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父母必須知道的24個關鍵問題
作 者: 陳品皓 著 定 價: 36 齣?版?社: 中國婦女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8-01-01 頁 數: 194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12715257 ●XX部分 你到底在想什麼 ●關鍵問題01 ●青少年的心理特性 ●關鍵問題02 ●該介入或放心:與青少年的溝通技巧 ●第二部分 青春期常見問題 ●關鍵問題03 ●被同輩霸淩的孩子 ●關鍵問題04, ●會霸淩他人的孩子 ●關鍵問題05 ●孩子談戀愛時,該阻止還是鼓勵 ●關鍵問題06 ●我的孩子和“恐怖情人” ●關鍵問題07 ●孩子不夠大方外嚮,需要擔心嗎 ●關鍵問題08 ●過分害羞的孩子 ●關鍵問題09 ●該怎麼麵對孩子的人際關係 ●......內容簡介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子關係將會進入一個從摩擦到磨閤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發生衝突在所難免。如何改善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的關係、理解孩子看似奇怪的語言和行為,以及孩子那些奇怪的行為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心事等,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麵對的重要課題。作為資曆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著的《青春期,父母必須知道的24個關鍵問題》作者在書中提齣的24個關鍵問題(例如霸淩、早戀等),能夠有效化解子衝突,讓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的相處變得更加簡單。
青春期,不該成為子關係的障礙,而應該是父母陪伴孩子跨越彷徨與尷尬,讓孩子從依賴邁嚮獨立的美好旅程。
陳品皓 著
陳品皓,心理學專業畢業,臨床心理師。譯著有《社交零壓力:擺脫焦慮;重塑自信》《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咖啡:從咖啡豆到一杯咖啡》。其他作品有《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文字的韻律感和節奏掌控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它完全打破瞭傳統育兒書籍那種嚴肅刻闆的腔調。作者的筆觸時而幽默,時而深沉,仿佛是在進行一場高質量的傢庭會議,讓人在輕鬆愉悅中接收到嚴肅的信息。書中對“獨立”與“依賴”之間微妙平衡的探討尤其精彩。我們都希望孩子獨立,但往往在關鍵時刻因為害怕他們犯錯而過度乾預,這反而扼殺瞭他們成長的動力。作者並沒有給齣“你應該完全放手”這種空泛的口號,而是細緻地描繪瞭如何在“安全網內允許試錯”的具體步驟。比如,如何設置“底綫權限”,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自行決策,同時保證他們不會受到不可逆轉的傷害。這種兼顧“放手”的勇氣和“托底”的責任感的平衡藝術,是這本書中提煉齣的最寶貴的“哲學”之一。它讓我意識到,育兒不是一場控製遊戲,而是一場關於逐步交齣指揮權的藝術實踐。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典範,邏輯推進層層遞進,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瞭自我審視和知識吸收。它不像很多書籍那樣,把問題堆砌在一起讓你無從下手,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問題診斷—深層原因分析—可執行方案”的閉環。特彆是關於“自我認同危機”的那幾個章節,寫得極其透徹。在青春期這個敏感的階段,孩子對外在評價的渴求和內在價值的探索是並存的,而父母的反應直接決定瞭孩子最終形成的是自信還是自卑。作者強調,父母最核心的任務是成為孩子“情緒的穩定器”和“價值的肯定者”,而不是“成就的衡量者”。我深切體會到,在孩子追求個性和與眾不同時,我們應該聚焦於肯定他們努力的過程和獨特的閃光點,而不是用社會標準去修剪他們的棱角。這種注重“內在構建”的教育理念,對我未來處理孩子學業壓力和人際關係問題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個經驗豐富、見解獨到的長輩,坐在你身邊,跟你娓娓道來那些為人父母者最容易忽略的微妙之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衝突”時的那種剋製與智慧。比如,書中對青少年情緒爆發的分析,絕非簡單地歸咎於孩子“不懂事”或者“叛逆”,而是深入到生理變化、認知發展和社會期望的交織點。它提供瞭一種“解讀密碼”,讓我們能夠穿透孩子那些看似無理取鬧的外錶,看到其背後真正渴望被理解的需求。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講到如何處理孩子突然對某個不健康愛好錶現齣強烈的興趣,作者沒有采用一刀切的禁止,而是引導傢長通過設立邊界、共同探索替代方案的方式來引導。這種策略的細膩性,讓我這個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經常感到力不從心的人,找到瞭一種可以操作、並且充滿人性關懷的路徑。這種將理論與實際操作無縫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極其實用,簡直是育兒書架上的“實戰指南”而非“理論大部頭”。
評分這本書在探討代際溝通的鴻溝時,展現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我們這代人成長的環境和現在孩子成長的信息爆炸的數字世界,是存在著本質差異的。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這種“語境錯位”,並提供瞭大量的具體案例來佐證。例如,書中提到“數字原住民”的思維模式與傳統綫性思維的不同,以及這如何在學習、社交乃至道德判斷上産生偏差。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沒有將技術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將其納入瞭傢庭教育的生態係統進行分析。它鼓勵父母去學習、去瞭解孩子沉浸其中的虛擬世界,並以此為切入點,建立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對話基礎。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最大的感受是,與其做那個試圖關閉屏幕的“守門人”,不如成為那個能和孩子一起探索數字疆域的“嚮導”。這種角色的轉換,不僅減輕瞭父母的焦慮,更重要的是,它真正拉近瞭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讓交流變得更加順暢自然,不再充滿猜忌和對抗。
評分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對“父母自我成長”的強調,它深刻地指齣,教育孩子的過程,本質上是父母重新認識自己、修正自身局限性的過程。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探討父母在投射焦慮和代際創傷方麵的無意識行為。我開始反思自己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影響我對孩子現在的要求和期待。例如,作者提到,父母對“完美”的執著,往往是源於自己年輕時的不安全感,而這種執著最終會變成孩子的巨大包袱。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心理急救包”,幫助傢長識彆並解構這些深埋的心理模式。它不是在說教父母要如何“更愛”孩子,而是教我們如何“更清晰”地愛孩子,即去除掉那些遮蔽在愛之上的、屬於我們自己的舊有陰影。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平靜,對待孩子的問題也更有耐心和接納度,因為我明白瞭,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認知,遠比急於解決孩子的問題來得更重要、更有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