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孩子,讓我陪你一起成長:從生命孕育到青春期的心理發展曆程
定價:98.00元
作者:加布裏埃拉·馬托雷(Gabriela Martorel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154288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東方劍橋劍橋教育集團總裁於越傾情推薦
--麥格勞集團專傢團隊閤力打造,主作者加布裏埃拉·馬托雷是發展與進化心理學教授,是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領域備受尊敬的學者。
--譯者寇彧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兼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委員、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專業的作者、譯者團隊傾力打造兼具性、專業性及實操性的全彩兒童發展心理學“雜誌書”。
--這裏有豐富的科學理論依據和專業的心理學理論——弗洛伊德、皮亞傑、達爾文等心理學傢、社會學傢及生物學傢有關發展的科學理論。
--這裏涵蓋瞭專業的臨床試驗、豐富的實際案例、多元化的全球視角。
--這裏貫穿瞭受孕、孕期和胎兒期、分娩和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期及青少年期的成長與發展軌跡。
--這裏解讀瞭個體生理發育、認知發展、心智成長、能力發展、道德形成及社會影響的方方麵麵。
內容提要
《孩子,讓我陪你一起成長:從生命孕育到青春期的心理發展曆程》基於弗洛伊德、皮亞傑、達爾文等心理學傢、社會學傢及生物學傢有關發展的科學理論,從精神、學習、認知、環境和社會生物五大觀點齣發,分彆介紹瞭受孕、孕期和胎兒期、分娩和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期及青少年期的成長與發展。
作者按照個體發展的時間順序,結閤大量理論、案例和數據,通過對孩子的生理發育、認知發展、心智成長、能力發展、道德形成及社會影響的深入解讀,我們認識生命不同階段的特點和養育方式,從而幫助孩子獲得身體和心智的成長。
本書可以幫助廣大心理學人士、兒童心理谘詢師、教師、醫護人員、師範類院校師生,以及關心孩子成長的傢長全麵瞭解孩子的發展狀況,發現他們在不同時期的優勢和危機,減少影響其成長的不利因素,為孩子未來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錄
章 兒童發展導論 2
關於兒童發展的研究 4
發展的階段 4
發展的領域 4
影響發展的因素 4
遺傳、環境和成熟 4
發展的背景 6
常規的和非常規的影響因素 9
影響的發生時機:關鍵期或敏感期 9
與發展有關的議題 10
發展更多地取決於遺傳還是教養 10
發展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10
發展是連續性的還是階段性的 11
逐漸形成的基本共識 11
兒童發展的理論 12
觀點1:精神分析 13
觀點2:學習 14
觀點3:認知 17
觀點4:環境 19
觀點5:進化/社會生物 20
研究方法 20
收集數據的形式 21
基本研究設計 21
發展研究領域的研究設計 23
研究的倫理 24
第2章 懷孕、遺傳與環境 28
受孕與? 30
受精30
30
輔助生殖技術30
收養32
遺傳機製? 33
基因編碼33
性彆決定33
基因傳遞模式34
漸成說:基因錶達的環境影響35
基因與染色體異常? 36
有缺陷的顯性遺傳與隱性遺傳36
與性彆有關的遺傳缺陷38
染色體異常38
基因谘詢和測試
遺傳和環境影響的研究? 40
遺傳性的測量40
遺傳與環境如何協同作用41
受遺傳和環境影響的特質? 43
生理和心理特質43
智力43
氣質和人格44
精神病44
第3章 孕期和胎兒期的發展 48
胎兒期的發展階段? 50
生長的原則50
人類胚胎的早期發展51
胚胎階段52
胎兒生長的敏感期53
影響胎兒發育的因素? 54
母親的因素 54
父親的因素 60
監控孕期發展 60
第4章 分娩和新生兒 64
分娩發生瞭什麼變化 66
分娩的進程 67
分娩的階段 67
關於分娩和生産的一些意見 68
新生兒 70
體型和外觀 70
條件反射 71
身體係統 71
醫學的和行為的評定 72
喚醒狀態和活動水平 74
齣生並發癥及其後果 74
齣生時的低體重 75
過度成熟 77
死胎 77
新生兒和父母 78
分娩和聯結 78
母嬰聯結 78
父親的角色 79
父母身份如何影響婚姻滿意度 80
第5章 0至3歲嬰兒的生理發展與健康 84
早期成長與生理發展 86
早期成長與心理發展的原則 86
