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的钢琴课:钢琴妈妈十年教子手记 李冬冬 9787531351382

我和女儿的钢琴课:钢琴妈妈十年教子手记 李冬冬 978753135138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冬冬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钢琴学习
  • 家庭教育
  • 教育方法
  • 女儿
  • 成长记录
  • 李冬冬
  • 育儿
  • 钢琴妈妈
  • 音乐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351382
商品编码:2957308027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和女儿的钢琴课:钢琴妈妈十年教子手记

定价:36.00元

作者:李冬冬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13513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钢琴妈妈李冬冬,将自己十年培养女儿学琴的经验技巧与温馨故事娓娓道来,为所有家有琴童的家长关心的问题给予启示★一本书让孩子学好钢琴,让家长领悟教育真谛★阅读一部钢琴家庭的亲子记录,领略一份母爱融化于家教的力量★孩子学琴的陪伴读物,母女俩的钢琴课,与您分享爱的教育

内容提要


钢琴妈妈李冬冬将她十年与女儿的钢琴亲子培育经历和几十年外钢琴教育教学的体会经验,尽铺于纸上。图书讲述了她从女儿3岁半开始教她学习钢琴,一路有哭、有笑、有烦、有闹、有挣扎、有无奈、有主动、有被动、有忍耐、有坚持地走过来的。这些辛苦现在变成了女儿的自豪、享受、和精神财富。同时,这本书也是李冬冬老师自己三十年钢琴教学的总结。将多年在北方、南方、、国外所听到的、看到的、遇到的、知道的关于孩子学习钢琴的故事告诉大家。图书另一半重要的内容,是将女儿学习钢琴考过十级所使用的技术训练教材的大致顺序,孩子业余时间学习钢琴从起步到完成十级、从弹奏动作到使用教材范围比较高规格的古典钢琴训练过程陈述其中。书中除了技术训练教材,还介绍了与练习曲相对应的其他训练教材,同时介绍了钢琴发展历程和的钢琴家、部分古典钢琴作品,让孩子了解这些经典钢琴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我们能从中看到的是,她在说孩子学习钢琴,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弹奏能力,家长怎样做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老师怎样做才能引导学生,留住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弹奏钢琴作为业余爱好的目标。可以说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更是一本借鉴的书。

目录


001

章 从胎教开始——给准爸爸准妈妈们

1. 胎教有意义吗 / 002

2. 听音乐、打节奏、玩玩具、捡豆子 / 003

3. 家长准备 / 007

009

第二章 起步——学“站”

1. 孩子启蒙使用的教材 / 010

2. 孩子学琴初期遇到的事 / 019

A. 起步动作 / 019

B. 在游戏中找到指尖 / 021

C. 孩子学琴初期环境、陪练、表演都重要 / 024

D. 孩子学习钢琴,家长的作用很大 / 028

E. 孩子学琴初期的兴奋期 / 029

031

第三章 一级——学“走”

1. 教材《拜尔钢琴基本教程》技术训练重点 / 032

2. 这一学琴阶段遇到的事 / 046

A. 哪些孩子适合练《哈农》/ 046

B. 关于高抬指训练 / 048

C. 在游戏中理解指尖力度 / 050

D. 棒棒糖音符 / 051

E. 学习好的孩子不能学好钢琴 / 052

F. 孩子练琴坐不住怎么办 / 054

G. 孩子学习钢琴遇到的个“坎”/ 056

059

第四章 二级——“走”好

1.《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技术训练重点 / 060

2. 这一学琴阶段遇到的事 / 073

A. 女儿练习《小巴赫》/ 074

B. 踏板的使用 / 077

C. 学琴初期就要养成好的练琴习惯 / 079

D. 每天练习钢琴多长时间好 / 080

E. 做轻松的琴童家长不容易 / 082

F. 给孩子创造当小老师的机会 / 086

G. 学琴初期遇到的第二个“坎”/ 087

089

第五章 三级——“走”快

1.《莱蒙练习曲集》技术训练重点 / 090

2. 这一学琴阶段遇到的事 / 096

A. 女儿学习《小奏鸣曲》/ 096

B. 钢琴训练的“四大件”/ 098

C. 钢琴考级 / 099

D. 女儿次考级 / 100

E. 考级曲目不要练习得时间过长 / 102

F. 三级——值得庆祝的小胜利 / 104

G. 自娱自乐的姐妹俩 / 105

109

作者介绍


李冬冬,1987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留校任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师,,1998年辞职去珠海创办曼陀铃钢琴专修学校,任教学总监,2008年移民澳大利亚继续从事钢琴教学工作。

