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新常態下的中國體育工程學術前沿及設計創新:第七屆中國體育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及首屆全國體育儀器器材科技創新設計展設計作品集 |
| 作者 | 陳騏 |
| 定價 | 98.00元 |
| 齣版社 | 華東理工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2852940 |
| 齣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體育工程學是體育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早期的體育儀器器材研究開始,經過30年發展,已形成一門獨立學科,並不斷有新的技術融入到這門學科中。《新常態下的中國體育工程學術前沿及設計創新》以體育工程學為學科支撐的體育裝備器材研發、健身物聯網、運動可穿戴設備等研究領域取得瞭顯著成果,為促進體育事業和體育産業的發展提供瞭重要的科技支撐和科技保障。在提供專業體育工程知識的同時,引發全民對公眾健康的關注。 |
| 作者簡介 | |
|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儀器器材分會 華東理工大學 編 |
| 目錄 | |
| 上篇 論文 章 體育裝備和器材、軟件和算法的研發 基於人體工效學理論的個性化自行車平颱係統設計 劉 宇 傅維傑 王東海 梁雷超 王 勇(3 ) 運動技術數據采集與分析係統的研製 肖書明 陳 騏 宣 華 王建明 王學峰(8 ) “橄欖球撞抗訓練設備”的加工製造與應用 鄭 剛羽毛球專項步法敏捷訓練係統的研發 柏長財 魏振鋼 鬍誌明 劉煥斌(21 ) 近時期籃球器材中幾種不同類型標準籃球架的探析 何傳勝 楊 明 何衛東(26 ) 靈敏素質測試係統的研製與應用 鬍 璞 張 劍 劉斌魁 鄭偉濤(34 ) 基於雙目視覺的跳躍滑水測距係統設計與開發 彭 川 鄭偉濤 彭李明(44 ) 《運動員競技心理能力和狀態診斷軟件 4.0 》的開發及應用郭 鬆 王 智 黃希發 肖書明(49 ) 基於 UWB 技術的體育運動數據采集方法設計與實現 王磊磊(65 ) 基於人體樹形結構的個性化人體建模方法 熊新炎 付 斌 韓 梅(68 ) 基於 Opensim 仿真與驗證詠春拳圈手中生物力學特徵 劉堅斌 李樹偉 陳美薇 劉慕玲 李 濤(74 ) 運動堅持計算技術初步研究 劉 洋 甄慶凱 劉泳慶 李祥臣(76 ) 健身器材阻力源的分類研究 劉易夢琪 鄭偉濤 濛延榮 蔣成濤(82 ) 中國功夫測力擺錘係統的研製 李恒飛 硃 東(87 ) 靈敏素質訓練與測試係統的應用研究 韋俏麗 鄭偉濤 濛延榮(92 ) 三維乒乓球運動仿真動畫的設計與實現 馮 卿(98 ) 基於 Vicon 的水阻劃船器運動學特徵研究 蔣成濤 鄭偉濤 濛延榮 李 鐸 劉易夢琪(103 ) Saflight 學校體育課輔助教學器材的創新研究範延鬆 張曉迎 吳秀偉 徐相明 於 琛(109 ) 第二章 大眾健身與公共體育服務 馬拉鬆愛好者運動習慣、傢族病史與心電信號特徵的關係研究 郭伯凱 夏 靈 溫 煦 龔瑩嵐 劉佳琦(115 ) 不同高度鞋跟行走對女性步態、下肢關節與肌肉錶麵肌電疲勞的影響 於亞光 於岱峰(120 ) …… |
| 編輯推薦 | |
| 《新常態下的中國體育工程學術前沿及設計創新》係第七屆中國體育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及首屆全國體育儀器器材科技創新設計展設計作品集。 |
| 文摘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序言 | |
| 暫無相關內容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學術嚴謹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精妙的平衡點。雖然內容高度專業化,涉及復雜的力學分析和材料科學,但撰寫者們在闡述理論時,常常使用清晰的比喻或詳細的案例來輔助說明,這大大降低瞭理解門檻。我發現即便是需要查閱一些專業術語,也很容易通過上下文快速掌握其在特定語境下的含義。與一些晦澀難懂的舊式論文集相比,這本書的文字錶達更為流暢和現代,似乎是為新一代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量身定製的。這種清晰的溝通方式,對於促進不同專業背景人員之間的協作至關重要。一個優秀的學術匯編,不僅要提供知識,更要有效傳遞知識,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讓前沿的思考成果能夠真正觸達到更廣泛的行業實踐者手中,推動瞭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評分這本書的編輯團隊在確保內容專業性的同時,似乎也十分注重觀點的多樣性和辯論性。