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978730321526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978730321526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滢 伍锡洪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认同
  • 民族心理
  • 自我认知
  • 中国文化
  • 社会心理学
  • 文化研究
  • 身份认同
  • 现代中国
  • 思想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15263
商品编码:2956095724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定价:35.00元

作者:朱滢 伍锡洪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3215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是谁?我有什么特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与各自的文化有什么关系?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中国人的自我包括母亲,这是中国人自我*显著的特点;中国人的自我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中国人既受传统文化(如儒家)的影响,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发展出双文化自我;人们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和谐,也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奋斗。本书是继《文化与自我》进一步阐述中国人之自我的另一本著作。而《文化与自我》曾被现代哲学家张世英(1921- )称为“一本佳作”。

内容提要


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

目录


作者介绍


朱滢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1988-1996),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1993-200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0-2006)。2000年以来共发表关于自我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文章20余篇。2007年出版专著“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摘


序言



寻迹:中国人心灵的万花筒 一部深刻探索中国人心灵深处、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史诗,一部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文化基因、审视当下困境、构筑未来可能性的思想漫游。 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身份,我们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寻找中国人自我”不仅仅是一个命题,更是无数代人内心深处一次又一次的回响,一次又一次的追问。这本书,正是试图以一种宏大的视角,一种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零散的思绪、模糊的感知、以及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经验,汇聚成一幅关于“中国人自我”的完整画卷。它不回避历史的沉重,不掩饰现实的复杂,而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既充满挑战又饱含希望的探寻之旅。 历史的根脉:文化基因的流淌 要理解今天的中国人,必须回溯到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这本书将我们带回到那些塑造了民族性格的漫长岁月中。从孔孟之道奠定的伦理基石,到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再到佛教“因果轮回”的生死智慧,这些古老的思想如何渗透进中国人的血脉,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乃至人际交往的模式? 我们审视那些曾经辉煌又充满矛盾的王朝更迭,追溯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以及底层民众的生存智慧。那些在战乱中不屈的脊梁,那些在太平盛世里追求诗意的雅致,那些在科举制度下压抑与渴望并存的生命,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人自我”的早期图谱。集体主义的传统如何根深蒂固,家庭伦理的羁绊如何代代相传,对“名节”的看重又如何成为一种无形的约束?这些历史的印记,如同DNA般,至今仍在我们身上流淌,影响着我们对“我是谁”的认知。 本书特别关注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视或遮蔽的声音。例如,女性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挣扎,她们如何在父权制下寻找自我价值;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与碰撞,如何丰富了“中国人”的定义;以及那些漂泊海外的华人,他们在异域他乡如何维系或重塑自己的身份认同。通过这些多元视角的呈现,我们得以打破单一的叙事,看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中国人自我”。 时代的潮涌:转型与重塑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西方思想的涌入,科学技术的冲击,革命浪潮的洗礼,国家体制的颠覆,这一切都如同一场巨大的海啸,彻底颠覆了旧有的秩序,也深刻地拷问着“中国人自我”的定义。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转型时期的精神危机与文化重塑。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再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我们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传统的家庭结构开始松动,传统的职业观念受到挑战,传统的社会关系面临重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疏离感。人们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物质生活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内心的安宁? 书中还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社会分层加剧带来的焦虑与认同困境;网络空间的兴起对个体身份构建的影响;消费主义的盛行如何重塑我们的欲望与价值;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在全球与本土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迷失自我。 “中国人自我”不再是静止不变的概念,而是在历史与时代交织中不断生长、不断变化、不断被重新定义的过程。本书试图捕捉这些动态的变化,展示中国人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韧性、适应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思想火花与文化创新。 心灵的图景:个体经验的折射 抛开宏大的历史叙事与时代变迁,这本书更关注的是,在每一个具体的中国人身上,“自我”究竟是如何被感知、被塑造、被表达的? 它将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人物访谈、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解读,来呈现“中国人自我”的个体经验。比如,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如何在异乡的孤独中寻找归属感;一个经历过下岗潮的中年人,如何在失落中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一个在网络上活跃的“社群”成员,如何在虚拟空间中构建自己的身份;一个在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婚恋观之间摇摆的女性,如何在个人选择与家庭期望中做出抉择。 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他们对“面子”的重视,对“人情”的看重,对“家国情怀”的认同,以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权衡。它试图理解中国人独特的幽默感,理解他们面对苦难时的乐观精神,理解他们对“热闹”与“团圆”的执着追求。 同时,本书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中国人在心理层面可能存在的困境:例如,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集体性压抑,个体表达的局限性,对权威的服从倾向,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可能出现的身份焦虑和价值迷失。 通过对这些丰富多样的个体经验的呈现,读者将能看到,“中国人自我”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各自的境遇中,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关于“我是谁”的答案。 未来的叩问:在变局中寻求方向 “寻找中国人自我”的旅程,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过程。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今天的中国人,以及未来的中国人,又将如何定义自己?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将着眼于未来的可能性。它将探讨在日益多元的世界中,中国文化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又如何与世界文化对话。它将思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足与个体价值的实现。它将呼唤一种更开放、更包容、更具创造力的“中国人自我”的构建。 这不仅仅是对“中国”这个概念的追问,更是对每一个作为“中国人”个体的追问。我们如何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拥抱创新?如何在个人自由与集体责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定力与清醒? “寻迹:中国人心灵的万花筒”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是身处何方,无论是何种身份,都能在这场关于“中国人自我”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响,获得深刻的启迪,并最终,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过往的足迹;它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更是一声召唤,让我们勇敢地去认识,去理解,去塑造,那个独一无二的“中国人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总是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屈不挠、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个体。 9787303215263,这个数字仿佛是通往知识殿堂的一把钥匙,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则赋予了它一份严谨与厚重。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中国人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它会探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去定义和实现“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或许,它会触及我们作为中国人所面临的独特性挑战,以及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文化根基,同时又能拥抱世界。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探讨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身份焦虑,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建构自我价值感到好奇。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具象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不断自我探索、自我超越的中国人?这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希望,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工具和方向,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评分

