子J喜欢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D三章 儿童认识SJ的D一步 …017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Z初不是源自感觉。”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告诉孩子;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D四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 …023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有个性的人对SJ的感受是D特的,思维状态是D特的。秘密在于,每个生命生来J是D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
D五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027
火车要在轨道上行驶,这是的规则。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你了解儿童的内心吗?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也可能是他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
D六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033
一个孩子4岁时父母离婚了,有的大人对孩子开玩笑:“叫爸爸,叫了J给你买好吃的!”刚开始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感到屈辱和愤怒。后来他习惯了,无论别人怎样哄骗,绝不开口说话。这一切在孩子心里刻上了什么印记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关于“爸爸”这一概念,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D七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039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1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Z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D八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045
儿童自发的心智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有关,而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有关”。强迫孩子画画、不断教孩子画画,可能导致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画画。不仅仅是天然的兴趣被泯灭了,孩子这方面的心智也被教的模式桎梏了。
D九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W一途径 …053
有的孩子还不会走路,上楼的时候大人J开始数“1、2、3”了,不会走路的孩子能理解“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吗?但如果在他数学敏感期到来的时候,让他操作有关教具,经过多次重复,他会突然发现:这个教具是一个序列。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D十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061
很多保姆带的孩子,父母在家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只跟保姆,这常给父母一种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不错,因为他不愿意跟其他人。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家时保姆爱孩子并让他为所欲为;父母不在时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孩子整天在爱和不爱两种环境中转换,没有安全感。得到爱的孩子,D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
D十一章 从爱走向D立 …071
不D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J不会有那么多人在30多岁J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孩子不D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
D十二章 “教”孩子可能J是奴役孩子 …077
一位美术老师发现孩子们把鱼儿画到了天上,J告诉孩子们:“画画先要画一条地平线。”我儿子在一个小时内画了十几张画,每张画上都有一条横线。一个小孩子理解什么叫地平线吗?用自己的经验逼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J算说的都对,又能怎样?儿童认识SJ的经验不能替代。
D十三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083
给孩子做肝功化验,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这对一个对SJ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太恐怖了!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喜欢像木偶般听话、任人摆布的孩子,这对来说FC省心。
D十四章 自由与纪律 …089
有了自由,孩子们J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J会反复做,J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J愿意遵守它,J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D十五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走向理解的爱 …097
外公给外孙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外孙想拆掉小汽车探索车为什么会走,但家人觉得拆了可惜,J把车藏到大衣柜1;CY =CY上。几年后孩子长大了,家人拿出了车,但孩子早已不想玩了。家人剥夺的不是车,而是孩子认识SJ的机会。
D十六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103
时间,对于生命头6年的儿童来说如黄金般贵重。我知道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这段时间内背会了几十1甚至几百1诗词。家长以为这是在开发智力。诗词表达的情境属于的SJ,孩子不可能理解,知道这一点的人谁会逼孩子去背什么诗呢?
D十七章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107
一位朋友对我儿子说:“你从宇宙飞船掉出来J会掉到宇宙里去!” 我儿子想了想说:“我们现在J在宇宙里!”的概念错得太多了。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客观的SJ,这不来自谁的教育,这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D十八章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123
班上来人听课,老师希望孩子们表现得好一点儿,孩子们能感觉到老师的心思。为了配合老师,吕辞算题写答案长达一个小时,老师知道孩子这样做WQ是为了老师。孩子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为你拿东西拿得手发麻,跟着走路脚都起了泡,他们是在爱中决定顺从,在意志中执行顺从。
DSJ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3个阶段 …131
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相互暗恋的爱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J是自我实现的人。D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儿童具备了能力,他J可能听从的指示去做事,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Z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D二十章 儿童的YX品格如何形成 …141
很多追求真善美,但这过程很艰难,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一生成为生活的苦行者。但一名儿童如果在0~6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J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J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D二十一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149
“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能够追求自我成长……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她J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父母。如果一个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
D二十二章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157
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领域。吃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去买东西,如果你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的话,儿童会排除众多诱人的食物而选择他Z需要的,这是一种意志力建立的过程。但事实上,很多父母是要干涉孩子的。
D二十三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161
在一些传统幼儿园里,大部分时间儿童都不能自由活动,他必须很规矩地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这样,儿童J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现在想去玩水,但是老师让他必须画画,D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孩子J不可能专注在画画上,怎么办呢?他开始想象,用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他想象自己去玩水,或者编一个故事来安慰自己。长久下去,儿童的心力和活动J被分开了,“人被分裂了”。
D二十四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179
蒙特梭利的方法、思想和理论因其科学性和普遍性而属于GJ,属于全SJ。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我们把焦点或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孩子那儿,实际上我们已经中国化、民族化了。
附 录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185
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J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儿童成长中的自由 …203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J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否则的话他J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J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中W一能做的事情,J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W一的做法,J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捕捉儿童敏感期
001 再谈敏感期 / 孙瑞雪
D一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一出生,敏感期J开始啦
018 SJJ是味道
019 对接
021 宝贝,你的玩具呢
022 幼年如歌
敏感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024 小狗下坡
024 求助
025 小哥哥,你别走
026 拿掉剪刀
027 找椅凳
028 探索空间
028 插不上的圆柱
029 爱,妙不可言
030 征求别人的意见
031 绘画与音乐
032 一个人的空间
迟到的敏感期,一个个补上来了
033 孩子忧郁了
034 缇缇的手
035 迟到的敏感期接踵而至
036 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复 / 孙瑞雪
037 缇缇的巨变
041 放肆的语言
042 天赋
伴随母爱,儿童心智全面发展
044 “妈妈,上主题课!”
