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9787300169729

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97873001697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默斯,朱建平 著
图书标签:
  • 意识
  • 心灵哲学
  • 认知科学
  • 神经科学
  • 心理学
  • 基础理论
  • 当代哲学
  • 学术著作
  • 身心问题
  • 意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9729
商品编码:295955277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作者 查默斯,朱建平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169729 出版日期 2013-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699Kg

   内容简介
意识是什么?大脑物理过程如何能够产生自我意识的心智,产生爱与恨的深刻情感,产生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渴望?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是科学家和哲学家激烈争论的焦点。查默斯在论证科学的还原理论不能解释意识的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研究的二元论观点。按照这种观点,意识必须被理解为不可还原的实体(类似于事件、空间和质量这样的物理性质),这种实体在一个基本的层面上存在。《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还详细阐述了任何附载信息的系统都是有意识的观点。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行文严谨,立意深远。作者通过遍历当代意识科学的各个分支,从而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遥远而深邃的心灵哲学之旅。而遍布全书的新颖的思想实验极大增强了查默斯思想的说服力。

   作者简介
大卫·J·查默斯(DavidJohnChalmers),原籍澳大利亚,现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教授,意识研究中心主任,纽约大学客座教授,当代知名的心灵哲学家。主要论著有:《有意识的心灵》(1996)、《面对意识问题》(1995)、《延展心灵》(合著,1998)、《意识和它在自然中的位置》(2002)、《意识的特征》(2010)等。作者提出的二维语义学理论在分析哲学领域也有重要影响。

   目录

引论
严肃地对待意识
部分基础
章心灵的两个概念
1.什么是意识?
2.心灵的现象和心理概念
3.精神术语的两面性
4.两个心身问题
5.两个意识概念
第二章附随性和解释
1.附随性
2.还原解释
3.逻辑附随性和还原解释
4.概念真理和必然真理
5.大多数事物是逻辑附随于物理的

第二部分意识的不可还原性
第三章意识能被还原解释吗?
1.意识是逻辑附随于物理的吗?
2.还原解释的失效
3.认知模型
4.神经生理学的解释
5.诉诸新物理学
6.进化的解释
7.还原的解释走向何方?
有意识的心灵目录第四章自然主义二元论
1.反对唯物主义的论证
2.来自后验必然性的反对
3.对二元论的其他论证
4.这是副现象论吗?
5.问题的逻辑地理
6.对自然主义二元论的反思
第五章现象判断的悖论
1.意识和认识
2.现象判断的悖论
3.关于解释现象判断
4.反对解释的不相关性
5.来自自我知识的论证
6.来自记忆的论证
7.来自指称的论证
8.现象信念的内容

第三部分趋向一种意识的理论
第六章意识和认知之间的一致性
1.趋向一种非还原性的理论
2.一致性原理
3.更多的觉知概念
4.一致性原理的解释作用
5.作为心理物理学定律的一致性
第七章缺席感受性、淡出感受性、舞动感受性
1.组织不变原理
2.缺席感受性
3.淡出感受性
4.逆反感受性
5.舞动感受性
6.非还原的功能主义
第八章意识和信息:一些推测
1.趋向一种基本的理论
2.信息的方面
3.一些支持的论证
4.经验是普遍存在的吗?
5.信息形而上学
6.开放式问题

