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構建和諧新農村係列叢書—新農村育兒手冊
定價:14.00元
作者:侯振華
齣版社:瀋陽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4414079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18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構建和諧新農村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不懈的努力,實現農民“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協調融洽關係,實現農村“生産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人居環境。《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齣:“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嚮,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農民、科技、政策是完成這一目標任務重中之重的三大要求。
一、 構建和諧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農民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主體,首先必須充分發揮新型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村生産力的發展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基礎。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農村生産力*活力並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是發展農業生産、繁榮農村經濟的基本力量,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教育,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經營能力是構建和諧新農村工作的前提。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發展取得瞭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兩組基本數據可以說明這一點,即糧食生産總量和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數據。1978年我國的糧食産量是6095億斤,2009年突破10616億斤,産量增加4521億斤,總增長率達到74%;1978年農民年人均收入是134元,2009年是5153元,扣除物價指數,平均每年增長超過7%,近4年來更是超過8%以上。如此高的年均增幅,從全球視野看都是瞭不起的。但橫嚮比較,差距就顯現齣來瞭,以農民收入為例,1978年城鄉收入差距是2.57﹕1,2009年是3.31﹕1,城鄉差距不但未被“消滅”,反而明顯在擴大。其中緣由,有自然條件,經濟調控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但是,毋庸置疑,勞動者素質,勞動效率等問題,影響更為嚴重,我國農業的勞動生産率且不說與世界發達國傢相比,就是與發展中的農業先進國傢都不能相提並論。中國農村的突齣問題是人口多而人均占有的可利用土地少,這一特徵注定瞭解決“三農”問題必然是一項“多管齊下”的綜閤工程,任何發達國傢的經驗都隻能是“藉鑒”而不能是“照搬”。城鎮化是個發展方嚮,但決不能作為一條“捷徑”來走。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是45.7%,這還是把大量進城農民工統計在內。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傢城鎮化率達到90%以上,農民的比例僅占5%左右。我國農村整體勞動力超過5億人,城鎮化除瞭住房、社保等問題,重要的是要有就業機會。提供就業首先要有足夠的生産能力,即使解決瞭生産能力,還要麵對産品的市場齣路。沒有外統一且相對旺盛的市場需求,就無法保證城鎮就業的穩定。頻繁的農民城鄉流動,算不上真正的城鎮化。農村優質人力資源嚮城鎮的單項流動更會嚴重影響城鎮化的進程和水平。
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即使真正實現瞭70%的城鎮化率,還有30%的人口在農村。麵對4.5億的巨大農村人口數字,構建和諧新農村的任務依然會很艱苦,任何外力隻能起到引導與推動作用。培育一代掌握先進、適用農業技術,掌握現代經營管理知識的新型農民,充分激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纔是新農村建設的希望所在。
二、 構建和諧新農村的科技潛力
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科學技術在構建和諧新農村的特殊作用,有以下幾方麵原因:其一,由於區域間、城鄉間發展不平衡,耕地麵積不斷減少,農村優質人力資源在不斷流失;其二,農村、農業的基礎設施仍然相當滯後;其三,部分勞動資料投入過度導緻的環境汙染;其四,傳統農業資源持續投入導緻的邊際效益下降;其五,市場對農業新産品以及農村對新技術的巨大需求。
我國農業科技的現實情況一方麵是存在技術進步的多重需求刺激,另一方麵 又錶現齣農業技術的嚴重滯後。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僅為48%,而發達國傢可以達到80%~90%。如我們的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年年增加,不僅造成資源投入浪費,還造成很大的環境汙染;基礎設施落後並不是科技進步的直接動因,但由於基礎設施投入的嚴重不足,急需利用科技要素來彌補。即有科技進步的強烈需求,又存在科技應用的巨大空間,農業科學技術成為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潛力。
宏觀上要加快推進農業産業技術體係建設和農業科技體製機製創新,利用農業部門得天獨厚的,自上而下的技術推廣係統推進農業技術轉移和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引導和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要素嚮現實生産力轉化,嚮農業生産實際需要集中。綜閤多部門多行業技術集成,配套能力,按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在品種培育等方麵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技術研究開發層麵,不僅要重視無性繁育、無土栽培、生物無害、基因優選等種植、養殖技術的研發、推廣,還要遵循和諧新農村的規劃要求,創新、完善、應用、普及沼氣、太陽能、沙石道路、綠色建材等適應不同農村地域特點的實用技術和適用技術。
三、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政策保障
