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日记-曾国藩全集-(全四卷) 曾国藩 河北人民出版社 9787202111895

BF:日记-曾国藩全集-(全四卷) 曾国藩 河北人民出版社 97872021118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国藩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晚清史
  • 名人传记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日记
  • 全集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111895
商品编码:2937147846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记-曾国藩全集-(全四卷)

定价:226.00元

售价:149.2元

作者:曾国藩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202111895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书生身份而克平乱世,戎马倥偬间亦为学不倦,并在事业和学问上都取得成功的人屈指可数,而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他解太平军之危,救清廷与累卵之间;有家书传世,著书立说,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然而又有晚年对天津教案的处置不力。这一切使其文韬武略、传奇一生始终为人们评说纷纭,也使他成为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曾国潘全集》由曾国藩的35位门人编校而成,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包括奏稿、批牍、书札、文集、诗集、日记、杂著、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实践,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的编辑者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完美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于后世。

内容提要


《日记》自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逝世前终,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在这150余万的文字当中,详细记录了曾国藩每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展现了这位大人物从壮年到老年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日记涉及修身、养性、读书、治学、治家、为官之道、处事之方等诸多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当今读者有一定借鉴意义。日记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列强环伺,曾国藩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文摘


序言



《日知录》(全四卷) 著者:顾炎武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076-1 内容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倾注一生心血写成的学术巨著,全书十八卷,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经史、音韵、训诂、考据、辨伪、舆地、民俗、农政、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是清代学术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璀璨明珠。顾炎武以其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凡有血气者,皆能知之”的民本思想,对前代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辨析和批判,形成了“有见于未乱,则知治矣;有见于未亡,则知亡矣”的忧患意识和“救亡图存”的政治抱负。 全书梗概: 《日知录》的编纂始于顾炎武青年时期,历经数十年,直到他临终前仍在修订。全书以“日知”为宗旨,意在通过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达到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透彻理解。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格物致知”,强调实践与躬行,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证,拨乱反正,以求得真知。 卷帙特色与核心内容: 《日知录》的特色在于其“博”与“精”的结合。它以“博”取胜,囊括了古代知识的方方面面,展现了顾炎武广博的学识。同时,它又以“精”著称,在每一项研究中都力求精确,考证严谨,逻辑清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经史辨析与考据: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历代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辨和辨伪工作。他纠正了许多前代学者对古籍的误读和讹传,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见解。例如,他对《尚书》的考证,对《左传》的辨析,都显示了他卓越的史学功底。他重视史料的原始性,力求还原历史真相,避免被后人的曲解所迷惑。 音韵训诂: 顾炎武在音韵学和文字学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继承了汉代以来严谨的音韵研究传统,对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他对许多古字的解释也力求精确,纠正了许多俗儒的牵强附会。这为后来的文字学和音韵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舆地与民俗: 《日知录》中关于舆地和民俗的论述,展现了顾炎武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他不仅记录了各地的地理风貌、物产资源,还对各地的风俗习惯、方言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地理、民族、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尤其重视对地方志的考察,认为地方志是了解基层社会的重要窗口。 农政与经济: 顾炎武深切关注民生疾苦,在《日知录》中对农业生产、赋税制度、货币流通等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试图为当时的社会提供解决经济困境的思路。他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稳定社会经济。 军事与政治: 作为一位深怀忧国忧民情怀的思想家,顾炎武对当时的军事和政治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总结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分析了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许多改革政治、加强国防的建议。他提出的“家国一体”的观念,以及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洞察,都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尤其强调“非常之患,非人力之所能制,而因循所致者,则可勉力而防也”,体现了他积极主动的政治意识。 “亡国”、“亡天下”之辨: 《日知录》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具思想深度的部分,莫过于顾炎武提出的“亡国”与“亡天下”的论断。他认为,所谓“亡国”,是指一个朝代的覆灭,政权的更迭;而“亡天下”,则是指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消亡,这是一种更为根本性的、灭顶之灾。他以此来警醒世人,在国破家亡之际,更要守护好国家的根本,维护民族的生存和文化的延续。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士大夫的崇高历史责任感。 思想价值与历史地位: 《日知录》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顾炎武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将个人学问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奋发图强,救亡图存。 开启清代朴学之风: 顾炎武是清代朴学(实证学)的开创者之一。《日知录》以其严谨的考据、求实的态度,为清代学术研究树立了典范,深刻影响了戴震、阎若璩等后来的学者,开创了清代学术的“乾嘉学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呼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出自《日知录》的《正始》篇。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顾炎武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本”思想的体现: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民生、赋税、农政等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君非大夫,官非君之私物”等论述,都体现了他“民为邦本”的思想。他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重,体恤民情,这与当时盛行的君权至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日知录》不仅在学术上影响深远,更在思想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从顾炎武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无数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革命者,都从中汲取了思想的养分。它所蕴含的忧患意识、民族精神和求实作风,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阅读建议: 《日知录》内容丰富,篇幅宏大,对于初读者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选择经典篇章: 可以先阅读《日知录》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如“有见于未乱,则知治矣;有见于未亡,则知亡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解其核心思想。 2. 结合时代背景: 阅读时,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更能理解顾炎武的忧患意识和学术旨趣。 3. 循序渐进: 《日知录》的篇章之间并非严格的连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选择感兴趣的篇章阅读,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4. 参考导读: 可以参考一些学者的导读、注释和解读,帮助理解书中的难点和疑点。 总结: 《日知录》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著,是顾炎武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深邃的思想洞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学术和思想史。通过阅读《日知录》,我们可以领略顾炎武的学术风范,感受他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并从中汲取激励我们前行的智慧与力量。这部著作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必读之作,更是涵养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配合着烫金的标题,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意选了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慢慢翻阅。初读之下,最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实感”。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将人物塑造成一个高不可攀的符号,而是将曾国藩置于他所处的那个复杂、甚至有些泥泞的时代中,展现了他的挣扎、他的自我怀疑,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信念体系。特别是他早年间写给家人的信札,那种真挚的情感流露,让人感觉仿佛能跨越时空与他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政治抉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深度,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当时的局势和人物的苦衷。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和正直的“行为艺术”指南。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自己面对困境时,究竟该拿出怎样的勇气和智慧去应对。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么厚的一套书还有些望而却步,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或陷入繁琐的史料堆砌。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之后,才发现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在描述重大战役和政治风云时,笔力遒劲,如同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而在描绘他日常的治学态度、修身养性的点滴细节时,笔调又变得极为细腻婉转,仿佛能闻到他书房里那股淡淡的墨香。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他对于“慢功夫”的推崇。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追求速成,而这本书却反复强调,真正的成就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坚持和对基本功的打磨。这种反思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开始注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习惯养成。这套书,与其说是读历史,不如说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教育和精神重塑。