第四部分应用
第九章强人工智能
1.机器意识
2.关于实施一种计算
3.为强人工智能辩护
4.中文屋和其他的反对
5.外部的反对
6.结论
第十章量子力学的解释
1.两种神秘性
2.量子力学的框架
3.解释量子力学
4.艾弗雷特解释
5.对艾弗雷特解释的异议
6.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意识的边界:一场跨学科的认知探索》 引言 在人类漫长的求知旅程中,意识始终是最深邃、最迷人的谜团之一。它既是我们感知世界、体验情感、进行思考的根源,又是科学与哲学领域久久无法触及的终极边界。从古代哲人对“我思故我在”的沉思,到现代神经科学对脑电波与思维活动的精密测绘,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意识本质的追问。然而,尽管科技日益昌明,我们对意识的理解仍显捉襟见肘。意识究竟是何物?它仅仅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抑或是一种更深层、更普遍的实在?它是如何从物质基础中涌现出来的?是否存在一种普遍适用于所有生命形式,乃至非生命系统的意识理论? 《意识的边界:一场跨学科的认知探索》并非试图提供一个终极答案,而是引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与启迪的探索之旅。本书汇集了来自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量子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刻洞见,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意识理解框架。我们并非要重述已有的理论,而是致力于开辟新的思考路径,激发读者对这一古老议题产生全新的认识。 第一部分:重塑意识的哲学基石 在深入探讨意识的科学奥秘之前,理解其哲学根源至关重要。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审视历史上关于意识的关键哲学思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哲学假设。 从二元论的困境到一元论的曙光: 我们将回顾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如何将意识置于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尴尬境地,以及后来的物理主义、唯心主义等一元论如何试图化解这一矛盾。然而,许多现有的一元论模型在解释意识的主观体验(qualia)方面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例如,为什么某些物理过程会产生“红”的感觉,而另一些则不会?本书将提出一种“信息整合”的哲学视角,认为意识并非仅仅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而是信息在其内部以特定方式被整合、处理和体验的必然结果。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一种动态的、层级的、嵌入式的过程,其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意识的丰富程度。 “第一人称视角”的奥秘: 意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于其内省性和主观性。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感知世界的方式独一无二。如何从客观的第三人称科学观察转向理解这种不可替代的主观体验,一直是意识研究的“难题”。本书将探讨“现象学”在理解主观体验中的价值,并尝试将现象学的方法论与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相结合。我们认为,意识的涌现不仅仅是神经元的放电,更是信息在特定结构中的“自我指涉”和“内在建模”过程。这种内在模型使得主体能够区分“我”与“非我”,从而形成自我的感知。 自由意志与因果律的辩证: 意识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如果意识仅仅是大脑活动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的选择是否早已被物理定律所决定?本书将审视当下关于自由意志的各种理论,从决定论、非决定论到兼容论,并提出一种新的“涌现式自由”观点。我们认为,在复杂的、动态的大脑系统中,虽然底层物理过程可能是确定性的,但 emergent(涌现)出来的意识层面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选择力”。这种选择力并非违背因果律,而是在现有因果链条中,基于对信息的综合评估和对未来情景的预测,产生最优化的行动路径。意识在这里扮演着“决策优化器”的角色,而非“独立驱动器”。 第二部分:意识的神经科学与计算模型 在哲学框架的基础上,本书将深入探索意识在大脑中的物质基础以及潜在的计算机制。 从神经元到网络:意识的动态涌现: 传统神经科学倾向于将意识归结为特定脑区的活动,例如前额叶皮层或顶叶皮层。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意识并非局限于某个“意识中心”,而是分布式网络中的协同活动。本书将重点关注“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延伸,并提出一种“跨脑区信息协同”(Cross-Cortical Information Synergy, CCIS)模型。我们认为,当来自不同脑区的海量信息能够以高度同步、动态的模式进行整合与传递时,意识的涌现便成为可能。这种协同活动的强度、广度和复杂性,直接决定了意识的清晰度和丰富度。我们将利用最新的脑成像技术(如fMRI, EEG, MEG)和计算建模来解释这种协同过程。 信息论与意识的量化: 如果意识与信息处理密切相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量化意识?本书将借鉴“信息整合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的启发,但同时指出其局限性。我们将探索一种新的“涌现信息量”(Emergent Information Capacity, EIC)概念,它不仅仅关注信息的可区分性,更侧重于信息在系统内部的“不可约约化”程度。换句话说,一个系统所拥有的意识程度,取决于其能够以多少“不可约约化”的信息形式来表征自身和外部世界。EIC的计算将涉及信息流、反馈回路和模式识别等多个维度。 人工智能中的意识探索: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是否能够拥有意识,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关于“强人工智能”和“意识模拟”的尝试。我们认为,简单的基于规则或深度学习的AI系统,即使能够模拟出复杂的行为,也未必具备真正的意识。意识的涌现可能需要系统具备更深层的“自我认知”、“内在目的性”以及对“因果关系”的深刻理解。本书将探讨构建能够进行“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AI模型,以及如何通过引入“不确定性”、“情景关联”和“情感模拟”来更接近意识的本质。 第三部分:意识的普遍性与未来展望 意识的研究不应局限于人类大脑,而应放眼宇宙,思考其在更广泛尺度上的可能性。 意识的生命起源与演化: 意识是否仅存在于高度发达的生物体中?本书将探讨意识的“生命起源”问题,从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到复杂的神经系统,意识的“萌芽”可能以何种形式存在。我们将考察动物行为学中的证据,例如昆虫的导航能力、鸟类的学习能力,以及它们是否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基本意识”。我们提出,意识的演化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简单的“感觉-反应”模式,逐步发展出更复杂的“信息整合”和“决策制定”能力。 量子物理与意识的潜在联系: 量子物理学中存在许多反直觉的现象,例如叠加态、纠缠态等,这些现象在微观层面揭示了现实的非经典本质。一些理论试图将意识与量子效应联系起来,认为意识的某些特性可能与量子纠缠或观察者效应有关。本书将审慎地探讨这些“量子意识”理论,分析其科学依据和潜在的解释力,并指出目前研究的挑战。我们并不妄下定论,而是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审视不同学科的碰撞可能带来的新启发。 意识的未来:创造与控制的边界: 随着我们对意识理解的深入,未来人类在意识的创造、增强和控制方面可能取得突破。本书将展望意识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意识的“解码”与“编码”,意识的“增强”与“修复”,以及“通用意识模型”的构建。我们将讨论这些潜在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与社会影响,并强调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必须保持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尊重。 结论 《意识的边界:一场跨学科的认知探索》是一次宏大而精细的求知冒险。它不是一部提供现成答案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本激发思考、引导探索的启蒙读物。我们相信,通过跨越学科的藩篱,整合不同领域的智慧,我们能够逐步拨开意识的迷雾,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这本书邀请您加入这场对意识边界的探索,共同翻开认知科学的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当代世界学术名著)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直指了人类最深刻、也最令人着迷的问题之一:意识。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意识”这个概念?它仅仅是大脑神经元的复杂活动,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超越物质的本质?“基础理论研究”的定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将会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源,构建一套严谨且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意识的视角,或许能够解释那些我一直无法用现有知识完全理解的体验,比如直觉、创造力,甚至是主观的感受。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扎实的论据,带领我进行一场严谨的智力探险,去揭开意识的面纱。作为“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它所承载的意义不言而喻,我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当前学术界在意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思考,并从中获得启发,去更深入地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出来,就有一种庄重而引人入胜的感觉。《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入的、探索性的旅程,尤其是在“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的光环加持下,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思考意识的本质,它究竟是什么?是某种物理过程的涌现,还是超越物质的存在?这本书的题目似乎承诺要为这些古老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建立在坚实理论基础上的研究。我期望它能带领我穿越复杂的哲学和科学领域,去理解那些让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深层机制。或许,它会挑战我现有的许多认知,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关于自我和感知的事物。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希望我的脑海里能浮现出清晰的逻辑链条,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构建理论时所付出的严谨和深刻。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引发我自身的思考,让我对“有意识”这个概念产生全新的体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或哲学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一次关于我们与宇宙连接方式的深刻追问。它的篇幅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定位,让我预感这将是一次既需要耐心又充满回报的阅读体验,我准备好迎接这场智识上的冒险了。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那简洁而又极具吸引力的书名所吸引的。 《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好像在打开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我一直觉得,意识是我们身上最神秘、最难以捉摸的部分。我们每天都在体验着意识,但要真正解释它,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本书,我猜测,就是试图在这片模糊的区域里,用理论的光芒来照亮前进的方向。我特别在意“基础理论研究”这个标签,这意味着它不会流于表面,而是会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尝试构建一个更系统、更普适的框架。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即使是面对复杂的概念,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其逻辑的严谨性和推理的深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理解意识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我自己的内在体验,以及我身边其他人的行为和感受。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激起我更广泛的联想,比如意识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意识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意义等等。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视角来看待“心智”这个概念,不再将其仅仅视为大脑的产物,而是去探寻其更深层次的奥秘,甚至是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某种启示。

