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挑战极限
定价:19.00元
作者:万猛,万钢,万德光著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0939528
字数:173000
页码:2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共15章,大致分为三大类:
类:激发竞技运动员积极进取的动机,努力发掘自身的极限潜力,了解极限概念,学会运用极限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和变化训练内容,不断提高弱极限的承载能力。为此,教练员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并认真指导计划的实施。
第二类:从不同角度、不同运动项目研究、探索人体运动能力的极限问题,书中既有生理生化方面的国外新研究成果,又有各种运动项目的专家、学者对人体生理学、运动心理学、遗传学、竞技体操和花样滑冰、铁人三项、击剑的研究成果。
第三类:挑战人体极限,发掘人体极限能力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从人体激素的调节(积极方面)、机能增进手段(对人体有利的一面)、运动心理训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通观全书,既有作者本人的论著,又吸收了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于各类人群的阅读,便于学习和携带。
目录
作者介绍
万猛(1973~),北京市人,祖籍江西南昌。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系,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获得:全国高级健美教练员证书、游泳教练员证书、铁人三项国家一级裁判员证书、田径、游泳二级裁判员证书等。现任教于北京工商大学,从事体育和健康理论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拒绝了学院派的冗长和矫饰,用词精准、节奏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特别是一些描绘高强度训练或关键决策时刻的段落,作者运用了大量短句和排比,仿佛将读者直接拉入了那个高压的环境之中,连带着心跳都似乎加快了几分。但有趣的是,这种高强度的文字节奏在阐述理论深度时又会自然地放缓,用一种沉静的力量将复杂的概念梳理清楚,做到张弛有度。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某些句子,它们就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箴言,掷地有声。这种兼具文学性和实操性的文字功底,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个人认为,并不完全在于它能直接告诉你“如何跑得更快或举得更重”,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即“不适感是成长的必要副产品”。过去我总是倾向于回避那些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状态,认为那是应该被避免的信号。但这本书却将这种不适感重新定义为“成长的风向标”。它鼓励读者主动去寻找并拥抱那些让他们感到陌生和笨拙的领域,因为只有在这些地方,真正的学习和进化才会发生。这种思想的转变,对我个人的职业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积极、更具探索性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挑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现有水平的维持。这是一本让人看完后,不仅身体有冲动去行动,更重要的是,心灵格局被拓宽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充满力量感的排版和略带粗犷的字体选择,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一种不妥协、要突破的劲头。我拿到手的时候,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极限”哲学。从书的整体装帧来看,它无疑是为那些对自身能力有更高要求、不甘于平庸的人准备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处理的那些小地方,比如侧边切口的精细度,虽然是体育出版社出品,但整体质感完全不输那些严肃的学术著作。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行动派”的氛围,仿佛书页本身就在催促读者放下手机,去尝试一些需要勇气的事情。我本来对这类主题的书抱持着审慎的态度,但光是这前期的视觉冲击力,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书,而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或者说是一份挑战宣言。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攀登,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的视野又向上拓展了一层。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姿态,反而更像是陪伴在你身边的老朋友,用一种极其坦诚甚至有些近乎残忍的真实,揭示了通往卓越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挣扎。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它们并非是那种经过美化的成功故事,而是更倾向于挖掘那些“差点失败”的瞬间,以及主角是如何在崩溃的边缘重新聚集力量的。这种对“过程”的细致描摹,远比单纯的结果展示更有说服力。它让你明白,所谓的“极限”,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移动的目标,真正的挑战来自于你是否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去重新定义它。这种深度剖析让我对自己的某些“舒适区”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心态”与“肉体负荷”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很多励志书籍只是泛泛而谈“坚持”,但这本书深入到了神经科学和心理韧性的交汇点。我记得有段文字描述了身体达到极限后,大脑如何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应对痛苦,这种科学层面的解释,让那些看似玄乎的“意志力”变得可理解、可训练。这对我理解训练瓶颈期非常有帮助,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意志力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微小的调整策略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对疲劳信号的解读和接纳,而不是一味地抗拒。这种从“硬扛”到“智慧应对”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将“挑战极限”这个宏大命题,解构成了可以操作的步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