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国学大观:余嘉锡的国学发微 余嘉锡 9787509011614

名家国学大观:余嘉锡的国学发微 余嘉锡 97875090116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嘉锡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余嘉锡
  • 发微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名家
  • 中国哲学
  • 近现代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09011614
商品编码:2937157875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名家国学大观:余嘉锡的国学发微
作者 余嘉锡
定价 42.00元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 9787509011614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余嘉锡是卓有成就的目录学家,对中国目录学的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余嘉锡:国学发微》收入其《太史公书亡篇考》等名世佳著及《四库提要辩证序》等论文。《版本通义》是继叶著后,版本学的又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余嘉锡(1883-1955),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1927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1931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国学新视界: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响》 卷一:经学之河,流淌千年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长河中,经学无疑是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系列古老经典的汇编,更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载体,塑造了无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本书《国学新视界: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响》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究经学的精髓,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并重新审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经学,顾名思义,是对“经”的阐释与研究。“经”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常道”,是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根本大法。《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以及后来的四书五经,无一不是历代士人研读的重中之重。它们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经学的深层内涵。首先,我们将追溯经学的发展脉络,从先秦诸子的思想萌芽,到汉代“独尊儒术”的学术定型,再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最后抵达近现代经学研究的新趋向。我们将了解历代学者如何注解、传承、发展经学,以及不同学派在理解和诠释经义上的差异与融合。 在内容上,我们将精选经典经籍,对其核心思想进行梳理与解读。例如,《诗经》的艺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尚书》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历史经验,《礼记》中详尽的礼仪制度与人生规范,《周易》的宇宙观与辩证法,《春秋》的史学价值与道德评判。我们将尝试用现代的视角去理解这些古老的文字,挖掘其超越时空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着重探讨经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经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是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儒家思想作为经学的主流,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至今仍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社会秩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将探讨经学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以及其在塑造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和教育理念中的作用。 然而,面对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古老的经学是否显得陈旧落后?本书将对此进行深入的辨析。我们坚信,真正的经典自有其恒久的生命力。《国学新视界》将致力于发掘经学中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例如其关于个人修养的论述,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些智慧,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宝贵的精神滋养。 我们将探讨如何将经学的精神内核与现代社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例如,经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对于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有何借鉴意义?经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何转化为现代人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动力?经学中关于“中庸之道”的智慧,又如何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和与理性? 本书还将引入一些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力求呈现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将关注当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解读,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如何为经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例如,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经学的内涵? 《国学新视界: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响》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邀请您一同走进经学的殿堂,感受先贤的智慧,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点燃您对国学的兴趣,激发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我们应对当下挑战、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 卷二:史海钩沉,洞察世事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镜子,是智慧的源泉。《国学新视界: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响》的第二卷,将带领读者走进浩瀚的中国史海,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洞察历史发展背后的规律,汲取古人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宝贵经验。 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留下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史学著作。从《史记》的宏伟叙事,到二十四史的精细编纂,再到历代文人志士的笔记、杂记,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发展轨迹的重要窗口。本书将不拘泥于单一的史书,而是从多个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 我们首先将聚焦于中国古代的“史学精神”。在中国,史学并非仅仅是事件的记录,更承载着“鉴于往事,以资治道”的深刻使命。史家们不仅要叙述“其事”,更要评价“其是非”,探究“其所以然”。我们将分析《春秋》的“春秋笔法”,《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雄心,以及历代史家如何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为后世留下可信的历史记载。 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时期和重大变革。例如,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到秦汉的统一帝国,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到隋唐盛世的辉煌,从宋元的经济文化繁荣到明清的专制集权。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时期的梳理,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演变规律。 在人物方面,本书将选取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对其生平事迹、思想主张、历史贡献进行深入剖析。例如,我们可能深入探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略眼光与暴政之下的深刻教训;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及其长远影响;理解唐太宗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政治智慧;洞察宋朝文官政治的优势与局限;审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艰难与夭折。这些人物的经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性和社会复杂性的生动教材。 制度层面,本书将关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从科举制度的创立到其后来的僵化,这些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智慧与挑战。我们将分析这些制度的产生背景、运行机制、优缺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科举制度如何打破门阀限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又为何在后期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 除了宏观的历史叙事,本书还将关注一些微观的历史细节,以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多面性。例如,通过对古代城市生活、乡村风俗、民间信仰、日常生活器物的考察,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我们将尝试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国学新视界》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史事陈述,更强调从历史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思想,如何理解自然与人的互动;分析“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它在历代政治实践中的体现;考察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观念,以及它对中国国家形态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他者性”与“当代性”。我们应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个人选择有何指导意义?我们如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避免简单地复制历史,而是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下问题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本书将借鉴现代历史学研究的成果,例如叙事学、比较史学、文化史等方法,力求呈现一个更加多元、立体的历史图景。我们将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视角,努力展现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中国历史。 《国学新视界:传统智慧的现代回响》的史学卷,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智慧的宝典。它邀请您一同潜入历史的深海,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发现人性的光辉与阴影,理解文明的脉络与传承,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以更开阔的视野,迎接未来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翻此书时,我还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难以捉摸的古文引用。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叙事天赋。他的语言富有张力,能够将那些原本沉闷的理论探讨,描绘得如同精彩的智力冒险。特别是在阐述传统学问的“活的生命力”时,作者的笔锋变得尤其富有激情,仿佛在为我们展示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他对传统文化中那些“人”的刻画,那些伟大学者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抉择与思考,被赋予了鲜活的血肉。这使得原本冰冷的学术研究,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读者的心智,让国学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觉得国学高深莫测,让人望而却步,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巧妙地消解了这种距离感。他似乎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位置上,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引导我们一同探索。书中的论证逻辑非常扎实,每一个观点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绝非空穴来风的臆断。特别是当涉及到对某一典籍不同时期诠释的对比分析时,那种清晰的脉络梳理,让人对学问的累积和发展有了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治学精神的示范——严谨、审慎、不苟且。阅读过程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回报是巨大的,每次合上书卷,都能感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又向外拓宽了一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评分

