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孩子也要讲艺术
作 者: 周源 著作 定 价: 25.8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页 数: 157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111403302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向父母介绍应该如何科学惩罚孩子,从言说有道、体罚有度、惩罚有招和实施有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采用现实案例与说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娓娓道来,富有说服力,实用性较强。
周源
周源,教师、心理咨询师。了解各年龄段孩子成长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对校正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等问题做过深入研究,并结合理论知识,开展多项有助于孩子心理建设、提高认知能力等心理辅导活动。关于校正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等问题的研究论文多次荣获省级、市级比赛奖项。
杨小洋是杨颖的儿子。杨颖是杨小洋的爸爸。
但是为什么杨颖老觉着,自己才是杨小洋的儿子,那个五岁零七个月的小萝卜头才是自己的老子呢?
原因是这样的,杨小洋作为一名小太阳幼儿园的学生,和其他同龄的男孩子没什么太大差别。这个没什么太大差别,表现在五岁零七个月的男孩儿该健康成长的所有“零件”,他的和别的小朋友一样,一个不差,并且达标指数相当高。
但是其实他又挺特别的。特别在哪儿呢?这不,杨颖又在尴尬地“虚心”接受杨小洋班主任的训话了:“他说,他是不小心把颜料撒在了王一楠的裙子和头发上,所以要及时挽救!他还会用‘挽救’这个词儿呢。然后呢,就领着王一楠到洗手台去,用冷水把王......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温暖的坚韧感,既不失教育的严肃性,又充满了对生命成长的敬畏。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界限”和“后果”的阐述,没有采用过度溺爱或过度严苛的极端路线,而是描绘出一条中间的、充满弹性的健康通道。它让我们明白,惩罚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孩子感到痛苦或羞耻,而是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的责任感和同理心。书中很多关于“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区分和运用,非常细致到位,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范例,避免了家长在执行时因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我试着运用了书中的一些理念,比如在孩子破坏玩具后,让他参与到修复或补偿的过程中去,而不是简单地没收。这种做法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孩子从最初的抗拒,转变成了主动承担,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吧。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读过不少讲“正面管教”的书,但很多读完后感觉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操作起来难度太大,难以融入到真实、混乱的日常生活中。周源的这本书则非常接地气,它承认了父母也会有崩溃的时刻,也承认了孩子有时就是难以沟通。它不是要求我们成为完美的圣人,而是教我们在不完美中寻求最佳实践。关于“情绪洪水”的处理,那段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先成为一个“容器”,而不是急于去“解决问题”。这种先接纳后引导的模式,极大地缓解了我们处理孩子负面情绪时的紧张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逻辑递进自然,从理论基础到具体场景的转化非常顺畅,让人感觉每读完一章,就好像又掌握了一个新的“武功秘籍”,但这个“武功”的关键在于“心法”,而非招式。
评分这本关于管教的书,读起来完全没有“教育”的沉重感,反而充满了对孩子潜能的信心和对家庭关系的深度挖掘。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犯错”这件事的价值。过去总觉得孩子犯错是件需要立刻纠正的负面事件,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犯错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前提是我们的反应方式得当。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一次冲突转化为一次深度学习的机会,这要求父母具备极高的情商和即时反应能力。书中对于“如何与愤怒的孩子进行深度对话”的技巧,是我读过的所有材料中最实用、最富有同理心的一套方法论。它不是教你如何压制孩子,而是教你如何“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管教”的理解彻底升级了,它不再是控制,而是一种精妙的、充满智慧的引导艺术,旨在培养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评分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看看有什么新花样”的心态,但很快就被它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吸引住了。它没有停留在表面上那些“打屁股不好”或者“多表扬”的陈词滥调上,而是直击亲子关系的核心矛盾点。最打动我的是它对父母“自我觉察”的强调。作者巧妙地将教育的焦点从“如何改造孩子”转移到了“如何理解和管理好我们自己”,这一点太重要了。我们自己的情绪稳定度,直接决定了管教的质量。读到关于“无效惩罚”那一章时,我简直是醍醐灌顶,发现自己过去很多自以为是的“教育”,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的焦虑和无力感。书中提出的很多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而是实实在在告诉你,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下,深呼吸一下,换个角度,效果可能就会截然不同。它不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育儿路上最容易忽略的盲区和自我设限。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育儿说教感,反倒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那些细微之处,比如孩子犯错时,我们大人那种不自觉的、下意识的反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但孩子却能敏锐地捕捉到。书中深入剖析了“惩罚”这个词背后的复杂情感联系,它不仅仅是管教,更是一种沟通方式的体现。作者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五步法”或“十条原则”,而是着重引导父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一致性。那种处理冲突时的“艺术感”,真的是把管教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让人在实操中找到了更人性化、更具建设性的方向。很多时候,我们总想快速解决问题,却忽略了解决问题背后的情感联结,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也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让每一次的管教,都成为一次成长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权力压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