045 西天
047 “不让妈妈打电话”
048 涂画的乐趣
049 语言的敏感期
050 随便给
051 生活中的数学
D二章 0岁~2岁半
视觉 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054 小托蒂的悲剧
055 视觉的敏感期 / 孙瑞雪
口 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
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056 迟到的口腔敏感期
057 爱咬人的玮玮
058 口的敏感期 / 孙瑞雪
手 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SJ。
061 手的敏感期
063 三指抓
064 儿童在用手思考 / 孙瑞雪
走 从Z初的要拉着手跳,到D立行走,到要上下坡、爬楼梯,
到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
066 坡上漫游
067 走楼梯
068 走:换个角度看SJ
空间 喜欢探索空间,Z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
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069 策策的故事
070 困难
071 爱扔东西的楠楠
071 抛撒、搬运和垒高
072 空间、时间的敏感期 / 孙瑞雪
细小事物 对J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080 紧握小木钉
081 对细小事物的敏感
081 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秩序 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JQ且有秩序的环境。
084 秩序
085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 孙瑞雪
模仿 Z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087 学舌
088 模仿的敏感期
089 模仿的敏感期 / 孙瑞雪
自我意识 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091 自我意识敏感期
审美 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092 残缺了的威化
093 审美建构道德 / 孙瑞雪
分享成长 有些文章没有放入某个敏感期,放在这里,以供分享。
094 沙和孩子们的成长 / 孙瑞雪
096 学会表达爱意
098 宝宝学说话
099 酷爱高跟鞋的芊芊
D三章 2岁半~3岁
建立概念 儿童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102 汽车概念的建立
自我意识产生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103 “我的”
104 “他打我了!”
105 自我的诞生 / 孙瑞雪
秩序 需要并保护一个JQ且有秩序的环境。
107 重新开门
108 车走了新路线
108 挂毛巾
109 老师,我要归位
110 一个环节都不能错
分享成长
111 儿童天然要走向D立 / 孙瑞雪
112 我是孙悟空
113 “老师,我很棒”
114 三项式
115 “你不是好男人”
116 请爸爸工作
117 熟悉新环境
D四章 3岁~4岁
执拗 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
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J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120 拿着影碟穿外套
122 “我J要掉在地上的那个”
122 “不!我J不!”
垒高 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123 垒高
色彩 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125 色彩敏感期
语言 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127 语言模仿
128 妙用成语
诅咒 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Z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
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129 诅咒的敏感期
130 语言的敏感期 / 孙瑞雪
追求完美 从要求食物完整发展到了对所使用的用具、事物完美的
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
131 “我要把它扔到垃圾桶里!”
132 追求完美
剪、贴、涂 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133 爱剪纸的乐乐
藏、占有欲 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
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135 占有的敏感期
逻辑思维 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
136 “为什么”
绘画 儿童与生俱来的表达自我的语言方式。
137 绘画——螺旋状敏感期
138 痴迷的绘画敏感期
140 天才的画笔
延续秩序 从具体的生活秩序延伸到了心理秩序。
143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 孙瑞雪
人际关系 一对一地交换食物和玩具。
145 交换
147 社交
分享成长
149 触摸肌肤
150 等待
150 逆反与等待
151 若即若离
152 “我的牙不是我的”
153 “老师,我帮你”
D五章 4岁~5岁
出生 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这是儿童安全感Z早的来源。
156 “我是从妈妈哪里生出来的”
157 “妈妈怎样才能生一个孩子”
157 生命的诞生 / 孙瑞雪
情感 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
反应FC敏感。
159 爱我有多深
人际关系 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
并开始相互依恋。
160 人际关系的敏感期
161 人际关系的敏感期 / 孙瑞雪
婚姻 人际关系敏感期度过后才真正展开。Z早要和父母结婚,
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
164 结婚和爱
165 自己想明白了
167 婚姻的敏感期 / 孙瑞雪
审美 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
服饰产生浓厚兴趣。
169 追求完美的芊芊
170 爱美的钰钰
数学概念 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
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
173 乔乔的发现
175 数钱数乱套了
身份确认 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时的人格特征。
177 “我是霸王龙”
179 “超人”和我拍照 / 孙瑞雪
性别 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观察,如同认识眼、
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
181 区分男人和女人
音乐 儿童生来具有音乐品质。
184 暖气片D钢琴
绘画 儿童生来具有绘画品质。
185 画完了再睡
符号 孩子对识字、拼读、认识符号等感兴趣。
186 积累
187 识字
189 拼读的敏感期
190 不要让孩子在不适合的年龄认字 / 孙瑞雪
分享成长
191 谁的派多
192 专注
193 受伤的胳膊
194 孩子的心灵太细腻了
195 压力和动力
196 到底是谁的
D六章 5岁~6岁
婚姻 5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FC明显。
198 讨论和谁结婚
199 “我们结婚吧”
200 “我一直都爱着你”
201 幼儿的心思也能猜
书写 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
202 书写
数学逻辑 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203 乐乐的数学感觉
204 几百万个天和零个天
205 难题
社会性兴趣 开始积J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
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208 儿童社会性发展二三事
动植物、实验、收集 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
210 热爱小动物
21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延续交往 结束一对一的交往,进入三四人一组的交往。
214 交际的敏感期
分享成长
215 买房子
216 晶晶的二三事
217 说胖J哭
218 “我想妈妈”
220 大了也想让抱
221 不一样的生日感觉
222 跟空气玩
D七章 6岁以上
224 小提琴演奏会
225 乾乾的WP超市
226 洗碗经济学
227 理解
228 结婚
229 美丽的燕子
230 爱和不爱
231 发现
232 让他玩
233 用了自己的方法
233 两个月长一岁
235 讨厌你
236 偷拿东西
237 开始发育了
238 结婚调查
239 快乐的孩子不生病
D八章 孩子应该怎样学习
242 令人担忧的现状
243 如何学语文概念
245 理解力与写作文
246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251 我要感谢 / 孙瑞雪
完整的成长
开篇语 … 001
D一章?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 005
D二章?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 009
D一节?什么是主人 … 010
D二节?唤醒身体 … 010
D三节?身体的禁锢对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 … 013
D四节?不同阶段的身体发展特征 … 020
D五节?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 027
D三章?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 033
D一节?儿童天然拥有情绪 … 034
恐?惧 … 035
伤?心 … 037
喜?悦 … 039
愤?怒 … 040
D二节?情绪共生 … 042
D三节?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 045
D四节?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 047
D五节?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 053
D六节?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 060
D七节?精神情绪 … 062
D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 075
D一节?感觉是发现的智慧 … 076
D二节?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 077
D三节?感觉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内在SJ … 086
D四节?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的精神SJ … 093