文摘





序言



谱写和谐乐章:一位母亲的琴行十年耕耘与爱 在城市的喧嚣中,总有一些角落,弥漫着温情与坚持,如同一个隐秘而动人的故事。本书并非关于某一位特定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并非记录一个具体的家庭在音乐学习上的点滴,而是以一位母亲的视角,借由她与女儿在钢琴学习道路上共同走过的十年时光,勾勒出一幅关于亲子教育、艺术启蒙、以及生命成长的多维度画卷。它探讨的,是现代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平衡教育与陪伴,如何在看似枯燥的技艺学习中,找到乐趣与价值,又如何在一次次的挑战与突破中,见证孩子与父母各自的蜕变。 故事的开端,并非源于天才的预言,也非为了追逐功成名就。更像是一个普通家庭,因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朴素向往,以及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一种真诚期许,将钢琴这件乐器带入了生活。母亲,或许是一位曾经对音乐有着朦胧喜爱,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深入的成年人;女儿,或许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却也同样拥有着孩童的天真与散漫的个体。当琴键上的黑白键,第一次在女儿稚嫩的手指下发出声音,那或许稚嫩、或许不成调的声音,却开启了一段漫长而意味深长的旅程。 这十年,是母亲从一个“钢琴小白”到“钢琴妈妈”的蜕变之路。她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那些晦涩难懂的乐理知识、指法技巧,更重要的是,她需要学会如何引导一个孩子,如何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波动,如何在她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在她取得进步时分享喜悦。她或许会翻阅无数的音乐教程,参加各类教学培训,甚至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学的精髓,自己也拾起了久违的琴键。她的学习,与女儿的学习并行,相互映照,相互促进。她从女儿的视角,看到了音乐学习的艰辛,也从女儿的身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 女儿的十年,是她从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亭亭玉立少女的十年。这十年,钢琴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一种塑造品格的途径。她或许会经历初学时的笨拙与不耐烦,会因为手指的不灵活而沮丧,会因为一首曲子反复练习而感到枯燥。她可能会偷偷地逃避练习,可能会在母亲的催促下敷衍了事。然而,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加修饰的反应,构成了孩子成长的生动轨迹。母亲需要做的,是耐心与智慧并存,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引领她穿越这些“学习的迷雾”。 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展现一个“神童”的诞生,而是聚焦于“普通”二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拔苗助长,而是细水长流的润物无声。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她是老师,传授技艺;她是朋友,倾听心声;她是榜样,以身作则;她更是守护者,在她遇到困难时,给予最坚实的后盾。她会发现,音乐的学习,远不止是技巧的掌握,它更关乎专注力的培养,意志力的锻炼,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当女儿能够独立地弹奏出一首自己喜爱的乐曲时,那份成就感,是她最珍贵的收获。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揭示了亲子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钢琴课,成为了连接母女情感的纽带。当她们一同坐在琴凳前,当她们一起探讨乐曲的情感表达,当她们在一次次的合奏中找到默契,她们之间的羁绊,也随着音乐的流动而愈加深厚。母亲从女儿身上,学会了重新审视生活,学会了放下不必要的焦虑,学会了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微小的幸福。而女儿,也在母亲的陪伴与引导下,学会了坚持,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与人合作。 本书的叙述,或许不会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会是充满哲思的思考。它会深入探讨一些教育中的普遍性问题: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处理孩子的“逆反期”?如何平衡孩子的课业与兴趣?如何在分数之外,看到孩子更全面的发展?母亲的反思,会随着女儿的成长而不断深化。她会从最初的“教”,逐渐转向“育”,从关注技艺的传授,转向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她会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完整、有爱的人。 在漫长的十年里,或许也伴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辛酸与不易。母亲的付出,并非总是得到即时的回报。她可能会经历女儿的抵触,可能会面对外界的质疑,可能会在疲惫与压力中挣扎。但是,当她看到女儿的每一次进步,当她感受到女儿眼神中流露出的对音乐的热爱,当她目睹女儿因为音乐而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所有的付出,都化为最甘甜的回报。 本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钢琴学习史,更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陪伴、关于爱的宏大叙事。它以钢琴为载体,以十年为跨度,将亲子教育的智慧、艺术启蒙的力量、以及生命本身的成长轨迹,巧妙地融为一体。它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教育的本质,在于用心。在于用爱去浇灌,用陪伴去温暖,用智慧去引导。而每一次在琴键上留下的指纹,都将谱写出属于这个家庭,独一无二的和谐乐章。 这本书,或许能给正在经历孩子成长阵痛期的父母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慰藉。它并非提供某种“秘籍”或“捷径”,而是以一种真诚、温暖、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教育过程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珍贵瞬间,以及那些看似平凡的坚持中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它让我们相信,教育,是一场爱的远征,而陪伴,是这场远征中最美丽的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但绝不刻板。