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父母必须知道的24个关键问题
作 者: 陈品皓 著 定 价: 36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1-01 页 数: 194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12715257 ●XX部分 你到底在想什么 ●关键问题01 ●青少年的心理特性 ●关键问题02 ●该介入或放心:与青少年的沟通技巧 ●第二部分 青春期常见问题 ●关键问题03 ●被同辈霸凌的孩子 ●关键问题04, ●会霸凌他人的孩子 ●关键问题05 ●孩子谈恋爱时,该阻止还是鼓励 ●关键问题06 ●我的孩子和“恐怖情人” ●关键问题07 ●孩子不够大方外向,需要担心吗 ●关键问题08 ●过分害羞的孩子 ●关键问题09 ●该怎么面对孩子的人际关系 ●......内容简介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子关系将会进入一个从摩擦到磨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如何改善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关系、理解孩子看似奇怪的语言和行为,以及孩子那些奇怪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事等,这些都是父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资历临床心理师,陈品皓著的《青春期,父母必须知道的24个关键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的24个关键问题(例如霸凌、早恋等),能够有效化解子冲突,让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变得更加简单。
青春期,不该成为子关系的障碍,而应该是父母陪伴孩子跨越彷徨与尴尬,让孩子从依赖迈向独立的美好旅程。
陈品皓 著
陈品皓,心理学专业毕业,临床心理师。译著有《社交零压力:摆脱焦虑;重塑自信》《认知治疗:基础与进阶》《咖啡:从咖啡豆到一杯咖啡》。其他作品有《弄懂6~12岁孩子的内心x情绪x行为问题》。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见解独到的长辈,坐在你身边,跟你娓娓道来那些为人父母者最容易忽略的微妙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智慧。比如,书中对青少年情绪爆发的分析,绝非简单地归咎于孩子“不懂事”或者“叛逆”,而是深入到生理变化、认知发展和社会期望的交织点。它提供了一种“解读密码”,让我们能够穿透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外表,看到其背后真正渴望被理解的需求。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到如何处理孩子突然对某个不健康爱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作者没有采用一刀切的禁止,而是引导家长通过设立边界、共同探索替代方案的方式来引导。这种策略的细腻性,让我这个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感到力不从心的人,找到了一种可以操作、并且充满人性关怀的路径。这种将理论与实际操作无缝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极其实用,简直是育儿书架上的“实战指南”而非“理论大部头”。
评分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对“父母自我成长”的强调,它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过程,本质上是父母重新认识自己、修正自身局限性的过程。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父母在投射焦虑和代际创伤方面的无意识行为。我开始反思自己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我对孩子现在的要求和期待。例如,作者提到,父母对“完美”的执着,往往是源于自己年轻时的不安全感,而这种执着最终会变成孩子的巨大包袱。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心理急救包”,帮助家长识别并解构这些深埋的心理模式。它不是在说教父母要如何“更爱”孩子,而是教我们如何“更清晰”地爱孩子,即去除掉那些遮蔽在爱之上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旧有阴影。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平静,对待孩子的问题也更有耐心和接纳度,因为我明白了,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认知,远比急于解决孩子的问题来得更重要、更有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典范,逻辑推进层层递进,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自我审视和知识吸收。它不像很多书籍那样,把问题堆砌在一起让你无从下手,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问题诊断—深层原因分析—可执行方案”的闭环。特别是关于“自我认同危机”的那几个章节,写得极其透彻。在青春期这个敏感的阶段,孩子对外在评价的渴求和内在价值的探索是并存的,而父母的反应直接决定了孩子最终形成的是自信还是自卑。作者强调,父母最核心的任务是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器”和“价值的肯定者”,而不是“成就的衡量者”。我深切体会到,在孩子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时,我们应该聚焦于肯定他们努力的过程和独特的闪光点,而不是用社会标准去修剪他们的棱角。这种注重“内在构建”的教育理念,对我未来处理孩子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评分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掌控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完全打破了传统育儿书籍那种严肃刻板的腔调。作者的笔触时而幽默,时而深沉,仿佛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家庭会议,让人在轻松愉悦中接收到严肃的信息。书中对“独立”与“依赖”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尤其精彩。我们都希望孩子独立,但往往在关键时刻因为害怕他们犯错而过度干预,这反而扼杀了他们成长的动力。作者并没有给出“你应该完全放手”这种空泛的口号,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如何在“安全网内允许试错”的具体步骤。比如,如何设置“底线权限”,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决策,同时保证他们不会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这种兼顾“放手”的勇气和“托底”的责任感的平衡艺术,是这本书中提炼出的最宝贵的“哲学”之一。它让我意识到,育儿不是一场控制游戏,而是一场关于逐步交出指挥权的艺术实践。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代际沟通的鸿沟时,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我们这代人成长的环境和现在孩子成长的信息爆炸的数字世界,是存在着本质差异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语境错位”,并提供了大量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书中提到“数字原住民”的思维模式与传统线性思维的不同,以及这如何在学习、社交乃至道德判断上产生偏差。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没有将技术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纳入了家庭教育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它鼓励父母去学习、去了解孩子沉浸其中的虚拟世界,并以此为切入点,建立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对话基础。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最大的感受是,与其做那个试图关闭屏幕的“守门人”,不如成为那个能和孩子一起探索数字疆域的“向导”。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减轻了父母的焦虑,更重要的是,它真正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交流变得更加顺畅自然,不再充满猜忌和对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