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50个经典沟通游戏造
作 者: (美)白玛琳(Marlene Barron),(马来)骆思洁(Jesmine Lok) 著;邓峰 译 [译者]邓峰 定 价: 48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页 数: 169 装 帧: 线装 ISBN: 9787508669113 ●XX章理解他人 ●1.睡衣有爷爷奶奶吗? ●2.把自己裹起来 ●3.每张照片都有故事 ●4.身体会“说话” ●5.我们的城市 ●6.进入时间隧道 ●7.“吃”与文化 ●8.它打哪儿来? ●9.爱的,给我写信 ●10.打造自己的沙漠、沼泽、山峦…… ●11.打造自己的城市 ●12.用自己的方式庆祝 ●13.那年那月 ●14.幕后英雄 ●15.苹果、地瓜 ●16.“研究”垃圾 ●17.三明治要怎么切 ●第二章同心协力 ●18.把不一样的事情记下来 ●......内容简介
在《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50个经典沟通游戏造就孩子合作力》中,“国际幼教教母、纽约大学教授白玛琳集50年蒙氏教育经验,汇集了50个蒙氏经典沟通游戏,帮助父母在家中轻松培养善于合作的孩子;让你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家,给予你持续一生的内驱力。
(美)白玛琳(Marlene Barron),(马来)骆思洁(Jesmine Lok) 著;邓峰 译
白玛琳教授从事蒙台梭利教育已经超过50年,是国际蒙台梭利教育领域的先驱,被誉为“国际幼教教母”。她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前任会长,美国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认证委员会前任理事,美国蒙台梭利协会东南亚事务执行大使。她创办了斯坦藤岛蒙台梭利学校,曾任纽约市西部蒙台梭利学校的校长。白玛琳教授一直致力于在范围内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她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做过多次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近十年来,她专注于促进亚洲蒙台梭利教育的发展,重点在中国和俄罗斯推广蒙台梭利教育。
骆思洁是莱斯利大学早期教育专业硕士,在美国波士顿具有10年的蒙台梭利早教教师经验。目前,她是中国国内......
"每张照片
都有故事
你需要
装有家人近期照片的相册;老相册;钢笔和便笺;纸和铅笔,或者录音机(也可以用手
机录音)
前期准备
和孩子一起翻看近期的照片,聊聊照片的内容:里面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哪
里……问问孩子的朋友是否知道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怎......
我接触过不少强调“科学育儿”的图书,很多都陷入了过度分析和制造焦虑的怪圈,读完后反而觉得自己离“完美父母”的标准越来越远。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完全相反的——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减压阀”。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现代父母在时间压力和信息爆炸下的窘迫,所以书中很多章节的重点放在了如何简化流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巧妙植入教育元素,而不是要求父母去创造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理想环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环境的布置”那几章,它没有要求我们去购买昂贵的教具,而是鼓励我们利用家中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改造。这种“就地取材”的智慧,极大地降低了实践的门槛。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动手整理了家里的玩具角,遵循了“少而精”的原则,惊喜地发现孩子对现有物品的探索欲反而增强了,这证明了作者的理念——物质的丰富从来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有质量的互动和精心设计的环境才是核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授的不是一套僵硬的模板,而是一套灵活应变的思维框架,让你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找到最适宜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乍一看并不算惊艳,但内页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却透露出一种沉稳和专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教育理念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口吻,更像是邻家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在与你促膝长谈。书中的语言非常朴实、贴近生活,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教育学名词,这对于初为人父母,尤其是在面对日常育儿的琐碎和困惑时,提供了一种极大的亲切感和可操作性。比如,书中对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安静时间”的描述,我尝试着运用了书中的一个小技巧,发现孩子居然真的沉静下来,专注地玩了好一阵子,那种成就感和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理论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它强调的“观察”比“干预”更重要,这个理念的灌输,让我开始放慢自己急于纠正孩子错误的脚步,转而学着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这不仅仅是育儿技巧的提升,更像是一场自我心性的修炼。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打磨,无论是关于空间设置的建议,还是日常对话的示范,都体现出对儿童发展规律深刻的洞察力,让人读来信心倍增,觉得“原来育儿可以如此从容有序”。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的回归本真”。它巧妙地将一些深刻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了看似日常、琐碎的互动之中,让“教育”这个宏大的命题,变得可亲、可感、可操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提及亲子关系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厚的爱意与尊重,这种情感的基调贯穿始终,使得书中的所有技巧和方法都带着一层温暖的光晕。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用“速成法”或“秘密武器”来诱惑读者,而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好的教育需要耐心、需要持续的自我反思,并且最重要的是,需要父母放下自己的焦虑,真正去看见眼前的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过去教育方式中的盲点和惯性思维,并温柔地指引我走向一条更尊重孩子天性的道路。它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它改变的不仅是我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更深远地,它塑造了我看待世界和未来挑战的新心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节奏感和画面感,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事实。作者仿佛是带着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们这些在教养道路上摸索的父母眼前的迷雾。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尊重孩子自主性”的论述,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来支撑的。例如,书中描述了一个孩子坚持用错误的勺子吃饭,作者没有立刻制止,而是等待了恰当的时机进行引导,这个过程的描摹细致入微,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等待”的力量。这种细节的捕捉,使得书中的理论不再是高悬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在厨房、客厅、卧室上演的“微型剧场”。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如果我的孩子此刻正在做某件事,我应该如何运用书中所说的那个“暂停键”或“提问句式”。这种即时的代入感,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参与度,让我感觉手中的书不是一本静止的文本,而是一份鲜活的、随时可以启动的“行动手册”。它真正做到了将抽象的教育哲学,落地为触手可及的日常实践。
评分我曾读过一些强调“规则建立”的书籍,通常会给出一系列不容置疑的“必须遵守”的清单,但往往这些规则在实际执行中会因为孩子的反抗而迅速瓦解。这本书在处理“规则与自由”的平衡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成熟度。作者并没有回避冲突,而是将冲突视为孩子学习界限的重要契机。书中关于“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区分,对我来说是一个醍醐灌顶的时刻。过去我习惯于用惩罚来应对不当行为,效果甚微且副作用明显。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行为直接相关的后果,比如弄洒了牛奶,那么清理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他身上(在我的协助下完成)。这种基于因果关系的教育,让孩子对“为什么要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因为“妈妈不高兴”。整本书的基调是充满希望和建设性的,它引导父母将目光从“改正错误”转移到“培养能力”,这种视角的转换,带来的心理能量是巨大的,它让我们不再惧怕孩子的“犯错”,而是期待他们从错误中获得的成长,这无疑是更具长远价值的教育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