读罢此书,心中涌起一股对传统学术体系的敬畏之情。作者的学养之深厚,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他所构建的知识网络是如此的宏大而又严密,如同精妙的榫卯结构,无一处松动。最令人称道的是,即便论述对象是极其深奥的国学范畴,作者的行文却保持着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与节奏感。他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思想脉络化繁为简,又不失其原有的学术深度。这种平衡的艺术,是许多学者穷尽一生也难以企及的境界。书中对于某些传统学派思想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满足于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流派形成的历史动力和核心论辩的细枝末节。对于任何渴望真正踏入国学殿堂的求知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入门与精进之作,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经典,而非仅仅“读”经典。

评分

这部作品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学术魅力,它不仅仅是罗列史料或阐发义理,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引领读者深入体察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老辣,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寻常的表述,总能挖掘出其背后深藏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演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片段时所表现出的耐心与洞察力,他没有采用生硬的现代解读框架,而是努力还原当时的语境,让那些尘封已久的智慧重新焕发生机。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坚守传统的文人风骨,那种对学术纯粹性的执着追求,在当下快餐式的阅读潮流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对某些核心概念的辨析,清晰明了,层层递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文化精微之处的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无疑为我们理解古典学术提供了一把精良的钥匙。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著作,其文字的密度与思想的厚度都要求读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通俗读物那样追求瞬间的愉悦,而是致力于构建一种长久的理解和根基。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对于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仿佛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背后,都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一句精辟总结,体会其背后蕴含的复杂含义。这种细嚼慢咽的阅读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学问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全书结构布局极为考究,前后呼应,彼此印证,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读完后,我深感自己对国学领域的基础认知得到了极大的夯实,为未来更深入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