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18岁以前孩子要养成的好性格
定价:39.00元
作者:丁满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802283893
字数:360000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因此,一定要重视对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培养。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而儿童时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秧好一半禾。”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正好比处在从播种到出秧一段时期。这个阶段的性格培养对一生有重要影响。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时机,采用正确的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书,真的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我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定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事情。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过于注重了成绩和外在的评价,而忽略了内在品格的培养。比如,书中提到的一种“延迟满足”的能力,这对我来说是个醍醐灌顶的概念。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太容易让人追求即时享乐了,孩子从小就被各种五光十色的诱惑包围,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和案例,帮助家长们引导孩子去理解,真正的成就往往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耐心的等待。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空泛说教的风格,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让你自己去悟出其中的道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耐心”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别人的耐心,更是对孩子成长的耐心,以及对自己教育理念的耐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干净利落,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责任感”的定义。在很多家庭里,责任感似乎是被“包办”出来的,父母总觉得孩子做不好,干脆自己代劳。但这本书明确指出了,真正的责任感源于选择权和后果承担的平衡。它提供了一系列阶梯式的任务分配建议,从家务的小事开始,逐步过渡到对自身学习进度的管理。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人感觉可行性极高,而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一夜之间改变孩子”的口号。我发现,当我开始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时,虽然一开始会带来一些混乱和错误,但他们内在的那种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家长看的,我认为它也应该被青少年自己阅读,让他们明白,自由和责任是并行的双翼。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社交能力”培养的家长,总担心孩子在集体中不够圆滑。这本书里关于“同理心”和“界限感”的探讨,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过去我总觉得,一个好性格的孩子,就是受人欢迎、八面玲珑的。但作者非常清晰地阐述了,真正的社交力量来源于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需求,并能够以尊重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书中对如何处理“友谊中的冲突”和“拒绝的艺术”的分析,非常贴合当下学校环境的复杂性。这让我明白,培养孩子善良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保护自己,设定健康的个人界限,而不是一味地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这种从“讨好型人格”向“自信独立人格”的转变,我认为是这本书为我们家长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价值观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大多是老生常谈,无非就是“多鼓励”、“多沟通”之类的陈词滥调。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更侧重于探讨“韧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现代父母的焦虑——我们希望孩子成功,但又害怕他们因为太过追求完美而变得脆弱。书中对“如何正确地赞美”这一部分分析得尤为深刻。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夸孩子“你真聪明”、“你做得真棒”,但读完后才知道,这种赞美很容易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结果而非努力本身上。相反,关注过程、关注他们为之付出的汗水和策略,才能真正建立起他们的内在驱动力。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转变,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语言模式,试着去赞美那些看不见的努力和坚持。这本书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特点进行调整的思维框架,这一点非常宝贵。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情绪管理”这一块的处理方式。在这个时代,孩子们接触到的负面信息和压力源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我曾经以为,只要我帮他们扫清了所有障碍,他们就能快乐成长。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保护,是教会他们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而不是逃避它们。书中对“挫折教育”的阐述,绝不是提倡让孩子去受苦,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安全的失败空间”。它教会父母如何成为一个稳定的情绪容器,当孩子因为考试失利或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而崩溃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将这次危机转化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与我那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那种坦诚和相互理解的感觉,比我过去一年所有说教都有效。这让我重新审视了亲子关系中“倾听”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