拿到这本书,立刻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寻找中国人》——这似乎是一场关于身份的深度探索,一场关乎归属感的追寻。 我不禁联想到,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我们似乎更容易被各种外在的声音所裹挟,而忘记了审视内心的声音。 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到那个最真实、最根本的“中国人”的自我? 我期待它能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去解析“中国人”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并且能够深入探讨个体在不同境遇下,如何去定义和理解自己的身份。 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留并发展自身独特的文化精髓,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引发我们对于自身文化根源的思考,并且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安顿自我的方式。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书名深深吸引。 “寻找中国人”——这是一个多么宏大而又贴切的命题!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在追逐着各种外在的标签和成就,却常常忽略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这本书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停下来,向内审视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带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国人”特质的文化基因,去理解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沉浮变迁的个体命运。或许,它能帮助我拨开迷雾,找回那个在喧嚣中可能已被遗忘的、属于自己的“中国人的自我”。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我更希望书中能有生动的案例、深刻的洞察,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在自我认知旅途中的一个重要参照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书中寻找答案。

评分

《寻找中国人》——当这个书名映入眼帘时,我的心中立刻涌现出一种强烈的共鸣。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仿佛在被推着往前走,却常常在不经意间迷失了方向,遗忘了最初的起点。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的方向,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人”的身份,不仅仅是血缘上的连接,更是在文化、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创新。 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不同的社会变迁中,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去定义、去塑造、去坚守自己的“中国人”的自我。 尤其是在当下,信息如同潮水般涌来,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似乎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带领我们踏上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旅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却又无比珍贵的“中国人”的特质。

评分

总觉得,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仿佛总是在忙碌中匆匆而过,却鲜少有机会停下脚步,去问问自己,“我是谁?”。 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个问题的渴望。《寻找中国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包含了无数个体生命的故事。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来呈现“中国人”的自我? 是通过历史的回顾,去挖掘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基因? 还是通过当代的观察,去描绘那些在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个体的奋斗与迷茫? 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充满了期待,那些能够引发共鸣、让我们看到自身影子的人物和经历。 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其中看见自己,看见我们共同的根,看见我们独特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