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养生养心中国茶
定价:39.80元
作者:戴玄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19923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饮茶养身,茶是祛百毒、防百病的良药。
品茶养心,茶是安心神、怡性情的佳友。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介绍茶养生知识的图文书。指导读者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体质、不同疾病的情况下如何饮茶。同时介绍了不同茶类的养生功效,帮助读者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工作环境、生活状态选择*自己的茶。通过品鉴茶叶、啜饮茶汤、欣赏茶艺,还能得到心灵的宁静。知己、懂茶,身心俱养,是千年中国茶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符合现代人养生的高法则,通过本书,希望能让每位读者都能在茶香中收获宁静、收获健康。
目录
章 饮茶养生又养心
药、食、饮,茶香滋养千万年
茶原本就是一味解百毒的中药
现代科学证明茶叶中的有益健康的成分
茶叶的养生功效
由茶入道,健康更需养心
选茶:选茶如同选知己
置器:选器怡情,养壶养心
赏水:好水治百病
独酌:心静自然百病消
会友:交流是长寿的灵丹妙药
置室:环境之美大益健康
习艺:流水不腐,身心俱养
读书:学习历史,品千年茶香
茶马古道:赏名山名水,陶冶身心
存茶:好茶更需好存
第二章 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顺天时,根据四季来喝茶
春主生发,喝花茶可解春困
夏季炎热,喝绿茶可消酷暑
秋季干燥,喝乌龙可滋阴润肺
冬季苦寒,喝红茶可以御寒
顺环境,不同的地域喝不同的茶
云南喝普洱是为了消除高山湿寒
苏杭人喝绿茶来祛暑
蒙、藏牧民喝奶茶御寒
东南亚人喝肉骨茶消脂化湿
非洲人喝甜茶补充能量
北欧、北美大多爱喝红茶御寒
顺人群,不同人应选择不同的茶
儿童适合喝清淡的绿茶
年轻人应该常喝去火的茶
为女性准备的养血茶
为体力劳动者准备的强身茶
为熬夜族准备的提神茶
为电脑族准备的防辐射茶
第三章 以茶入药,茶疗我身
常见病患者如何饮茶
常饮各种茶有抗癌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喝粗茶
肠胃消化系统不好的人适宜喝红茶
高血压患者可以喝普洱或乌龙
亚健康人群应该怎样喝茶
乌龙、普洱都是“苗条茶”
眼疾患者怎样喝茶
绿茶漱口预防流感
入药保健茶方
美容养颜茶方
缓解压力茶方
消脂茶方
滋阴润肺茶方
清热去火茶方
开胃健脾茶方
强身健体茶方
预防三高茶方
排毒通便茶方
健康茶八不饮
第四章 茶不同,养生的功效也有所不同
绿茶:茶多酚和维生素丰富的茶
绿茶的保健特点
绿茶的冲泡
绿茶鉴赏
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六安瓜片
黄山毛峰
信阳毛尖
太平猴魁
庐山云雾
婺源绿茶
狗牯脑
都匀毛尖
恩施玉露
南京雨花茶
顾渚紫笋
安吉白茶
红茶:丰富的茶红素、茶黄素可以降脂降压
红茶的保健特点
红茶的冲泡
红茶鉴赏
川红工夫
祁门红茶
滇红工夫
乌龙茶:去火润燥茶
乌龙茶的保健特点
乌龙茶的冲泡
乌龙茶鉴赏
安溪铁观音
武夷大红袍
冻顶乌龙
武夷肉桂
铁罗汉
闽北水仙
永春佛水
黄金桂
白毫乌龙
黄茶:天然的消炎药
黄茶的保健特点
黄茶的冲泡
黄茶鉴赏
君山银尖
北港毛尖
蒙顶黄芽
白茶:清热退火的佳品
白茶的保健特点
白茶的冲泡
白茶鉴赏
白毫银尖
白牡丹
贡眉
黑茶:越陈越香的保健“黑金”
黑茶的保健特点
黑茶的冲泡
黑茶鉴赏
云南普洱茶
六堡茶
黑砖
茯茶
花茶:升发除燥,养肺
花茶的保健特点
花茶的冲泡
花茶鉴赏
茉莉花茶
玫瑰花茶
附录
健康茶食
主食、小点类
菜肴类
汤粥类
作者介绍
戴玄,从事茶文化研究、传播工作多年,茶书策划,爱茶人士。茶文化简单阅读的先行者与传播者,希望为每一个喜欢茶的读者提供内容全面、阅读简单的作品,成为搭建茶叶专家与普通读者沟通的桥梁,把专业的茶知识变成简单有趣的文字奉献给每一个爱茶的读者。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贴心和实用的部分,是它对于“养心”这一主题的阐述,完全没有陷入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非常具体地落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个“品茗静心法”,详细描述了从温杯、投茶、注水到出汤的每一个动作流程,并阐述了每一个步骤中如何通过专注来排除杂念。这套方法不同于那些需要打坐冥想的大部头,它将“禅意”融入了日常饮茶的琐碎之中,让人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也能找到片刻的安宁。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描述,用慢一些的节奏去泡一杯下午茶,那种“心流”体验非常明显,原本积压的烦躁感确实得到了稀释。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针对不同情绪状态(比如工作压力大、失眠、情绪低落)推荐的特定茶饮搭配和饮用时机,这些“对症下茶”的建议,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让人感觉仿佛身边有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在娓娓道来,而不是生硬的理论灌输。