D五节?感觉是良知和善(道德)的来源 … 099
D六节?对感觉的新认识 … 102
D五章?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 107
D一节?心理,扩展了儿童内在的空间 … 108
D二节?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事件被接纳 … 112
D三节?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人和物被接纳 … 115
D四节?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 … 117
D五节?父母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 … 120
D六节?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 … 125
D七节?心理成长的缺失,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 138
D八节?心理、意识和思维 … 143
D六章?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 147
D一节?从感觉上升到概念,J是智力 … 148
D二节?兴趣,是儿童认知的内驱力 … 152
D三节?环境的真实,是儿童认知的条件 … 159
D四节?意志力的产生和形成 … 161
D五节?认知,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 … 164
D六节?认知被局限在头脑的系统中 … 173
D七节?认知和儿童内在生命的成长 … 179
D七章?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 181
D一节?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 … 182
D二节?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 182
D三节?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 191
D四节?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 196
D五节?如何为儿童创造精神成长的环境 … 199
D六节?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的成长 … 205
D八章?精神胚胎的YL … 219
D一节?精神胚胎 … 220
D二节?无与伦比的觉察 … 223
D九章?自我创造的历程 … 225
D一节?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 226
D二节?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 … 230
D三节?自我的诞生:“我的”想法是我的 … 233
D四节?自我的力量 … 237
D五节?自我的丧失 … 243
D六节?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 246
D七节?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 247
D十章?完整的人 … 255
D一节?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 256
D二节?完整的人 … 259
D十一章?再谈感觉 … 267
D十二章?不同角度的洞见
???????——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 … 277
D一节?成长阶段的发现 … 278
D二节?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 … 282
D三节?蒙特梭利关于成长阶段的划分 … 283
D四节?鲁道夫·斯坦纳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 285
D五节?爱利克·埃里克森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 287
附录:词语释义 … 295
后?记 … 297
爱和自由
D二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SJ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J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在一个年龄段,孩子J喜欢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J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J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有了10年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经验,我们越来越坚信这一点。接受这个观念J像要发生一场内在的革命,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儿童依靠来建构;接受这个观念也意味着我们将无处发挥我们因自卑、受压抑而产生的自大。人类的幼儿期FC漫长,大概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幼儿期能有人类这么长。说得短一点儿,可能是0~6岁;说得长一点儿,大概要到12岁。12岁还不能离开母,法律上认为孩子真正的年龄是18岁。这个期间,儿童处在一个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来帮助他成长。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来塑造儿童的精神。如果那样,人类的整个水准都会下降。的问题是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
儿童时期不需要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J会发展得很完善。
蒙特梭利幼儿院Z小的孩子是1岁半,我们用1岁半到6岁的孩子做试验,把CY智力水平的教具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压力,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他只玩沙子,脸上懵懵懂懂,对他怎么说,孩子的脸上都是这种表情。他知道他要干什么,如果阻止他,他会同抗争。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对他说:“你一个,你妈妈一个。”他走过来说:“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我问他爸爸,他爸爸说:“不是的,是给你一个,给孩子一个。”我对孩子说:“爸爸说给你一个,给我一个,并不是说都给你吃。”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他听完这话后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站在那儿思考了1分钟,一动不动,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怎么会这样?”我觉得真奇怪。但是,后来有YT,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表现出特别尴尬和难为情的表情,还不让人说。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如果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孩子的发展J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J无法建立了。
婴幼儿早期的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类似。比如蝴蝶,母蝶通常将卵产在树杈中间,幼蝶刚出生时必须吃特别嫩的叶子,它怎么去吃嫩叶子呢?因为幼蝶对光Z敏感,所以它一生下来J向着光线Z亮的地方爬过去,那梢头必定是Z嫩的叶子。但是D幼蝶开始强壮起来,能够吃粗糙的叶子时,它对光的感觉JWQ消失了。这个过程遵循的是它内在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外力的控制。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D一个角色——“造物主”。
让我们看看儿童是如何同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的。比如语言,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SJ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并在头3年中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这种发展,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我们不难看出,6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所以心理学家才说,儿童3岁前掌握的东西,需要60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我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生了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这个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已经学会几国的语言,6岁考入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让他的孩子每一分钟都在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可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FC痛苦。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SJ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的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但是JT,D我们把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捕捉儿童敏感期
D一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0~6岁,儿童J是依靠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来发展自己的。这一章中我们摘选4个孩子在某个阶段的成长过程,通过这些纵向的故事,您将对儿童敏感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D二至七章,按孩子年龄段编排,列举每一年龄段儿童主要的敏感期。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年龄段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所以敏感期在出现的时间上会有一些差别,这是正常的。
一出生,敏感期J开始啦
主人公:畅畅,0~4岁
SJJ是味道
畅畅是冬天出生的。出生后四十几天,孙(瑞雪)院长来看畅畅。观察了一会儿,她说:“晓晶,你看畅畅在做什么?”只见他抬起手臂使劲往嘴边送,一次,二次,三次,都没成功,畅畅懊恼地“哼哼”着。
孙院长说:“他用手的敏感期来了。这种状况应该稍稍支持一下孩子,否则他会有挫败感。”畅畅努力了几下后,我们帮他把手送到口里,他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真神奇!