它不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编年史,按照女儿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划分章节,读者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教育策略是如何随着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而调整的。比如,在孩子刚接触键盘的启蒙阶段,作者侧重于培养兴趣和手感;到了青春期,重点则转向了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思和曲目选择。这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很多一成不变的育儿指南无法比拟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挫折教育”的处理方式。她没有回避失败,而是将每一次的失误都视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并且很巧妙地将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温度”。它不仅仅是关于钢琴的,更是关于爱、成长和时间的故事。作者对女儿的爱,是那种深沉而有分寸的爱,她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紧紧抓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看着正在旁边玩耍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它提醒了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热爱生活的个体,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铺设好这条道路上的基础设施,比如音乐、比如坚持、比如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教育学术语,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分享,所以读起来特别舒服,让人感觉仿佛是在和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良师益友进行深夜长谈。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力量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令人佩服,行文流畅,笔触细腻入微,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不是偷偷观察了我家里的日常。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些孩子在练习中遇到的“小怪兽”——跑调、节奏不稳、注意力涣散——每一样都精准地戳中了作为家长的痛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抱怨或焦虑上,而是积极地去寻找解决之道,并且把这个过程写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她描述钢琴学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儿性格成长的部分。从最初的抗拒到后来的自信,这中间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这让我意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它塑造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我感觉自己看完这本书,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育儿技巧,更是对“陪伴”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对很多“成功家长”的书籍都有点免疫了,总觉得它们过于理想化,不接地气。但这一本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坦诚地展示了“钢琴妈妈”光环背后的疲惫与自我怀疑。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她会讲述自己因为工作压力,对女儿态度不佳的愧疚时刻,也会分享自己在面对女儿突然的“叛逆期”时,感到手足无措的瞬间。这种坦诚,反而让我对她更产生了信赖感。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做家长的共同困境:我们总想掌控一切,却又不得不接受孩子的成长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和不可预测性。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教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相处,如何在坚持目标的同时,保留足够的灵活性和爱。读完后,我感觉心中的那份焦虑减轻了不少,多了一份平和与从容。

评分

天呐,最近翻了好多育儿类的书,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真情实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琴房里,和女儿一起经历那些甜蜜和挣扎的瞬间。那种为人父母,想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却又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在摸索中找到平衡的这种心路历程,实在是太真实了。特别是关于如何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那一段,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担心我家那个小家伙对枯燥的练习会失去耐心,这本书里提供的那些“游戏化”教学法,让我找到了新的方向。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艺术本身的热爱,而不是仅仅追求技巧的精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会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反思自己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它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分享着她的“独家秘籍”,让你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