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真正的陪伴:爸爸教育孩子的9个关键词
作 者:张贵勇 著
I S B N :9787511720894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5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4年5月第1次印刷
字 数:210000字
序一 有父的陪伴,真好 窦桂梅
序二 和孩子一起建造美好的生活 方卫平
自序
成长关键词之一:阅读
一、子阅读进行时
1.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
2.何时让孩子自主阅读
3.图画书可以不加筛选吗
4.边读边讨论好不好
二、为孩子选书是一门学问
三、子共读的惑与获
四、在那些经典故事里想起我
五、和哲哲一起读《猫头鹰王国》
六、有关阅读的成长片段
1.像大卫 ?威斯纳一样疯狂
2.“眼泪是自己掉下来的”
3.美的文字,美的心灵
4.每个细节都印在心里
5.“为什么他们手里的书不一样”
成长关键词之二:运动
一、让孩子爱上运动的秘密
1.运动项目要与孩子年龄相匹配
2.孩子的运动量多少合适
3.养成运动习惯受用终身
4.专项培训要有教练指导
二、滑板上的成长
三、泳池里的快乐童年
四、加内特也是好爸爸
五、有关运动的成长片段
1.“你是我的运动之神”
2.“跑着跑着就舒服多了”
3.“跟着一群人过马路挺安全的”
成长关键词之三:陪伴
一、父母不能做“甩手掌柜”
1.敏感期离不开父母的陪伴
2.陪伴孩子,父母双方都不能缺位
3.陪伴不是一个物理概念
二、单车上的父与子
三、我怎么爱你也不够
四、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五、那些云下的日子
六、有关陪伴的成长片段
1.“有你天天陪着,我很幸福”
2.一封给爸爸的表扬信
3.“有你在我就不害怕”
4.爱是什么?爱是陪伴!
5.“牙齿真的掉了,也不怪你”
成长关键词之四:榜样
一、父母如何为孩子做榜样
1.为了孩子,改变自己
2.做积极上进的学习榜样
3.在细微处为孩子做榜样
二、父的含义是榜样
三、好爸爸是如何练成的
四、化不开的父爱
五、多年父子亦兄弟
六、有关榜样的成长片段
成长关键词之五:游戏
一、儿童游戏的原则与禁忌
1.各个阶段孩子的游戏不一样
2.在游戏中观察孩子
3.子游戏要以孩子为出发点
4.换种角度看待网络游戏
二、奥特曼对于孩子的意义
三、让网络游戏成为教育好帮手
四、在网游中发现孩子的特点
五、与游戏有关的成长片段
成长关键词之六:情商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1.培养情商的若干建议
2.帮助孩子排遣负面情绪
二、有个小孩喜欢恶作剧
三、会变魔术的小孩
四、话里话外都是爱
五、我家的搞怪大王
六、有关情商的成长片段
1.“不对,是害羞的斑马”
2.“我喜欢从一开始就快乐”
3.“记得要多吃胡萝卜呀”
4.“你怎么这么不解风情呢”
5.“我妈妈什么也没买,拿了两个塑料袋”
6.一个叫“梦幻”的冬日
成长关键词之七:学习
一、让孩子爱上学习的秘诀
1.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
2.让孩子学会管自己
3.教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和孩子一起画画
三、在生活中扫盲
四、有关学习的成长片段
1.知识不是力量,思考才是
2.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3.充满求知欲的小学生
4.“你要多向科学老师学习”
成长关键词之八:大自然
一、该如何去近大自然
1.不同年龄近自然的方式不一样
2.鼓励孩子在大自然中记笔记
3.出游前宜做好几种准备
二、“每个孩子都应该多近自然”
三、有关大自然的成长片段
1.“这真是野餐的好地方”
2.萦绕在乡间里的笑声
3.田野里跃动的一抹白
4.大自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成长关键词之九:学校教育
一、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1.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
2.孩子上学后,父母要做的事情更多
3.家长要多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4.如何看待分数
二、哲哲的班事
三、快乐的小学生活
四、考生不等于学生
五、有关学校教育的成长片段
1.一大群作业正在接近 ……
2.“告诉答案也好也不好”
3.“你的心纯净得像一块水晶,不染纤尘”
4.“看来老师说的也不全对”
5.学习坐在路边鼓掌的小朋友
结语:长长的路
附录:推荐给家长的 99本经典童书
内容介绍
中国版《父与子》
孩子的童年注定不会停留,何妨从此刻开始,放慢脚步,用心灵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童年的守护者
9个关键词,让我们看到有父陪伴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拥有怎样的童年,以及孩子思维、品格的独特之处
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作者为孩子的成长总结出了9个关键词:阅读、运动、陪伴、榜样、游戏、情商、学习、大自然、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而言,这9个关键词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特、完整、有机的儿童教育的观念体系,其中有些关键词,比如运动、陪伴、大自然等,显然也是的童年生活和成长中越来越缺乏的教育元素和资源。在这9个关键词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教育精神和智慧,也包含着对于当前一些儿童教育问题的关切和反思。
其实这本书并不特殊在这9个关键词上,而是这些关键词是从作者的育儿实践中自得来,每个关键词背后都是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付出,都有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总结,都有让人回味的生活事例。正是诞生在一个父和孩子之间的这样一份真挚的欢乐和爱,赋予了这些关键词以一种动人的温度,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在客观总结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规律,而是一位全情投入的父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和孩子生命中珍贵的一段时光和记忆,父如何与孩子一起建造美好生活的艰辛和欢乐。
在孩子的心田中,父母若愿付出,一定会收获惊奇。书中的哲哲爱读书,爱运动,好交际,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在家里、在学校都快快乐乐,享受着他的五彩童年。——这不是每一位父母的盼望吗?