孙院长说畅畅的衣袖过长,棉袄太厚重,手不容易够到口。我们马上给孩子换了衣服。几天后,畅畅终于能顺利地把手送到口里了。
YT天过去,畅畅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用口的机会也越来越多。100天的时候他开始频繁吃手指,几乎整天小手都在口里。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时甚至把整个拳头塞进口里。
到会用手抓东西时,到手的东西必然要送到嘴里进行“检验”,畅畅口的敏感期延续了很久,家人、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看到他这样都会忍不住制止,每逢这时他J痛苦得又哭又喊。幸运的是我明白这一切,我会在畅畅“工作”的时候劝说大家不打扰他。
然后畅畅开始咬,见什么咬什么,把玩具咬得“嘎嘎”响。接着J是咀嚼、吞咽,再后来J开始吸饮料管,吃固体食物,还逐渐地学着发音。
有时我真担心。比如他要尝瓜子皮、栗子皮,咬笔帽,我总担心他咽下去造成险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响他的学习过程,只能在旁边提心吊胆地看。但每一次他都会原封不动吐出来。有一次他吃了一口带皮的苹果,居然把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吃了,真令人惊讶!
这一年里,我对那句教育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孩子初始是用口来感知SJ的。
(李晓晶 畅畅妈妈)
孙瑞雪
婴儿在喝过糖水后会拒绝喝白水。狗的婴儿(狗崽)也是这样。很显然,婴儿和小狗崽都会用口来品尝味道。
但是,婴儿用口来品尝味道和用口来认识SJ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婴儿用口认识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和SJ,也用口唤醒自己的身体,包括手和脚。
在Z早,口QFW地被使用和自我训练,以便健全口的功能,口里什么都放,放到塞不下为止,再吐出。不仅如此,同时口还肩负着发现这个SJ的工作,连“软”与“硬”这样抽象一点的概念,幼儿也都用口来认识。幼儿喜欢用口来分辨,打开每一个食品包,吃一口放下,再开另一包,再吃一口……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几盒不同的巧克力,几种不同口味的果冻,都被孩子们打开了,吃一口这个,再吃一口那个。而的想法是:“吃完这一个,再吃那一个。”仅仅把它理解为吃,按计划地吃,并关注节约。这是一个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念。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这是一个生命系统的价值观。D强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的生命的建构和内心的需求J会受损和不断地挣扎。
通过口而健全口的机制,通过口来认识SJ,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岁以后,只不过0~6岁,尤其0~2岁是婴儿高度把注意力放在开发和使用口上。再大一些,满足口的需求依然是一种心理的需求,常常表现在玩了,还不能是一个完满的结束,玩了,吃了,才会画一个完满的句号。这个特点容易看到。随着其他敏感期的到来,通过口认识SJ的方式J悄悄地退居二线了。
对接
自畅畅出生以来,我经常对身边的人说:“这孩子太令我惊讶了!”真的,他的成长是如此迅速,发生的一切都像是早已安排好了。
畅畅9个月的时候,有YT,在幼儿园工作的大姐来我家陪他玩。过了一会儿,我突然意识到好一阵儿没听到儿子的声音,奔过去一看,畅畅正练习盖瓶盖呢,大姐在旁边扶着奶瓶。看上去他使了很大的劲儿才拔起瓶盖,又想努力盖回去,盖偏了J重盖,反反复复。我D时看了一下时间,这个过程居然持续了20分钟!