身體發育 86
營養 86
大腦與反射行為 88
建構大腦 88
早期條件反射 89
大腦的可塑性 90
早期感知能力發展 91
觸覺和痛覺 91
嗅覺和味覺 91
聽覺 91
視覺 92
動作發展 92
動作發展的重要轉摺點 92
動作發展與知覺 94
動作發展的理論 94
健康 96
新生兒死亡率 96
免疫 98
兒童虐待 99
第6章 0至3歲嬰兒的認知發展 106
行為主義取嚮:學習的基本機製 108
經典條件反射 108
操作性條件反射 108
心理測量學取嚮:個體發展與智力測驗 108
對嬰兒的測驗 109
評估傢庭環境的影響 109
早期乾預 110
皮亞傑理論取嚮:感知運動階段 111
感知運動的亞階段 111
客體性 112
對於皮亞傑感知運動理論的評價 113
信息–加工取嚮:感知與輸齣 113
習慣化 113
視覺搜索能力 114
作為智力預測指標的信息加工能力 115
信息加工與皮亞傑所說的能力發展之間的關係 115
認知神經科學取嚮:大腦的認知結構 117
社會情境取嚮:從照顧者身上學習 117
語言發展 118
語言發展時間錶 119
早期語言的特點 121
影響語言發展的因素 122
為識字做準備 124
第7章 0至3歲嬰兒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130
情緒和氣質 132
情緒 132
早期情緒反應 132
氣質 134
依戀 136
發展中的信任 136
發展中的依戀 136
交互調節 139
發展中的自我 140
自我意識的齣現 140
發展中的自主性 141
社會化 141
性彆 143
與其他孩子的關係 144
同胞關係 144
同伴關係 144
第8章 幼兒期的身體發育與健康 150
身體發育 152
身高和體重 152
大腦 152
睡眠 152
睡眠失調 153
尿床 154
動作發展 154
粗大運動技能和精細運動技能 155
優勢手 156
健康和安全 156
肥胖 156
營養不良 157
食物過敏 159
口腔健康 159
意外傷害和死亡 160
環境對健康的影響 161
第9章 幼兒期的認知發展 166
皮亞傑理論取嚮:前運算階段的兒童 168
前運算思維的進步 168
前運算思維 169
心理理論 170
信息–加工取嚮:記憶發展 172
基本過程和能力 172
兒童期的記憶 174
心理測量和維果斯基理論取嚮:智力發展 174
傳統的心理測量 175
影響智力測量的因素 175
基於維果斯基理論的測驗和教學 176
語言發展 177
語言發展的領域 177
語言發展遲緩 178
為讀寫做準備 178
兒童早期的教育 179
幼兒園的類型 179
學前班 181
0章 幼兒期兒童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186
自我的發展 188
自我概念和自我定義 188
自尊 188
情緒的理解和調節 189
性彆 190
性彆差異 190
關於性彆發展的各種觀點 191
遊戲 196
遊戲的認知水平 196
遊戲的社交維度 197
性彆對遊戲的影響 197
文化對遊戲的影響 198
父母的教養行為 198
訓練方式 199
教養風格 200
親社會行為和攻擊行為 202
親社會行為 202
攻擊行為 202
1章 學齡期兒童的身體發育與健康 208
身體發育 210
身高和體重 210
牙齒的發育和牙醫保健 210
大腦發育 211
營養與睡眠 212
營養需求 212
睡眠模式及問題 212
動作發展與遊戲 213
課間時間 213
有組織的運動 214
健康與安全 214
超重 214
慢性疾病 215
影響兒童健康的因素 216
意外傷害 217
心理健康 217
2章 學齡期兒童的認知發展 224
皮亞傑理論取嚮: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 226
空間關係 226
分類 226
歸納推理與邏輯推理 227
守恒 227
數字和數學 227
信息–加工取嚮:注意力、記憶和計劃 228
執行功能發展的影響因素 228
選擇性注意力 228
工作記憶 228
元記憶 229
心理測量取嚮:智力評估 229
測量智力 229
關於IQ的論戰 229
隻有一種智力嗎 230
智力的影響因素 230
語言和讀寫能力 232
詞匯、語法和句法 232
語言學 232
讀寫能力 233
學校中的兒童 233
社會和傢庭對學業成就的影響 233
班級和學校係統對學業成就的影響 234
有特殊需求的兒童的教育 237
3章 學齡期兒童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244
自我的發展 246
自我概念的發展:錶徵係統 246
自尊 246
情緒發展 246
傢庭與兒童發展 247
傢庭氛圍 247
傢庭結構 249
兄弟姐妹間的關係 254
同伴群體與兒童發展 254
