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古文 | ||
| 定价 | 55.00 |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3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段逸山主编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16 | |
| 字数 | 629千字 | |
| ISBN编码 | 9787513240314 | |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
老课本 新经典
基本信息
书名:医古文
yuanjia:55元
作者:段逸山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3月第1版
印刷日期:2017年3月第01次印刷
ISBN:9787513240314
字数:629千字
页数:41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
作者简介
段逸山,1940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市,196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校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中医文献信息室主任,兼任《医古文知识》杂志编委会主任、全国医古文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委员、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每一章节的过渡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然,仿佛作者早就洞察了学习者思维的流动路径。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堆砌知识点,而是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理论体系,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铺垫和回顾。尤其是一些难点,作者总是能用非常巧妙的比喻或者图示来加以解释,一下子就能打通任督二脉,让人茅塞顿开。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知识点的结构化处理,清晰的目录和详尽的索引,使得查找资料变得异常高效。这套书的结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让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学问变得触手可及,真正体现了“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设计风格很有古典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简洁感,色彩搭配得非常雅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质感,摸上去很舒服,字体排版也做得一丝不苟,阅读起来眼睛非常放松,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累。装订方面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平整结实,让人感觉这本书非常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于一本优秀教材应有的尊重。而且,考虑到它作为教材的定位,这样的高品质印刷和装帧,无疑为学习过程增添了不少愉悦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接触它的瞬间就对其内容产生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作为一部学习资料,这本书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上的设计考虑得非常周全,这不仅仅是一套纯粹的理论集合。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许多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和案例剖析,这些内容极大地弥补了纯理论学习的局限性。它仿佛在告诉我:“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撰思路,对于希望将所学应用于未来工作中的读者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书中的那些附录和参考资料部分也整理得井井有条,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线索和工具,体现了作者希望读者能够举一反三,持续深造的良苦用心。总而言之,它不仅是学习的基石,更是未来实践的蓝图。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精准与专业性,又出人意料地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行文的流畅性。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考究而不晦涩,在处理专业术语时,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术语的准确无误,又能让非专业人士大致理解其内涵。阅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反而有一种如同与一位博学的前辈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这种温度感在严肃的教材中是难能可贵的,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让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能够将如此专业的知识用如此清晰流畅的笔触呈现出来,实属不易。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真正融入了大量研究者多年心血的结晶。无论是理论的阐述还是案例的分析,都显得非常扎实和严谨,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能看到深厚的学术根基支撑。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宏大视野,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条的复述,而是融入了对当代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这种兼具历史纵深感和时代前瞻性的内容组织方式,让学习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也具备了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发展的潜力。读完一章,总有一种“学到了真东西”的充实感,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这种厚重感是其他许多资料所不具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