从这天起,他开始喜欢盖奶瓶盖,还学会了把笔插进笔帽里。D时正值夏天,各种各样的饮料盒、吸管成了他Z钟爱的玩具。有些饮料盒的吸管孔FC细小,他的小手怎么也对不准那个小孔,插好几次才能成功一次,以至于一插进去他J要长长地呼一口气,似乎刚才一直是屏住呼吸的。
中秋节过后,家里有了一个圆形的月饼盒,畅畅又把那个月饼盒玩了半个月。接着他又开始玩锅盖。我给他一大一小两个锅盖,他一手拿大的,一手拿小的,一会儿把大盖盖上,一会儿把小盖盖上。但小盖一盖J掉进锅里,他伸手取出来,很奇怪地看着。过一会儿看明白了,把小盖扔到锅里,又把大盖盖上。有趣的是,他的手始终拿着锅盖1;CY =CY部的那个圆疙瘩,绝不会拿着锅盖边。
从盖奶瓶到盖锅盖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不久前,我给畅畅买了一小瓶AD钙奶,畅畅居然把管扔掉,直接对口喝。回想起那段把吸管D宝贝的时期,真是不可思议。
那个敏感期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畅畅会有什么令人惊讶的进步呢?
(李晓晶 畅畅妈妈)
孙瑞雪
蒙特梭利的“圆柱体插座”J是为儿童的“对接”游戏设计的。在盖、插、拧……这些基本动作的重复中,儿童在建构手的组装能力,还在发展着Z早的空间感觉(后面的章节会谈到)。
在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手的重要性。
在蒙特梭利看来,有两样东西和人的智慧紧密相关:口与手(在谈语言敏感期时会详细谈口)。D一个儿童能自由使用他的手时,手J成了智慧的工具。
1先,人通过手来占有环境。婴儿出生时D一个能运动的器官J是口,婴儿J用这个他仅能支配的器官唤醒了手——他不停地吃手,从而发现自己有手。可以想象,D婴儿D一次将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时,肯定会有“开天辟地”般的惊喜。D幼儿D一次有意识地向外界物体伸出他的手时,他对SJ的探索J开始了。
在真正使用手时,幼儿几乎是见圆的J拧,见方的J按,见线J拽,音响、电视机、洗衣机……都成为他探索的对象。随着空间敏感期的到来,幼儿在使用手的同时,还在建立空间的概念:他喜欢把外面的插进去,里面的抖出来;将磁带插入,关上;抽屉打开,拿出……反复进行。
宝贝,你的玩具呢
畅畅3岁半了,越来越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以前每晚睡觉时他会要求我讲故事、读书给他听,现在,他要给我讲他的朋友,讲老师,讲幼儿园。看着畅畅的笑脸,我感慨孩子的成长是如此之快。
YT,畅畅兴高采烈地从幼儿园回来,手里拿着一张“WP”:“妈妈,看!WP。”我蹲下来接过那张WP,显然是一张玩了很久的WP,不是畅畅的。“是谁的WP?”“我的好朋友和我换的,J是用那个金箍棒换的嘛!”畅畅大声回答,一副得意的模样。这时我才发现昨天小姑给他买的那根金箍棒没带回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开始遇到一些烦恼。每天早晨上幼儿园,畅畅都要带上好几个玩具。晚上回来时,有的玩具“失踪”了,有的变“陌生”了,不用问,要么送人了,要么和好朋友交换了。
YT清晨,他决定把那套玩沙子的工具带到幼儿园。下午接他时,我料定那套玩具拿不回来。果不其然,畅畅用它们换了一支破损的毛笔,还快乐地说:“妈妈,这是我好朋友换给我的,我好朋友说这个毛笔不但可以写字、画画,还能玩沙子,看!”然后用那支毛笔J认真地刷刷脚趾缝里的细沙:“妈妈看!它真好用。”我只好点头表示赞同,但心里有些不安,担心他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吃亏。
YT下午去接畅畅,远远看见他正在和明明交谈,神情FC认真。走近了,听到明明问:“你同意了吗?你说呀!”畅畅答:“同意,都说好了嘛!”看到我,畅畅说:“妈妈,我把我的枪和明明的碟交换。”明明问:“阿姨,你同意吗?”“畅畅的玩具,他说了算呀。”说完我J后悔了。那把玩具枪是一个朋友专门在上海给畅畅买的,价格昂贵。我知道不可以干涉孩子,但还是忍不住给他讲了一些道理。听了我的话,畅畅说他有个好主意,先互相交换两天,然后再换回来,我很高兴。D二天晚上我提醒畅畅,他说:“妈妈,我J想把枪换给明明。”我又讲了些道理,Z后说:“这些都是妈妈的意见,枪是你的,你自己做决定吧。”畅畅沉默了一会儿,懊恼地说:“妈妈,你烦人,你不给我自由。”我愕然。
D二天,畅畅把枪带回来了。接下来的几天,他总会问家里的用品比如衣服架、电脑、杯子是不是他的,可不可以拿它们去交换。我认真地告诉儿子:“宝贝,这个家里,你的玩具、书、衣服都是你自己的,电脑、电视等用品是属于我们三个人共有的,你的东西由你支配,共有的东西我们共同支配。比如说你要把枪换给明明,妈妈应该尊重你的意见,由你来决定,以后妈妈会努力做到,好吗?”我希望儿子能恢复他自由的心智。
一个晚上,家人正在看武侠电视剧,畅畅突然说:“我的宝剑送给好朋友了,我没有了,我想要回来。”老公说:“儿子,说话要算数,送给别人J不能再要回来了,你说呢?”“那我想个好办法,明天我给他拿个玩具把宝剑换回来。”
我和老公相视而笑。(李晓晶 畅畅妈妈)
孙瑞雪
我们学校有个规则:孩子们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才能出面。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常有家长来学校讲理。比如,一个孩子用一颗话梅换走了另外一个孩子的电子宠物;一个孩子用一颗掉了的牙换走了一辆遥控车。在看来交换的东西价额差距很大,常担心自己孩子吃亏受骗。用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念来评判生命系统的价值取向,J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成长的生命阶段,儿童需要的是交换背后的秘密和感觉。这是Z早儿童对物质SJ物与物交换的发现,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够判断出此物与彼物之间的各种差别,那是利益的关系。