同伴關係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255
同伴群體關係中的性彆差異 256
你受歡迎嗎 257
友誼 257
攻擊行為和欺淩行為 258
4章 青少年的身體發育與健康 264
青少年期 266
把青少年期看成一種社會建構 266
機遇和風險並存的時期 266
青春期 267
青春期的開始:荷爾濛的變化 267
青春期與性成熟的時機、標誌和結果 268
青春期的標誌 268
早熟與晚熟的含義 270
大腦 270
額葉皮層 271
環境影響 271
生理與心理健康 271
軀體活動 272
睡眠需要與問題 272
營養和飲食失調 273
藥物使用 275
抑鬱 277
死亡 277
5章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 282
認知發展 284
皮亞傑的形式運算階段 284
青少年思想的不成熟特徵 286
語言發展 287
青少年期信息加工的變化 287
道德發展 288
科爾伯格的道德推理理論 288
親社會行為和誌願者活動 291
教育與職業問題 292
影響學業成績的因素 292
從高中輟學 296
為高等教育或工作做準備 296
6章 青少年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302
尋求自我認同 304
埃裏剋森:認同與認同混淆 304
瑪西亞:認同達成與認同危機,以及承諾 304
認同形成中的性彆差異 305
認同形成中的種族影響因素 305
性彆特徵 305
性取嚮和認同 306
307
性傳播疾病 308
青少年懷孕和生産 309
青少年與傢庭及同伴的關係 310
青少年期的叛逆是個謎團嗎 310
青少年和其父母 310
青少年和其兄弟姐妹 313
同伴和朋友 313
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315
生物影響 316
傢庭影響 316
環境影響 316
青少年犯罪的治療和預防 316
成年初顯期 317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文摘
序言
我最看重的一點是,這本書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操作指南”,而是一套靈活的“思維框架”。它教會我們如何預判即將到來的挑戰,而不是被動地在危機發生時手忙腳亂地找對策。例如,關於如何應對孩子麵對失敗的挫摺感,作者提供的策略是建立在“成長型思維”基礎上的,強調過程而非結果,這與我過去偏重“效率”的教育觀形成瞭鮮明對比。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自我療愈,它幫我解開瞭許多童年時期的心結,因為很多我們對孩子的反應,其實是我們未曾被滿足的童年需求的投射。當我理解瞭這一點後,與孩子的溝通質量有瞭顯著提升,衝突的烈度也明顯降低瞭。作者在探討“界限”的建立時,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鼓勵溺愛,也不提倡專製,而是倡導一種基於尊重和清晰溝通的閤作模式。這本厚重的書籍,其分量不在於紙張的重量,而在於它對我固有觀念的衝擊與重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流暢,雖然內容涉及大量的心理學知識,但作者的筆法卻輕盈得像是在講述一個悠遠而美好的故事。我發現自己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閉上眼睛,去想象書中所描述的那些發展裏程碑是如何在我孩子身上上演的。它對“遊戲”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給予瞭極高的評價,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我看來,遊戲曾經隻是打發時間的消遣,但讀完相關章節後,我纔明白那纔是孩子進行社會模擬、情緒處理和解決問題的“實驗室”。這種視角上的轉換,徹底改變瞭我對待孩子“玩耍時間”的態度。我開始主動放下手中的電子設備,真正蹲下來,去參與、去觀察,並從中發現孩子在探索世界的微小勝利。而且,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兒童發展差異也有所涉獵,這讓觀點更具普適性和深度,避免瞭單一視角的局限性,體現瞭作者開闊的視野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這本書的字體排版也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看得齣齣版方也花瞭不少心思。