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心理综合咨询实务(第3版)(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 | 作者 | (英)惠特莫尔,姜飞月 |
| 定价 | 1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166650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心理综合咨询实务(第3版)》是一本介绍心理综合咨询理论与实践的入门书籍,它将引导心理咨询师将心理综合咨询理论运用到咨询实践过程 中去。作者黛安娜·惠特莫尔读者经历了咨询的不同阶段,生动地描述了不同阶段所运用的方法及患者与咨询师之间关系的本质。另外,《心理综 合咨询实务(第3版)》还介绍了咨询实践中极有深度的案例,使自身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1 心理综合咨询的方法 心理综合咨询的目标 心理综合咨询的水平 心理综合咨询的超个人层面 2 心理综合咨询师 心理综合咨询的背景 咨询师 心理综合咨询师的态度和功能 咨询师的治疗风格 3 心理综合咨询的基本技术 体验式治疗工作 协调认知与意志 宣泄 技术 4 诊断与评估 初次会谈 建立工作假设 总结 5 咨询的初始阶段 部分 部分之后 长期的生活模式 从属人格的冲突和有限的认同 自我认同和精神自由 6 咨询的中期阶段 自我认同;“我” 蜜月期的结束 总结 7 超个人层面的咨询 超个人心理学 自我和超意识 超个人在咨询中的价值 超个人背景 超个人咨询中所使用的技术 精神智能:范式转换 痛苦和危机的创造性应用 进步与退步的痛苦和危机 当今世界形势 渴望和阻抗:升华的压抑 结论 8 咨询的后阶段 未完成的事件 患者未来的生活方向 咨询过程的终评估 与咨询师的分离 结论 9 南希:个案 初次会谈 南希的背景信息 咨询的初始阶段 咨询的中期阶段 咨询的后阶段 参考文献 附录1S 基本自我认同I 基本自我认同Ⅱ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黛安娜·惠特莫尔编著的《心理综合咨询实务(第3版)》主要是介绍沟通精神分析的具体实践技巧。精神分析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本书详尽介绍了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使用的这种技术,内容涵盖了与心理治疗相关的情感、行为和身体体验等方面的理论。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叫做《认知行为疗法:核心与应用》的书,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认识和理解CBT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我之前接触的一些零散资料里,CBT似乎只是一种简单的“改写负面想法”的技术,但这本书完全打开了我对它的新视野。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CBT的理论基础,包括其核心的认知模型,即我们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的。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CBT技术,比如思维记录、行为激活、暴露疗法等,并且每一个技术的介绍都配有非常详细的操作步骤和示范对话,让我感觉像是跟着资深治疗师一起上课一样。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和技术,它还花了不少篇幅探讨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来定制CBT的干预方案。这让我意识到,CBT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具体的CBT技术,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了CBT背后的哲学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赋能来访者自我成长的方式,让我对如何运用CBT来帮助他人有了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
评分最近我开始深入研究心理咨询这门学问,也接触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心理治疗伦理指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规则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循循善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在助人过程中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它详细地阐述了保密原则、知情同意、避免双重关系、能力限制以及专业界限等核心伦理议题,并结合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是如何被应用和挑战的。书中对于如何处理那些模糊地带,例如当咨询关系可能触碰到个人情感界限时,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指导,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我们规避潜在的风险,建立起更加稳固和专业的咨询关系。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文化敏感性和多元视角在伦理决策中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每个来访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僵化的标准去套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咨询师这个职业的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应该如何做出合乎伦理且有利于来访者的决定。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助人艺术,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一颗时刻保持觉察和敬畏的心。
评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它给我带来的感受,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接触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其他流派后,我常常会觉得有些地方不够“人性化”,或者说过于侧重疾病和症状。而这本书,则完全不一样。它从一个非常温和、包容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的本质和潜能。书中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人格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自我实现”的意义,以及每个人内在都拥有不断成长的力量。它强调了“此刻当下”的重要性,以及个体经验的独特性,这让我反思了过去许多用“标准”去衡量他人的想法。书中对于“积极倾听”、“真诚共情”等咨询师必备的品质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认识到,在助人过程中,尊重和理解比任何技巧都更为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现象学视角”的运用,它鼓励我们放下预设的理论框架,真正地去理解来访者眼中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心灵被净化了,对生命本身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真诚连接有了全新的感悟,也更加坚定了要以更开放、更尊重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个体。
评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这本书,让我对团体咨询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深深折服于其独特的魅力。在此之前,我可能觉得团体咨询只是一个多人对话的平台,效率和深度可能不如个体咨询。但这本书,完全推翻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系统地阐述了团体咨询的理论基础,包括团体动力学、团体形成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中咨询师的角色和任务。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建立团体契约、如何引导团体互动、如何处理团体中的冲突以及如何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支持和成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群体智慧”的强调,它让我意识到,在团体中,每个成员都能从他人的经验和反馈中获得启发,这种多维度的支持和互动,是单一咨询难以比拟的。书中也探讨了如何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团体,例如支持性团体、治疗性团体、以及一些特定主题的团体,并且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术和策略。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在团体中扮演好咨询师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领略到了团体咨询能够带来的巨大能量——它能够打破个体的孤立感,促进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在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中,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集体疗愈的力量。
评分最近读的《家庭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实践》给我带来的震撼,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我之前对家庭治疗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家庭成员之间存在问题”的表层认知。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家庭关系的看法。它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将家庭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沟通方式以及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结构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书中对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米纽欣的结构家庭治疗等经典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理解了代际传承、三角关系、边界清晰度等关键概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介绍了理论,还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家庭案例的剖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看似是“个体问题”的症状,很可能只是整个家庭系统失衡的一个表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如果忽视了来访者的家庭背景和家庭动力,很多时候只是治标不治本。它教会我如何去“看”一个家庭,如何去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家庭系统,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