大人有大人的得失标准,孩子有孩子的取舍理由。孩子只是在发现物与物原来可以交换,发现交换过来的物原来可以有其他的使用功能,这是透过交换获得的喜悦。老师常要安抚家长,要尽可能保护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易关系,直到他们的敏感期顺利度过。实际上,青春期到来前,孩子已经创造和建构好了自己,开始用已经创造好的自己面向社会,这时候自然J会领悟社会系统的规则了。
幼年如歌
畅畅J要4岁了。常有朋友对我说:“早着呢,慢慢熬吧。”可我从来没有“熬”的感觉,怀着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感激和对蒙氏教育的崇拜,时间飞一样过去了,畅畅在飞速成长。
在宽松的环境中,他的一些敏感期度过得很快,比如玩水、玩沙、语言、走路等。但也有几个敏感期过得很费劲。
我家住在3楼,每天回家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程序:畅畅按亮每一盏楼层灯。我打开门,他再为我按亮家里的灯。有时忘了这个程序,畅畅会大哭,一定要我关了灯,等几秒钟,再由他重新按亮。喝牛奶更是如此:上床,脱衣服,坐进被子里,拿过瓶装牛奶,撕去外包装,用瓶盖扎一个小眼,用手把小眼抠成小洞,插入吸管,开始喝!每个步骤都不能变,不能漏,否则不仅仅是哭喊,还要重新拿一瓶奶。
YT中午,畅畅的爸爸FC累,吃完饭躺下J睡了。过了一会儿,我和畅畅也准备睡。一上床畅畅J不高兴起来,使劲拽爸爸的被子,用脚踢爸爸。我劝他,他不听。我突然明白了:每天睡觉我在畅畅的右边,爸爸在他的左边,JT爸爸睡在右边了,还盖着我的被子。我叫醒老公,让他睡回原位,盖上自己的被子。这下畅畅安静了。
接着J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这段时间畅畅Z爱说的一句话是:“从头来。”他喜欢看碟,影碟机一启动,在座的谁都不能做别的事,不能接电话,不能去卫生间,否则J要“从头来”。有YT我一个人陪他,我们“从头来”了12次!那一刻我真快要撑不住了,差点儿J要发火了。但我管住了自己。我知道,顺利度过“完美的敏感期”对孩子之后的一生FC重要。
如今的畅畅有许多优点,心态FC好,安静,顺从,快乐,充满爱。
(李晓晶 畅畅妈妈)
孙瑞雪
畅畅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内在的J大混乱和不适。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SJ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Z初的内在逻辑。这J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逻辑开始改变,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不改变,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完整的成长
开篇语
婴儿和根本不同的、也是高于的地方,J是婴儿时刻在已经没有感觉的事情中创造着自我。
这个8个月大的婴儿,站在学步车里,看着父从客厅的屋门进来又出去……他安静地观察了一会儿,一动不动,表情很专注,然后嘴巴不自觉地微微张开,像是深深地走进了自己的内部,像一台计算机在沉静地运行一样。他沉浸在自己内在的SJ里……然后,他警觉地盯着那扇门。
突然,父推开了门,婴儿用Z快的速度,带着他的学步车滑冲过去……父WQ明白他的动机,因此在进门的瞬间,门已经在身后严严实实地被关上了。
婴儿又退回到原处等待……
D父再开门出去时,婴儿再次滑冲过去。但是,D他滑到时,门正好又被关上了,父被关在了门外。婴儿仿佛知道父还会再回来,所以他尝试了很多次,但都没有成功。事实上,婴儿无法出去,因为父了解他要出去的愿望,但父不想让他出去。
父也只是婴儿看到的这SJ的一部分,对于婴儿而言,父的意义似乎并不比门更多。
FC有趣的是,婴儿在反复尝试之后,放弃了这样的做法。
婴儿开始观察屋门,再次进入自己的内在SJ,然后再走出来。他发现门把手上拴着一条白色的布带,于是开始尝试用手抓住这条白色的布带。他努力伸展身体和手臂,抓到了它。然后,他用力拉,可是学步车挡住了门,门无法打开。他开始用身体带动学步车向靠近门把手的一边滑动,门被拉开了一条缝。他继续向一旁滑动,门也逐渐被开大、开大,可是手臂的长度又不够了,手开始抓不住布带了。突然,婴儿松开了手,在松手的空D,学步车旋转着挡在了门和门框之间,然后学步车带着婴儿冲了出去。婴儿仰着头咯咯地大笑起来,父在门那边微笑……
屋门依然是原来的屋门,父依然是原来的父,SJ依然是原来的SJ,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婴儿已经变了。婴儿的内在SJ已经改变,现在的SJ和刚才的已经不同了。
婴儿经历了一个创造自我的历程。
儿童总在绕过或躲过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着自己,一步步完整着自己。
10个月前,这个婴儿还是一个胚胎,身体还没有WQ成形,作为婴儿的他还不存在。婴儿出生时,身体刚刚形成,那时的他还从来没有使用过手和脚。
现如今,他的意识已经不在手脚上了。他的意识穿过了屋门。随后,他把意识转向了屋门——那阻碍他的意识的东西,并将屋门上的布带和屋门的开启与自己即将出现的能力联系起来。
婴儿和根本不同的、也是高于的地方,J是婴儿时刻在已经没有感觉的事情中创造着自我。
J像习惯了光线的明暗,他们想象不到婴儿看见明暗相间的光线所产生的快乐。
我们相信这样的成长过程,相信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D一无二的自我。
D一章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我们是由这些部分——结构组成: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这是我们内在的环境,是我们的一个系统,但不是我们的核心,核心是我们的精神胚胎。儿童要依靠精神胚胎,并借助这些结构,创造一个自我,所以完整的成长的核心点在精神胚胎和自我。