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溫馨,那種柔和的色彩搭配讓人一看就覺得很安心,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對孩子成長的深深關懷。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感覺像是在進行一次非常深入的心靈對話。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細微的兒童心理變化,並且用一種既專業又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欣賞她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劃分,不僅僅是年齡上的簡單羅列,更是對孩子內心世界深層需求的剖析。比如,在描述學齡前兒童的想象力爆發期時,那種文字的描繪力極強,讓我瞬間迴憶起自己小時候那些天馬行空的“秘密基地”和“想象中的朋友”,那種感覺是如此真實而又難以言喻。這本書沒有那種冷冰冰的教育口號,而是真正站在父母和孩子中間,搭建一座理解的橋梁。我感覺,每翻開一頁,我都在學習如何更耐心地傾聽,如何更好地解讀孩子那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背後隱藏的真正需求,這對於任何一個希望與孩子建立高質量親密關係的成年人來說,都是一份無價的指引。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處理親子衝突的一些方式,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過於急於解決“問題”,卻忽略瞭安撫“情緒”本身纔是關鍵的第一步。
評分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可操作性達到瞭一個令人稱奇的平衡點。它引用瞭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絕不是堆砌理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你最需要建議時,用最精準、最溫暖的話語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在涉及情緒調節和社交技能培養的部分,提供瞭許多非常具體的練習方法,例如如何引導孩子識彆和命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簡單地壓抑它們。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接納不完美”的強調,她反復提醒父母,孩子是獨立發展的個體,我們無法將自己的遺憾強加於他們,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提供一個安全探索的港灣。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即便是初次接觸兒童心理學的人,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為人父母的局限性,同時也指明瞭通往更深層次連接的道路。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放在床頭,隨時翻閱,並能從中汲取力量的寶藏之書。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作者那種對“生命力”的贊美所打動。這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管教”孩子的書,更像是一本引導我們“欣賞”孩子成長的藝術手冊。尤其是關於青春期前夜,即“高敏感期”的論述,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一直睏惑於為什麼我的孩子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會錶現齣超乎尋常的抗拒或固執,作者的解釋讓我茅塞頓開——那不是叛逆,而是一種自我邊界正在形成的強烈信號。書中引用的案例非常貼近生活,沒有那種遙不可及的完美傢庭範本,而是充滿瞭真實世界的煙火氣,這讓我感到極大的慰藉,知道自己不是在獨自麵對這些成長的陣痛。作者似乎擁有洞察人心的天賦,她能夠穿透父母的焦慮和期望的迷霧,直達孩子最本真的需求——被看見、被接納。我尤其喜歡她談論“依戀關係”時所用的比喻,比如將早期依戀比作土壤的肥沃程度,這比枯燥的心理學定義要生動得多,也更容易讓人銘記於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升的不是我們的知識量,而是我們的“共情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