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塞德兹的天才教育
定价:25.00元
作者:(美)塞德兹,丁慧娟,周雅君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436742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本书没有天生的天才,天才不是遗传的,天才都是先进教育方法产生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都可以成为天才。孩子是否会成为“天才”,并非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的教育环境所左右的。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就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一个天资非常好的孩子,如果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那他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一个天资很差的孩子,如果他接受到了正确、科学的教育,那他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天才。也就是说,天才也好,普通人也罢,其实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幼儿时期是孩子追求真理的萌发期,如果我们不在这段时期把握住教育孩子的机会,不给他贯彻追求真理的教育,那么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很有可能还没萌发,就过早地枯死了。父母千万不要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因为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才是令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这要比以后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内容提要
塞德兹博士深深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发展了“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理论,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绝大多数的“天才”恰恰都被他们的父母用非常失败的教育方法培养成了庸才。因为这些孩子被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一些限制,内心受到了压抑,长大后很难不成为平庸的俗物。俗物的特征,就是性命是从,就是异常听活,没有自己的一点见解,害怕受到批评,全盘接受别人教给他们的东两,而没有任何的怀疑。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见到这样的孩子。他的儿子成廉·詹姆斯·塞德兹,即小塞德兹,正是在他的教育理念的培养下成为一名享誉天下的奇迹般的少年天才。这部《塞德兹的天才教育》就是塞德兹博士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该书是一部教育学名著,在当时和后来的时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代又-代的父母奉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
目录
作者介绍
鲍里斯·塞德兹(Boris Sidis,1867-1923),美国的心理学教授,医学博士。塞德兹博士出生于俄罗斯帝国乌克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
受到俄罗斯反犹的《五月法案》的迫害,1887年只身来到美国并开始了艰苦的移民生活。在艰难谋生的同时,他仍不放弃信念,后来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并于1894年顺利拿到学位。之后,他又相继获得了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博士和医学博士学位。 在哈佛求学期间,塞德兹凭借出众的才华,引起了当时的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关注,在詹姆斯的鼓励下,塞德兹开始学习心理学,终成为20世纪心理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同样也是在老师詹姆斯的影响下,塞德兹系统研究了风靡欧美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专长,推动欧美各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此后,由其所开创的“塞德兹式教育法”,也逐渐走出了美国,在世界各国家庭教育和儿童潜能开发领域获得极高的评价,成为“世界上受欢迎的九种育儿方法”之一,影响力至今不衰。
文摘
序言
这本横空出世的教育奇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在“鸡娃”浪潮里挣扎求生的家长准备的救命稻草。我得说,市面上那些动辄号称能挖掘孩子潜能的书籍,读起来往往像是一本本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晦涩难懂,真正落地到日常操作层面就戛然而止。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邻家大姐般的资深教育家,她娓娓道来,没有那些吓人的专业术语,全是干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兴趣的孵化与保护”那一部分。它清晰地指出了很多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容易犯的错误——急于求成,把探索的过程变成了考核,从而扼杀了孩子最初那点微弱的好奇火花。书中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可以在家轻松实践的活动清单,比如如何通过设置“没有标准答案的日常挑战”,来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修正。这些方法不是空谈,我试着在周末陪孩子做了一个简单的家庭“能源效率检测游戏”,原本以为他会敷衍了事,结果他自己跑去翻了家里的电费单,甚至开始设计如何用废弃物制作一个隔热装置。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远胜于我以往生硬的督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精髓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点燃那团火,让孩子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它真正做到了将宏大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厨房餐桌旁的具体行动指南,让人读完后,不仅感到豁然开朗,更充满了立即去实践的冲动。
评分老实讲,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书名听起来有点过于宏大了,总怕又是那种华而不实、故作玄虚的作品。但是,一口气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的看法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深刻的“反主流”洞察力。它没有盲目追捧那些被过度神化的“精英教育路径”,反而犀利地剖析了当前教育体系下,过度标准化和量化评估对儿童心智发展的潜在危害。作者对于“成功”的定义进行了重构,这对我这种长期被分数和排名绑架的父母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书中有一段关于“失败的价值”的论述尤为精妙,它不再将失败视为终点,而是将其定位为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鼓励孩子像科学家一样,系统地记录、分析和改进每一次“不成功”的尝试。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缓解了我对孩子犯错的焦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抗挫折力培养手册”,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引导孩子处理负面情绪,如何将沮丧转化为建设性的下一步计划。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坚定的、不容置疑的力量感,像是给你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你有勇气去抵抗外界铺天盖地的焦虑信息,坚持走一条更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它不是提供一个轻松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应对复杂教育环境的底层操作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文本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使得理论推导过程既有说服力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跨学科思维”的论述。在当下,教育界都在鼓吹STEM教育,但这本教育指南却更进一步,探讨了人文素养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深度和广度。书中引用了许多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工作方法,展示了艺术、哲学与科学是如何在一个人的头脑中无缝对接的。这让那些担心孩子“学太多文科会没出路”的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它清晰地论证了,真正的天才教育,是培养一个能够融会贯通、拥有强大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死记硬背公式的“计算器”。书中提供了一些设计家庭项目的方法,要求孩子必须同时运用逻辑分析(科学)、叙事表达(语文)和美学判断(艺术)才能完成任务。这种整合性的学习体验,远比孤立地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来得有效和深刻。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语言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涉及复杂的认知发展理论,也能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却能体会到知识的厚重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的旅程,而非简单的阅读体验。我习惯性地会去对比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极度强调“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家庭文化场的构建”。它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反而不断引导读者向内看——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教育模式、自己的恐惧与期望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其中关于“父母情绪稳定性的重要性”的章节,简直是当头棒喝。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父母潜意识中的焦虑是如何像病毒一样传播给孩子,使孩子将“取悦大人”置于“自主学习”之上。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比喻,说父母应该像“花园的土壤,而不是雕塑家”,土壤负责提供滋养环境,但最终长成什么形状,取决于种子自身的潜能。这个比喻让我醍醐灌顶。此外,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分析得极其细致入微,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年龄该学什么”,而是告诉你“在这个年龄,他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从而指导我们采取匹配其心智发展水平的互动方式。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甚至修改了过去一些自认为正确的沟通方式。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消化吸收,它提供的不是速效药,而是长效的健康理念。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处理“天赋”这个敏感话题时所展现出的成熟与克制,是其他许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它并没有落入“人人皆是天才”的俗套赞美中,而是非常审慎地探讨了天赋的“可塑性”与“局限性”。作者很早就提醒读者,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天才”或“普通”的标签,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是一种教育上的傲慢。书中有一整章专门探讨了“如何识别那些不易被察觉的、非典型的天赋表现”,比如极强的共情能力、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或者在复杂系统中的直觉判断力。这些往往是传统考试体系无法捕捉的“隐性优势”。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书中关于“非结构化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指南。它指导父母如何引导孩子面对那些没有明确答案、充满模糊性的真实世界难题,并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这种训练,对于培养孩子未来在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帮你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而在于帮你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有智慧、更能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伙伴。它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指导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