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晓春少儿围棋教程 中级 下册
定价:25.00元
作者:马晓春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576048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马晓春,先后获得冠军头衔数十次,其中1989年至2001年中国“名人战”中连续13次蝉联桂冠,成为我国围棋届领军人物,被业内称之为马晓春时代。1995年5月获第6届东洋证券杯赛冠军,成为中国个围棋世界冠军;8月,再获第8届富士通杯赛冠军,成就“双冠王”。马晓春九段在中国围棋现代史上及当今棋界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陪伴孩子学习围棋的家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功不可没。市面上的很多围棋书,黑白印刷,符号密密麻麻,看得人眼花缭乱,孩子看两页就想合上了。但这本教材,它的用色和留白非常舒服,关键的着手点和变化图都会用醒目的颜色高亮显示,极大地减轻了视觉负担。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解复杂的局部死活题时,通常会先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接近入门级的棋形来铺垫概念,然后再逐渐增加棋子的复杂度和干扰项。这种“搭积木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就能逐步建立起对复杂形势的应对能力。比如,书中讲解“枷”(Kagami)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唯一的解法,而是先解释枷的本质是“利用外势分割对方”,然后展示了两种不同厚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这教会了孩子一个更重要的道理:围棋没有绝对的定式,一切策略都需要根据当前的“棋形资源”来灵活调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练习册范畴,更像是一本启发思考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围棋教材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看着花里胡哨,实则干货不多。但这本书,它的布局和内容的递进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没有上来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定式或者复杂的死活题,而是非常巧妙地从一些基础的“形”的理解入手,把中级阶段最容易让人迷失的“如何将局部优势扩大到全局”这个关键点,用非常直观的图例和文字解释清楚。尤其是它对“厚薄”的阐述,简直是茅塞顿开。我以前总觉得厚薄是个玄学,但作者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厚势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围多少地,更在于它对周围棋子的支持和压制作用。书中每一个案例的选取都非常精准,不是那种为了炫技而摆出来的“名局”,而是我们日常对弈中经常会遇到的“瓶颈对局”。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拿出一盘棋和孩子一起复盘练习,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对大局观的理解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再是只盯着眼前的几颗子,开始学会“舍小取大”了。这绝对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本能真正提升棋艺内功的宝典,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我给这本书的评价,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细致入微,循序渐进”。我儿子今年刚满十岁,虽然已经接触围棋三年了,但总是在中盘转换时显得手忙脚乱,尤其在涉及到“打入与侵消”的处理上,常常因为一时的贪得无厌而导致满盘皆输。这本书的第三章专门针对这些中级棋手常犯的错误做了详尽的分析。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样走是错的”,而是会列举出三到四种可能的后续变化,清晰地展示了每一种选择的利弊和风险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缓急”的判断标准的梳理,这在中局搏杀中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以前教棋的老师总是说“要学会急所”,但“急所”在哪里,如何判断当前局势下最紧急的一手是什么,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实用的量化标准和直观的图像辅助。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棋手进行一对一的私教课,他不会急躁地催促你进步,而是耐心地陪你把每一步棋背后的逻辑都搞明白。对于那些希望从“会下棋”过渡到“会赢棋”的棋童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战演练的蓝图。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战演练的家长,对纯理论的东西有点敬而远之。我最看重一本教程是否能有效地转化为实战中的战斗力。这本教材的中后部,也就是关于“官子”和“手筋的综合运用”那一块,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没有停留在孤立地介绍那些漂亮的手筋,而是将手筋融入到特定的实战场景中进行讲解。比如,它会展示一个局部的收官,告诉你为什么某一手看似微小的打吃,却能在后续的交换中多占三目。这种对微小利益的精确计算和把握,正是中级棋手与高级棋手的分水岭。作者在讲解收官时,清晰地划分了“绝对先手”、“单官”和“双官”的顺序,并且用图例清晰地标明了每一步的目数增减。通过跟孩子一起计算这些收官,我发现他对于“目数”的概念变得非常清晰和敏感,以前总觉得收官就是随便填几个空,现在他能主动去寻找那些隐藏的、能多占两目的关键点。这本书的实战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知识无缝对接到了临场发挥中。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成功地跨越了“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很多中级教程只是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你做不到”,或者“为什么你会做错”。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围棋学习中那些隐藏的思维误区。比如,关于“手筋的价值判断”,书中有一个论述,指出很多棋手在下出漂亮的手筋后,会因为心理上的满足感而忽略了后续的全局影响,这是一种非常精辟的心理分析。书中的练习题设计也体现了这种深刻的理解,它不会总是给出“最佳的一手”,而是会给出三到四手“看起来不错”的棋,让读者去比较和筛选,这种“次优解的辨析”才是真正考验棋力的部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家里的围棋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记忆”,而变成了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它不仅提升了孩子的棋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的能力,这才是学习任何技能都应该具备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