评分

当我看到《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的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关于意识的哲学和科学难题。它就像一个灯塔,指引着我前往探究人类最核心的谜团——“我”是如何存在的?“我”是如何感知世界的?“我”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基础理论研究”这几个字,尤其让我感到振奋,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深入到意识现象的根本,尝试建立一套能够解释普遍性的理论框架。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真正理解了意识,那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甚至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带来多大的变革。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去审视那些我们通常视为理所当然的内在体验。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清晰、有力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阐述他的理论,即使是面对复杂艰深的学术议题,也能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拥有更强大的分析工具,去解读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意识机制,去更好地理解自我,以及去思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未来。

评分

拿到《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当代世界学术名著)这本书,我首先联想到的便是它所能带来的深度和广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的邀请,它承诺的“基础理论研究”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意识现象的零散观察,而是一种试图构建系统性解释的尝试。我一直对意识的本质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如何从物理的、可观测的大脑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是否存在某种非物质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本书是否会为我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挑战我固有的认知模式?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严谨的逻辑和可靠的证据,一步步地构建起他的理论体系,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他的思路。同时,“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的称号,也让我对它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它应该是一部能够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并可能对未来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对“意识”这个词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日常的感受层面,而是能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理解它在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交织的复杂性。我希望它能带我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跋涉,在理论的丛林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