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笑脸 哭脸——卓有成效的儿童行为训练
定价:18.00元
作者:(澳)约翰·欧文,林放,武文婕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100236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包含强而有力的心理学原理;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提供即时见效的可行性方法;引导孩子自我矫正,大幅提升行动力;行为训练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法宝,好行为不是天生的;孩子能否自律,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导。
本书的行为训练系统,通过蕴含心理学原理的趣味训练法,重塑孩子的行为及性格,让孩子一生受益。
内容提要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的成年人宁可多养宠物,也不愿意多生孩子?我想这是不是因为宠物不会跟你顶嘴,它们看到你总是很开心,从不会觉得你真丢脸,也不会打断你的谈话,不会带同伴回家,不会把屋子搞得乱七八糟,它们还会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如果它们争吵打闹,一桶冷水泼过去就足以让它们消停下来。当然,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对付围着你摇尾绕圈的宠物比对付天天和你饶舌的小孩要简单得多!
再者,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否也有关联呢?我们这个社会正在被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分割开来,让我们远离家人,得不到亲友的支持。同时,我们对物质、工作、金钱、住房的追求却和孩子们主要的需求越来越格格不入,他们需要的是快乐、想象、自由以及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
现代人的生活日益偏离了健康家庭的模式。许多年轻女性选择不生育孩子,更多的人有了孩子以后拒绝履行抚养之责。那些肩负养育重任的父母护子心切,他们宁愿把自己的孩子关在“安全”的屋子里。也不愿意他们到“危机四伏”的户外活动,孩子们户外游戏的时问被电脑游戏取而代之。调查显示,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每周户外娱乐活动少于5小时。
目录
前言
章 卓有成效的训练
笑脸/哭脸——行为训练系统
关于行为训练系统的Q&A;
如何保持头脑清醒
第二章 各类家庭的抚育指导
再婚家庭
单亲家庭
祖父母
第三章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攻击性
咬人
哭
寻求关注
不听话
害怕和焦虑
多动
嫉妒
和性教育
吃饭问题
睡眠问题
排泄问题
说脏话
坏脾气
抱怨
第四章 学龄儿童
挑衅行为
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欺负他人和被人欺负
做白日梦
自卫行为
懒惰
不听话(针对父母的“聋哑症”)
孤独
惊慌失措
亲人离世的悲痛
逃学
同胞争斗
担忧
第五章 中学生
酗酒和吸毒
愤怒
回嘴
沟通问题
欺
抑郁症
自杀
不尊重
悲伤
不负责任
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离家出走
性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儿童发展的爱好者,我发现市面上许多行为训练书籍都带有很强烈的作者个人色彩,或者过于侧重西方文化背景,这使得我在本土化应用时总感觉有些水土不服。这本书由三位作者共同撰写,其中一位作者的名字林放,让人感觉更贴近亚洲文化语境,这让我对它的普适性和本土化实践性抱有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们如何平衡“同理心接纳”和“必要规则建立”之间的张力。有时候,过度强调同理心会导致界限模糊,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规则设定过于严苛,又会扼杀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动态的平衡模型,比如一个决策树,指导家长在不同情境下如何灵活切换角色,那将是巨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家长自身情绪调节的篇幅。很多时候,孩子行为的爆发,往往只是点燃了父母内心深处早已积压的不安全感或愤怒。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们首先稳定住自己的“情绪海啸”,也许孩子自然就会平静下来。这本书的深度,我希望能超越简单的“你做错事了,所以要……”的表层逻辑。
评分最近阅读了几本关于依恋理论的书籍,对早期亲子联结的质量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我对《笑脸 哭脸》中关于如何通过行为训练来巩固安全依恋关系的章节特别感兴趣。行为问题往往是依恋关系出现裂痕的信号,孩子通过“哭脸”来测试父母的可靠性,试图确认无论自己表现多糟糕,父母的爱依然稳定存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将行为训练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关系修复”的框架下考量。如果仅仅是纠正了外显的行为,而没有疗愈内在的关系创伤,那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低强度的、非语言的互动技巧,来重建那些因日常冲突而受损的亲子联结。比如,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第二天早晨,家长应该如何用一种简单而真诚的方式,向孩子传递“我爱你,这件事我们都过去了”的信号?这种“重置”的能力,对于维持家庭的长期和谐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不仅教我们如何避开眼前的“雷区”,更能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深厚、更有韧性的亲子关系的高地。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设计非常巧妙,它用最直观的表情符号概括了儿童行为的两个极端——积极和消极,这立刻让人联想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笑脸”背后的顺从和乖巧,却常常忽视了“哭脸”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卓有成效”这四个字。很多育儿书教你“如何做”,但很少有书能真正深入到“为什么有效”的层面。我非常好奇,作者们如何定义“成效”?是短期的服从,还是长期的自律和情绪调节能力?如果是后者,那么训练的重点就应该从“控制行为”转向“培养能力”。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框架,比如说,针对不同年龄段(学步期、幼儿园期、学龄期)的行为挑战,分别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可怕的两岁”,是否有一种万能钥匙能打开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门锁?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的深入探讨,强调尊重和平等对话,而不是基于惩罚或奖励的权宜之计。毕竟,我们培养的是未来能够独立面对复杂世界的成年人,而不是永远需要父母在旁指点江山的傀儡。
评分我买书时有个习惯,就是先看目录结构。这本书的标题结构暗示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处理哲学,但真正有价值的,在于如何将这种对立统一起来。我猜测它可能会深入探讨“感觉”与“行为”的关系。很多家长搞混了“感受”和“行为”的边界,认为孩子有权利感受愤怒,但无权表现出打人的行为。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们如何清晰界定这种边界,并在日常训练中进行示范。此外,关于“奖励与惩罚”机制的反思,也是我关注的重点。传统的奖励机制——比如用贴纸或零食来鼓励好行为——虽然短期有效,但长期来看,是否会削弱孩子内在的动机和对是非的判断力?我期望看到一些关于“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有效运用方法,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家长有极高的智慧和耐心去设计,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剥夺权利。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脚本,展示如何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家长可以进行“暂停”(Time-in)而非“隔离”(Time-out)的有效干预,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的不是“教你管住孩子”,而是“教你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引导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笑脸 哭脸——卓有成效的儿童行为训练》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它直指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困境:如何理解和引导孩子复杂多变的情绪和行为。我最近正在努力学习如何更温和、更有效地处理孩子的小脾气和不合作,所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加入了我的书单。我特别期待作者们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工具箱”,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市面上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落地到日常实践中,并且能真正触动家长内心深处的,却是凤毛麟角。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阐释“笑脸”和“哭脸”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比如,当孩子大哭时,他真正需要的是被看见、被接纳,还是需要设立清晰的界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在真实家庭场景中经过检验的案例分析,而不是过于理想化的教学范本。比如,如何区分孩子是需要安慰还是需要纠正,这种微妙的平衡感,往往是新手父母最难把握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与伴侣在育儿理念上达成一致的建议,那就更完美了,因为育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期望读完后,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那些令人抓狂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用他们有限的语言和能力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而我们只需要换一种“语言”去回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