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7天让你读懂日常心理学
定价:29.80元
作者:林国芳,吴勇辉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0840234
字数:200000
页码:2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一共有七章,每一章为一天的学习内容。通过7天的学习,让你对日常心理学有深刻的了解。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谈到做事情的成败、效率;从普通的人际交往谈到家庭中的沟通;从个体行为谈到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从司空见惯的注意、感觉、记忆偏差、认知失调、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到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再到令人自身都感到不可思议的责任分散效应、群体去个性化现象等等。这些心理学上基本的概念和经典的原理被一种生动形象的阐释方式清晰深刻地映刻在读者的脑海中。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7天让你读懂日常心理学》在探讨“人际关系”这一主题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它并没有流于俗套地讲述如何讨好他人或者赢得好感,而是深入到人际互动背后更根本的心理动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依恋理论”的介绍,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书里还探讨了“社交焦虑”和“人际吸引力”等话题,通过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害怕社交,以及是什么让我们对某些人产生莫名的吸引力。我曾经一直以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全凭感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原来其中蕴含着许多可循的规律和原则。它鼓励我们去理解他人,也鼓励我们去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建立更健康、更稳固的人际连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茫然地在人际关系中摸索,而是多了一些方向和信心,能够以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交往。
评分这本《7天让你读懂日常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对于“认知偏差”的阐述。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时候会钻牛角尖,或者容易被片面的信息误导,却找不到根源。《7天让你读懂日常心理学》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书里详细地讲解了诸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可用性启发法”等等概念,并且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比如购物时的价格陷阱、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甚至是我们与朋友聊天时的误解,来层层剖析这些认知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的。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确认偏差”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会主动去寻找和解读那些能够证实我们已有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之矛盾的信息。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接收信息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副“火眼金睛”,能够更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想法,也能更客观地分析他人的行为,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在解释“情绪管理”这个话题时,并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方法论。《7天让你读懂日常心理学》让我认识到,情绪并不是要被压抑或者控制,而是要被理解和接纳。它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常见情绪的产生机制,例如焦虑、愤怒、悲伤等,并且解释了这些情绪是如何与我们的思维模式、过往经历相互关联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 ABCDE 模型”的讲解,它让我明白,很多负面情绪的产生,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解读所导致。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比如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触发点,如何通过改变认知来调整情绪,以及如何在情绪激动时进行自我安抚。我尝试了其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感到焦虑时,我会先暂停下来,问自己“我正在想些什么?”,然后尝试用更积极、更现实的想法去替代那些消极的念头。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的确能感受到情绪逐渐平复,不再被负面情绪所裹挟。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挺吸引人的,《7天让你读懂日常心理学》。我当时看到就觉得,哇,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搞懂“日常心理学”?有点不敢置信,但又很好奇。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讲述了他写作这本书的初衷,以及他认为心理学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他强调,这本书不是为了培养心理学家,而是为了帮助普通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莫名的生气,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说谎,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莫名的好感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生活中的小故事和场景,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解释得明明白白。读到这里,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可能真的能帮助我解决一些困扰我已久的问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关于沟通的部分,这本书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7天让你读懂日常心理学》并没有教我一些所谓的“高明”的沟通技巧,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沟通障碍。它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并且不仅仅是听见对方的声音,更要去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书里举例说,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误会,并不是因为对方故意隐瞒,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去“听”。我过去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导致很多次谈话不欢而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之上。当我尝试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在与家人和同事交流时,先去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情绪,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效果真的截然不同。冲突减少了,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反而增多了。这不仅仅是技巧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