完整指两部分,“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
“完整”不是“完善”,不是“完美”,“完美”指的是没有缺陷。
你看到一把椅子了吗?无论风格有多么不同,无论你偏好哪一种,无论它是漂亮还是丑陋,豪华还是简陋,它都是由四条腿、一个椅背和一个座椅组成的。这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保证了它的完整性。它不能缺一条腿,缺失了,J不完整了。
人的身体也有其完整性,那是已经既定好的模式,肢体的完整,五官的完整,内在系统的完整,从这个物质化的身体来看,它也是靠一个结构来保证它的完整性的。不能缺失,缺失了也不完整。
我们知道,身体不是我们的全部,它只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结构中的一个。这一部分是W一的以物质形态出现的。作为人,我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或者说,我们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缺少任何一样,都是不完整的。
我们是由这些部分——结构组成: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这是我们内在的环境,是我们的一个系统,但不是我们的核心,核心是我们的精神胚胎。儿童要依靠精神胚胎,并借助这些结构,创造一个自我,所以完整的成长的核心点在精神胚胎和自我。
图示:完整的人雏形
这J好比人们说的曼陀罗模式,人的曼陀罗指的J是人的完整性。
这样一个完整的人,需要一个漫长的完整成长的过程。虽然我们结构性的那一部分,也J是我们系统的部分,在早先的时候只是一个雏形,在自我创造的历程中,这些雏形会逐渐地发展起来,延伸开来,发展出不同的层面,即身体、情绪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
图示:完整的成长
所有这些内在的环境,也J是系统性的部分,都是来支持我们的核心的。它们不能变成我们的主人,但它们可以在自我逐渐形成和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发展出自己的次D。
例如感觉,从Z初的五种感觉,发展得越来越精微,层次J出现了。有的人由于感觉这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J会FC迟钝,没有感觉,或者叫感觉的原始化;有的人的感觉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到了一个J高的层面。例如画家莫奈,他对自家门前池塘里光和色彩变化的感觉,达到了J致的状态。YT24小时,几乎每一个时刻,对光线照射在池塘里而产生的变化,他都有敏锐的感觉,能精准地捕捉到。长达20年的时间,他把那种色彩的微妙变化一张又一张描画出来,形成以睡莲为主题的不同光和色的系列画作。
再例如情绪,在完整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人在童年时期某一部分由于依然存在于那个原始状态,没有持续而有序地成长起来,所以情绪的状态依然停留在Z原始的阶段。这时候,这个人J很容易被情绪掌控。他不是情绪的主人,情绪反而是他的主人。但有的人,情绪的部分得到了FC完整的发展,发展到了一个比较精微的次D。所以,他可以FC好地表达他的情绪,FC好地把他的自我和精神透过情绪彰显出来。例如音乐家马友友,有趣的是,他自己也说:“在分析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使用我的头脑,客观地分析音乐的结构、章节以及章节所要表达的内容。但在我演奏的时候,我使用的是我的情绪。”精神的张力是通过情绪来完成的,认知这一工具J被他放下了,他拿起了情绪,并且能够使情绪彰显到J致,成为一种精神的情绪。
如果生命不能得到完整的成长,J会导致每一个生命都处在不同的次元中。中间的差异之大,以至于有的人的SJ对另一些人来说,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他们共有的可能只是一个物质的SJ和内在Z原始的那部分。
完整的人,是指一个人的精神胚胎(自我)在生命的中心,他和内在的环境——身体、情绪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连接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成为一个流动的身心灵的复合体。这样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层面的。
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的YL,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是这一生命系统的中心。这个创造自我的历程J是一个完整成长的过程。
 
曼陀罗模式:在心理学中指“成形、变形、永恒的心灵的永恒创造”,即“人格的完整性”。
爱和自由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J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J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J是爱,恐惧J是恐惧,焦虑J是焦虑,认为J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J是爱!
捕捉儿童敏感期
有多少父母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他为什么总爱玩水,经常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什么总是把桶呀瓢押往头上套?为什么总是往桌子下衣柜里钻?