评分

这套书的文字功底,可以说是上乘之作。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准确而有力。尤其是对曾国藩内心矛盾的刻画,常常寥寥数语,便能精准捕捉到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在传统与变革间的撕裂感。我个人对“家书”部分特别有感触,那里面透露出的,是一个地方官员如何在千里之外,平衡家族责任、朝廷要求和个人抱负之间的巨大压力。读到他如何教导子侄辈为人处世、如何处理地方士绅的关系,我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管理与情商课。这套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在体制内,既要懂得变通,又要坚守底线。它教会我的不是具体的“术”,而是更高维度的“道”——一种对自我负责、对社稷尽忠的生命态度。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套书的资料搜集和考证工作,其严谨程度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基于二手资料的拼凑,而是明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梳理原始文献,使得许多历史事件的还原度非常高。比如,在论及湘军的组织和运作时,细节之丰富,远远超出了普通历史读物的范畴。这让这本书的论证力量大大增强,让人愿意信服作者的判断和分析。对于那些对晚清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会提供很多新的视角和解释,它填补了我之前阅读中产生的一些知识空白点。它不是那种轻松的“闲书”,更像是陪伴你进行一次严肃学术对话的伙伴。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感受到背后庞大的历史信息量和作者的深厚学养。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开本和字体设计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深夜阅读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卷帙浩繁却脉络分明,使得读者可以随时停下来,再拾起时也能迅速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它没有那种强行煽情或制造戏剧冲突的倾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历史的张力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悟是关于“自省”的力量。曾国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自己永不休止的审视和要求。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浮躁与懈怠。它不提供廉价的鸡汤,而是提供了一种艰苦但真实的成长路径图,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其中的智慧,并愿意付诸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