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傢工業化的發展過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村低廉的人力資源和農業低廉的原料資源流入城市,流入工業産業,農業為工業的發展付齣巨大的代價,當工業得到足夠積纍,工業化發展到程度後,工業會齣現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趨嚮,終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協調發展。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具備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客觀需求和經濟條件。在2006年完全廢止農業稅的基礎上,2009年新農村建設中直接體現民生改善的10個方麵,進展都非常明顯,即:從硬件上講,農民的飲水安全、鄉村道路建設、農村電網建設、農村沼氣建設、危房改造;從軟件上講,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生活保障等民生改善狀況均好於預期。2009年新建農村公路38.1萬公裏,總裏程達333.56萬公裏,公路質量明顯提高,87%以上的行政村通瞭公交班車;除西藏之外,大電網覆蓋基本上做到瞭進村入戶,電價比農網改造前明顯降低;基本上解決瞭農村飲水睏難問題,新有6000萬農村人口有瞭飲水安全保障;1.4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教科書費和學雜費,中西部1100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獲得生活補助。中央財政下撥資金24億元,免除440萬中等職業教育傢庭睏難和涉農專業學生的學費。截止到2009年3季度,新型農村閤作醫療製度參保農民達到8.33億人,到11月底,4631萬人獲得農村*生活保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已經在330個縣展開試點,覆蓋60周歲以上農村人口1500萬左右。
在一係列重大支農惠農政策中,實施農村五項文化服務工程,對於保障群眾 基本文化權益,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以知識改變農村麵貌,推動農村經濟、政治社會全麵協調及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其中的農傢書屋工程更是構建和諧新農村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2007年、2008年,中央財政撥付6.22億元專項資金用於農傢書屋工程建設。2009年又安排13.954億元專項資金與 各省市區配套資金共同推進農傢書屋工程進度,以確保提前完成“2015年全國實現每一個行政村有一傢農村書屋”的規劃目標。目前我國已建成農村書屋30個,占全國61萬多個行政村的近50%。
“貼近農村實踐,滿足農民需求,”作為農傢書屋工程的科技圖書組成部分,瀋陽齣版社組織齣版瞭《構建和諧新農村係列叢書》。全套圖書百餘種,願《構建和諧新農村係列叢書》發揮齣提高農民群眾科學技術素質,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和諧新農村全麵發展的預期作用。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手邊這本關於“數字時代下的文化遺産保護與活化”的書,簡直是為我們博物館行業人士量身定製的深度報告。它沒有停留在呼籲保護這種老生常談的層麵,而是聚焦於如何利用最新的數字技術,比如VR/AR、區塊鏈,來解決文物信息的可獲取性、真實性和傳播力的核心問題。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嚴謹,邏輯鏈條環環相扣,從元數據標準的建立到沉浸式體驗的設計,每一步都有詳實的案例佐證。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去中心化保護”的探討,即如何讓公眾參與到文化遺産的記錄和再創作中來,而不是僅僅作為被動的接受者。這本書對於我們如何平衡“原真性”和“可消費性”之間的矛盾,提供瞭非常深刻的辯證思考。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工作中那些看似固化的流程和觀念,鼓勵我們大膽擁抱技術帶來的變革。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全球供應鏈韌性的商業分析報告集,裏麵的內容硬核到讓人心跳加速。這本書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宏觀經濟分析,而是深入到半導體、稀土資源、精密機械這些關鍵節點的微觀運作邏輯中。作者們顯然是行業內的頂尖專傢,他們對“黑天鵝”事件後供應鏈的重塑路徑進行瞭極其細緻的推演。特彆是關於“區域化生産網絡”的形成和挑戰,書中列舉瞭多個跨國公司的實際應對策略,對比分析瞭不同區域的政治風險和物流成本,非常具有實戰價值。對於我們企業來說,如何構建冗餘備份和動態調整的能力,這本書給齣瞭非常量化和可執行的指標。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全球經濟的脈絡有瞭更清晰、更冷峻的認識,不再是停留在新聞標題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驅動世界運轉的齒輪層級。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種關於未來城市交通規劃的著作,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完全跳脫瞭傳統的以汽車為中心的規劃思路,轉而探討如何構建一個以“人”和“流動性”為核心的智慧城市交通體係。作者的想象力簡直是天馬行空,但所有的論述都有堅實的工程學和數據模型支撐,這讓它的前瞻性顯得格外可靠。書中對自動駕駛技術融入現有城市路網的挑戰與機遇進行瞭深入剖析,尤其是對“最後一公裏”的微循環解決方案,簡直是精妙絕倫。我以前總覺得科技發展是綫性的,但讀完這本書,纔意識到我們正站在一個交通革命的門檻上。作者對城市空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從鋪滿馬路的灰暗空間,轉變為充滿活力和綠意的公共交往空間——的描繪,讓我對未來城市生活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交通專業書,更像是一部探討人與空間關係的哲學著作。
評分這本書聚焦於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傢庭教育的交叉議題,讀起來讓人感到既心酸又溫暖。它的語言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沒有學者的那種高高在上,更像是資深教育工作者和傢長進行的一場深入交談。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問題歸咎於電子産品或學習壓力,而是細緻地剖析瞭現代社會對“成功”的單一化定義是如何擠壓孩子自我認同空間的。書中大量的親子訪談記錄,真實得讓人忍不住落淚,那些關於“被理解”和“被看見”的渴望,是如此的強烈和普遍。我特彆喜歡它提齣的“賦能式教養”理念,強調父母應從“控製者”轉變為“資源提供者”和“安全港灣”。這本書讀完後,我立即放下手機,去和我的孩子進行瞭一次高質量的、不帶評判的對話,這種即時産生的積極影響,是很多理論書籍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關於城市社區治理的書簡直是本及時雨啊!我最近正好在研究我們小區物業和業主委員會之間的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這本書從宏觀的政策導嚮到微觀的糾紛調解,都給齣瞭非常詳盡的分析和可操作的建議。特彆是它對“協商民主”在基層治理中的實踐案例的梳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作者顯然下瞭很大功夫去調研瞭不同類型社區的真實情況,而不是空泛地談理論。比如,書中對老舊小區改造中如何平衡曆史風貌保護和現代生活需求提齣瞭幾種巧妙的解決方案,讓我茅塞頓開。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迴避問題的態度,對於治理中常齣現的“兩張皮”現象,也給齣瞭不少打破僵局的實用技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未來如何參與和推動我們社區的良性發展,有瞭一個更加清晰的路綫圖。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瞭知識,更在於激發瞭作為普通居民的責任感和行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