不同作者對於“可持續性”和“用戶體驗”這兩個核心概念的闡釋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側重於低能耗的材料選擇,有的則聚焦於人機交互界麵的設計優化。這種觀點的碰撞,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考的樂趣。我尤其喜歡那些帶有強烈批判色彩的分析文章,它們敢於指齣當前體育工程設計中存在的盲點和誤區,而不是一味地歌頌進步。例如,對某些大型場館賽後利用率低下的案例分析,其深度挖掘瞭設計初期決策的局限性,這種自我反思的態度正是學術進步的基石。閱讀這些辯證性的內容,能夠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一個工程項目的復雜性,明白技術革新並非萬靈藥,閤理的規劃和人文關懷同樣重要。它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探索更深層次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滿足於錶麵的“創新”。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色調搭配,讓人立刻感受到它蘊含的學術深度。拿到手裏的時候,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麵對大量的專業圖錶和數據,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對讀者的尊重,比如目錄的結構清晰度,讓人可以迅速定位到自己感興趣的特定領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完全研讀完裏麵的每一篇文章,但僅僅是瀏覽一下章節標題和摘要,就能體會到編纂者在內容篩選和組織上的匠心獨運。感覺這本書的排版風格很符閤當前學術界對信息呈現的審美要求,既有傳統學術著作的嚴謹,又兼具瞭現代齣版物的可讀性。尤其是那些復雜的工程結構圖,綫條銳利,標注詳盡,光是看圖例就能學到不少東西,這對於一個對體育設施建設有興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整體而言,從物理層麵來看,這是一本製作精良、讓人願意反復翻閱的資料集。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體育産業發展的觀察者,我發現這本書對於理解中國體育基礎設施的“新常態”提供瞭非常及時的視角。它不僅僅關注那些宏偉的、標誌性的工程項目,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將高標準的設計理念應用於社區體育設施和小型運動場館的建設中。這種自上而下的視野,展現瞭國傢在體育設施普及和均衡發展方麵的戰略考量。書中關於適老化、無障礙設計的探討,體現瞭社會責任感在工程設計中的重要地位,這讓我感到十分欣慰。畢竟,體育工程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服務於全體國民的健康福祉。那些關於模塊化、快速建造技術的論文,也暗示瞭未來體育場館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臨時性活動時所需的彈性與敏捷性,這無疑是後疫情時代一項極為重要的考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記錄瞭已完成的工作,更是在為未來的適應性建設打下理論基礎。
評分閱讀這本匯編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展現齣的學術視野的廣闊性與前瞻性。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像是一次對未來體育工程領域發展趨勢的集體預測和探討。那些關於綠色建築材料在體育場館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最新的BIM技術優化施工流程的論文,都提供瞭非常具體且可操作的思路。我記得有幾篇關於智能化運動場地的探討,涉及瞭傳感器網絡和大數據分析如何提高訓練效率和觀眾體驗,這些內容遠遠超齣瞭傳統土木工程的範疇,真正觸及到瞭“前沿”二字的核心。這種跨學科的融閤是現代工程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本書成功地將這些分散在不同領域的信息點匯聚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讓人感覺自己如同站在瞭一個高地,俯瞰著未來體育設施的全景藍圖。對於希望瞭解行業脈搏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