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再也不能这样培养孩子了——写给中国教育界和家长的“逆耳忠言”
定价:13.80元
作者:王少敏著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41564222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近些年来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的人才?为什么会有钱学森之问?这并不完全是社会体制的问题,教育界一些人的错误观念、错误思想导致的错误行为也有着重要责任。现在的教育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过于强调让人去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全然不顾人才成长的本身规律,或者说,自以为掌握了一些人才成长的“规律”,但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想当然。不刻意地去“培养”就是好的培养。
目录
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女士商榷(代序)
话题一:美好但荒诞的幻想:人人皆可成才
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产品”还是一个人、一个人才?这是个问题
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是能否创新,而不是能否上名校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启示
天才、人才、人力资源与劳动力
话题二:当前环境下解决“钱学森之问”并不是死结
“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以后是落到地上还是飞到天上?”
清末民初大师辈出的启示
全面发展不是“门门”
从青年歌手大奖赛说起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也谈大学的脾气与学术的尊严
话题三:少做些培养天才的美梦吧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是天生的
培养天才是无耻的谎言
让社会适应人才的发展,而不是人才适应社会
“科班标准化”是天才的“天敌”
话题四:打破当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神话”
“完美幻想症”的可笑与悲哀
不要把学校教育看得太重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不靠谱
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虎妈狼爸的启示
话题五:跳出教育改革屡改屡败的怪圈
也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三位一统”是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方法
也谈语文、数学的工具性
全民学英语的反思
幼儿园和小学的道德教育才是德育的根本
中学德育课程的改革
中学理科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从尹建莉对语文课的批评说开去
乡土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浅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老辣,有一种阅尽千帆后的洞察力。它没有使用太多艰涩的教育学术语,而是用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描绘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最普遍也最隐秘的焦虑链条。我看到其中关于“教育军备竞赛”的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精准地描绘出家长们“你不卷,你的孩子就被别人卷死”的心态,但这背后,却是集体的理性缺失。最让我心惊的是,作者似乎能看透家长们在教育上的“投射心理”——我们不是在培养孩子,我们是在弥补我们自己的人生遗憾。这种深刻的自我剖析,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与自己内心深处恐惧的对话。它不提供简单的出路,而是要求我们先从根本上停止自我欺骗。阅读的过程中,我几次不得不放下书本,走到窗边深呼吸,因为作者的论断太过于精准和无情,精准到让你无处遁形。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份需要时时翻阅、不断提醒自己的“教育宪章”。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尖锐,甚至可以说带有一些颠覆性。它挑战了我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努力就一定有回报”的朴素价值观,并提出了“有效努力”和“盲目努力”的区别。我尤其欣赏它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在人工智能和快速变化的未来,那些只会重复知识点的“学霸”反而最危险,而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够提出新问题、构建新框架的人。这本书引导我们思考,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航者,而不是合格的螺丝钉,那么我们现在的做法究竟错在哪里。它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性,但同时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解放而非束缚。这种力量感,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找到的。它不是让你更焦虑,而是告诉你,只要方向对了,焦虑就可以被转化为建设性的行动力。读完后,我对待孩子提出“怪异”想法时的态度都柔和了许多,因为我开始意识到,那些“怪异”可能正是未来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先是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教育模式的弊端,然后从家长和教育者两个维度给出了不同层面的反思路径。它的语言风格时而如同一位严厉的导师,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要求我们直面现实;时而又像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辈,用温暖的语调劝诫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足够的冲击力,又不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教育公平”的探讨,它揭示了过度竞争如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而我们看似“负责任”的投入,可能恰恰是推动这种不公的帮凶。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社会心理学扫描”,让你看到教育现象背后的复杂推手。它促使我跳出自己小家庭的视角,去思考个体选择对整个教育生态的影响。这是一部真正有担当的著作,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读者的耐心,更需要一份敢于自我革新的勇气。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教育类的书籍,大多要么是空泛的理论,要么就是操作性极强的“秘籍”,但王少敏的这本著作,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直击灵魂深处的批判力度。它不是那种只会说“多陪陪孩子”的温和鸡汤,而是带着一股“逆耳”的狠劲,敢于撕开那些光鲜亮丽的教育成果背后的疲惫和空虚。我尤其欣赏它对“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解构。我们这个时代,太追求效率和可量化的指标,结果培养出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高分低能”的机器人。书中对学习动机和内在驱动力的探讨,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孩子做事情的“为什么”远比“做什么”重要得多。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把关注点放在了结果上——分数、名次、特长证书,却忽略了孩子在追求这些目标过程中,是否丢失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本书像是给教育界和家长群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精神排毒”,读起来虽然需要勇气去面对自身的不足,但读完之后,心境却变得异常清明和坦荡。它让我开始相信,允许孩子慢下来,允许他们经历必要的挫折,才是对他们未来人生最大的负责。
评分这本《再也不能这样培养孩子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的家长敲响了警钟。我本来以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算是“开明”了,至少没那么功利,但读完后,才惊觉自己陷入了多少思维的误区。书中对当前教育体系下“过度优化”孩子人生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那种犀利又不失温情的笔触,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特别是它提到“成功学的陷阱”,我深有感触,我们总想给孩子铺好所有的路,害怕他们吃一点苦,结果反而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里不直接给你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令人警醒的案例和深入的逻辑推导,引导你重新审视“好孩子”的定义。它没有指责谁,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环境对教育理念的异化。我发现自己以往对“鸡娃”的抵抗,很多时候仅仅是形式上的,内心深处依然焦虑着,生怕孩子在竞争中落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真正的教育,或许是培养一个能够抵御不确定性,拥有强大内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看完之后,我感觉我家的教育计划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格式化”重装,这种被“震醒”的感觉,对于一个迷茫的家长来说,是无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