我得说,我很少对一本育儿书给出这么高的评价,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也看过不少关于正面管教的书籍,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读完后还是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孩子发脾气或者不听话时该怎么办。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非常细致地剖析了8到1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比如他们开始强烈的自我意识萌芽、对同伴群体的重视,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书中对“界限的设定”那一部分论述得极其精辟。它不像有些书那样要求家长“一刀切”,而是教我们如何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孩子的成熟度,弹性地调整规则,并且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去。这极大地提升了孩子对规则的内化程度,而不是仅仅因为害怕惩罚而服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提到“情绪管理”时,没有简单地贴上“好情绪”和“坏情绪”的标签,而是强调所有情绪的合理性,重点在于教会孩子如何用建设性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孩子那种难以名状的“变化”有了清晰的图谱,不再是盲人摸象了。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所倡导的教育哲学: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同时提供坚实的安全网。对于处理青春期孩子日益增长的隐私权和自主权的需求,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成熟的框架。我曾经因为担心孩子学坏,总想翻看他的日记或手机,这导致了我们之间关系降到冰点。书里提到,信任是需要逐步授予的,而授予信任的前提是清晰的沟通和预设的后果。它建议家长可以设定一个“紧急联络机制”,明确表示家长是孩子最后的后盾,但在日常中,要给予充分的私人空间。这种“退一步看护”的策略,让我学会了克制自己过度保护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肩膀上的担子似乎没有变轻,但方向却变得清晰多了。不再是焦虑地追赶孩子跑,而是调整好自己的步伐,确保无论孩子跑到多远,回头时,我都能在原地,用一种理解和支持的姿态等待他。这是一本能让人从心底里感到踏实和释然的教育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也值得一提,它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教育书籍的沉闷感。作者的文笔非常生活化,夹杂着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在聊天,既亲切又充满智慧。特别是关于“如何应对电子产品使用成瘾”的那一章,简直是为我们这个数字原住民家庭开了一扇窗。它没有一味地指责科技产品,而是引导家长去探究孩子沉迷背后的需求——是寻求成就感、社交连接,还是逃避现实压力?这种由内而外的解决思路,比单纯地没收手机有效得多。我按照书里建议的“家庭电子产品使用契约”模式,和孩子一起商定了一份协议,过程中我发现,当孩子的话语权被纳入考量时,他对这份契约的执行力明显增强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陪伴”的精髓:不是物理上的时时刻刻盯梢,而是精神层面的理解与共同成长。它教会我,做父母,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迭代的过程,需要勇气去面对自身的局限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真正的陪伴”这个概念一直理解得比较片面,总觉得多花时间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探讨了高质量陪伴的核心要素——专注力和共情力。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即使只有十分钟,全心全意的、不被手机打扰的倾听,其效果也远胜于一小时心不在焉的“陪玩”。书中关于“叙事疗法”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鼓励我们和孩子一起,重新构建他们的人生故事,将那些挫折和错误,转化为成长的勋章。我尝试着引导孩子重新讲述他某次失败的经历,重点不再是“你为什么会犯错”,而是“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么做得更好”。这种转变,让孩子从“被审判者”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合作者”。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育儿技巧,更重要的是,它修复了我与孩子之间因误解而产生的隔阂,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牢固和透明。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正值“叛逆期”的娃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在苦恼怎么跟孩子沟通,尤其是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一说他就顶嘴,弄得家里气氛特别紧张。这本书里头讲的那些方法,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场景重现”。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家长该如何介入。作者没有简单粗暴地要求“打起精神”,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背后的挫败感,用一种非常温柔但坚定的方式,去重建他对自我效能的认知。这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之前我总是在关注“结果”——考得怎么样,成绩好不好,却忽略了孩子“过程”中的努力和感受。书里有个“倾听的艺术”章节,我试着用书里教的“复述确认”法跟他聊了次天,效果出奇地好,他感觉自己被尊重了,愿意多说一些心里话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管教”,而在于教你如何“连接”,如何成为孩子愿意分享心事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官。对于正被青春期摸不着头脑的家长来说,这简直是一盏及时雨,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