你忽略了,因而忘记帮助了,或者制止了他的活动,你却不知道破坏了他的什么?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一把了解儿童心智成长的金钥匙!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这是《完整的成长》一书D三次再版。书中修订了一些错误,加了一些注释,旨在更好地为你们——爱的读者服务。
书中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D一无二的自我。而我们已经失去了或未曾珍惜创造完整自我的机会,我们眼生羡慕地看着儿童的成长,并由此反思自己。他们的成长令我们啧啧称奇,也从中重获完整成长的机会。
究竟儿童哪些行为是在进行自我创造,成J他自己,书中都有详尽的表述。
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起成长为完整的人。
孙瑞雪
中国ZM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
“儿童敏感期”理论创始人;
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多次做客ZYDST《人物新周刊》《心理访谈》《半边天》等栏目,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
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
2006年、2007年,ZYDST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连续拍摄16集《敏感期》专题片。
在孙瑞雪老师的带领下,“爱和自由”教育团体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人的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20年高度专注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建构、发展和完善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理论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的教育思想系统,敏感期理论系统,以及“爱和自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系统。
这是一本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切入,探讨“自由与边界”的典范之作。它探讨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才能在不牺牲个体自由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有序且富有弹性的社会或家庭结构?作者没有回避自由带来的潜在混乱,反而将其视为成长的必要代价。书中对“责任感”的界定非常精妙,它不是一种外加的约束,而是自由的内在伴随物——你对你的自由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这一点,在教育孩子做出选择时尤为关键。我欣赏作者对“权威的消解与重建”的论述。旧式的、基于等级的权威正在失效,而新的权威必须建立在理解、透明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书中引用的历史案例和现代组织管理的对比,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赋能,而不是控制。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亲子互动,都提供了一套连贯的分析框架。它迫使我思考,我所追求的“爱”,究竟是希望对方依附于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带着我给予的基石,去远方独自翱翔。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充满希望的可能性——即真正的秩序可以源于充分的自由。
评分如果说前几本侧重于心理和哲学的剖析,那么这本书则更偏向于实践层面的“心法”。它深入挖掘了“完整的人格”是如何在生命历程中,将“爱”、“自由”和“成长”这三大主题有机地编织在一起的。我最喜欢它关于“内在秩序”的描绘。作者指出,外部环境的混乱往往是我们内心未被整理的投射。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自检工具”,引导我们去梳理那些潜意识中尚未解决的情结和冲突。它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内省的深度,读起来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转折。书中关于“接受不完美”的论述尤为触动我。我们常常被教导要追求卓越,但作者提醒我们,那些我们试图隐藏的、感到羞耻的“缺陷”,恰恰是通往真正连接和深层创新的入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整体观”,将人生看作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结果论。它鼓励我们拥抱复杂性,接受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矛盾与张力,并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生命节奏。对于想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内在重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对“自我成长”的探讨达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层次,它不满足于肤浅的“积极心理学”口号,而是直面了成长过程中那些难以言喻的“断裂点”和“身份危机”。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内在权威的确立”的论述所吸引。作者深刻剖析了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如何将判断力外包给了外部标准——父母的期望、社会的标签、同伴的眼光,从而构建了一个脆弱的、随时可能崩塌的“假我”。书中提出的“整合”过程,要求我们勇敢地回归童年那些被压抑的需求和感受,重新审视它们是否还符合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这部分内容极具挑战性,因为它要求读者进行痛苦的自我审视,区分哪些是真正源于内心的声音,哪些是历史遗留的“噪音”。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思辨性,像是在与一个非常聪明的读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鼓励你提出质疑,然后用更广阔的视角去解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成熟”有了更务实的理解:成熟不是达到某个完美的终点,而是在不断自我怀疑、自我重塑的循环中,找到一个更稳定、更诚实的支点。这本书对那些正处于人生转型期、感到迷茫和失重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探讨了人际关系中一个极其微妙又普遍的议题——“爱与被爱”的边界感。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口吻,剖析了我们如何在这个看似柔软实则坚硬的议题上迷失方向。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过度依恋”与“健康独立”之间张力的描绘。书中不是简单地给出“要爱不要控制”这样的口号,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安全感的渴求如何扭曲了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举例来说,书中关于“爱的语言”的章节,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那些自以为是的付出,原来,我以为的关心,可能恰恰是对方渴望逃离的枷锁。书中的案例分析细腻入微,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轻语,引导你看到自己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动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一层厚厚的、由“应该如何爱”构成的铠甲,开始学着以一种更真实、更尊重对方自主性的方式去与人相处。对于那些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窒息或无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其宝贵的“松绑”视角,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爱,是给予对方自由选择的勇气,同时也给自己留出呼吸的空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静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阅读体验极其震撼,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部侦探小说,层层剥开儿童心智成长的秘密“窗口期”。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感觉统合”的章节,作者用大量的实际观察记录,展示了孩子在某个特定“敏感期”内表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和重复行为,以前我总认为是“坏习惯”或“淘气”,现在才明白,那是大脑在进行关键的硬件升级。书中对如何识别这些窗口期的到来,以及家长应采取的“顺势而为”而非“强行灌输”的策略,描述得极其具体可行。例如,书中提到处理孩子对某一特定质地或声音的执着时,提供替代性的安全满足感比直接禁止更有效。这让我在面对日常育儿冲突时,不再是焦虑地“纠正”,而是转变为一种“等待与准备”的心态。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但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对儿童主体性的无限尊重。它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正在自我构建的宇宙,我们作为引导者,首要任务是保护他们探索的火花,而不是用成人的时间表去限制他们的节奏。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孩子行为逻辑的新手父母,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实战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