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文化背景的挖掘上显得尤为扎实和细致,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泡茶,更是带你进入了饮茶背后的历史长河与人文精神。作者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关于中国茶文化典故和名人的饮茶轶事,例如唐代诗人对茶的赞颂,宋代斗茶的盛况,以及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对茶器的推崇。这些历史的碎片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作者用流畅的叙事串联起来,使“养生”的概念不再是冰冷的生理指标,而是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紧密相连。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茶器与茶韵关系的论述,比如为什么有些茶需要白瓷衬托才能显其本色,而有些则需要陶壶的“养气”来增加醇厚感,这种对细节的考究,体现了对茶文化脉络的尊重。读完后,我对过去随意地将茶叶丢进马克杯里冲泡的行为感到一丝汗颜,开始对“器为茶之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初次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就被封面那一抹沉静的黛青色吸引住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茶园的木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新茶的清香。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拿在手里有种踏实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字体选择上没有一味追求时尚的纤细,而是选用了端庄适度的宋体,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在阅读那些关于茶道、养生心法的文字时,心绪能自然而然地沉静下来。特别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手绘的茶具插图,线条简洁却意境深远,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紫砂壶的温润和瓷器的清雅,仿佛能感受到指尖触碰到的温热。这本书的实体感和艺术性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工具书或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是一次对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享受。我把它放在客厅的书架上,即便是闲置的时候,它也以一种低调的姿态,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晦涩感。作者在描述茶汤的色泽、香气的层次时,用词极其考究,仿佛是用文字在作画,比如形容某款红茶的香气时,用了“蜜糖烘焙后留下的淡淡的烟熏感”,这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同时,全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佳,高潮迭起之处,如讲述某种濒临失传的制茶技艺时,文字变得紧凑有力,而在阐述如何享受宁静的品茶时刻,笔调又变得舒缓悠长,如同茶汤滑过喉咙的感受。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长篇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融合了艺术鉴赏、文化传承、实用养生为一体的佳作,它不只是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对待生活的,更精致、更缓慢、更有内涵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这个半个“茶痴”都感到惊喜。我原本以为这可能又是一本老生常谈、充斥着“多喝茶有益健康”这类空泛口号的书籍,但翻开第一章,作者对于不同茶类起源、地域风土对茶性影响的剖析,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功效介绍,而是深入到了制茶工艺的微妙之处,比如绿茶的杀青温度如何决定了汤色的翠绿与否,乌龙茶的半发酵过程中,那几个小时的摇青对花香的激发有多么关键。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将传统养生理论与现代科学观察进行了有趣的结合,比如如何根据四季更迭来调整饮茶的种类和浓度,这部分内容写得极其有条理,逻辑清晰,让人读后茅塞顿开,不再是盲目地遵从某一种说法。阅读过程中,我甚至多次停下来,拿起手边的茶杯,试图从茶汤的颜色和香气中,印证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微妙变化,这种即时性的互动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