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生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
定价:38.00元
作者:(美)詹姆斯·法隆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8025695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曼陀罗的秘密:都市身心灵疗愈之旅》更加精彩,点击前往
内容提要
《天生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是全球播放量破100,000,000次超人气美剧《犯罪心理》主演詹姆斯·法隆博士原型传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作者高铭真挚推荐! Nature、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果壳网、土豆网、搜狐、新浪疯传。天才科学家詹姆斯·法隆骨子里流有犯基因,却成为成功科学家!每个人的内心都匍匐着一头黑暗巨兽,伺机将你拖入无尽的深渊,唯有爱与陪伴能带给你寻找光明的力量。
《天生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作者詹姆斯·法隆博士用35年研究发现心理者有着异于常人的大脑结构。2005年一次研究中,他竟然发现自己的脑部结构跟心理者的一模一样。詹姆斯曾坚信自己已经找到了破解心理的钥匙,但这难道要证明自己也是一个狂吗?母亲得知后,塞给他一本书。书开头就讲述了詹姆斯父系血统康奈尔家族的首桩弑母案,随后几百年里,其父系陆续曝出过杀妻弑母等数个杀亲案件。2011年后,另两支父系血脉,一支被曝出全是犯,一支全是抛弃妻子的流氓恶棍。2008年,詹姆斯受邀参加TED,鼓起勇气自白了自己的狗血家族史,引发百万点击量。作者用近乎自黑的方式,揭露自身成长过程,希望大家可以认识到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因为没有谁可以有理由放弃自己的人生。
目录
01.一张脑部扫描图引起的混乱
一个心理可以伪装出很关心他人或是充满悔意的样子,但他的大脑却会说实话。这就是我在2005年那个10月一直在做的事,直到我发现了自己怪异的脑部扫描图,暗示我的大脑在负责同理心和道德观的部分活动减弱。
02.成长之路:那些不起眼的“罪恶”
我的无端恐惧症大都是在二十几岁和刚过三十岁的那几年发作的,直到我学会了当预感到恐惧症要发作时,如何对它加以控制之后,它才离我而去。但在头五百次恐惧症发作时,我都坚信自己在一两分钟内就要死了。
03.我是谁:科学家VS心理
我先是大吃一惊:“这是在开玩笑!”接着又笑了。我心想:“这真是个笑话。”如果你多年来一直受邀研究凶手的大脑,还从中总结出一套犯大脑的通用模式,后竟然发现自己也拥有这样的大脑,那可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04.充满血腥的家族史
康奈尔家族这种自相残杀的癖好,还真是一种别致的公德心。后,事情出现了让人愉快的结果,也像是历史的必然,这条凶手链在十九世纪末终于趋于平淡、消声匿迹,使我和我的父亲得以远离了这条家族血脉。
05.大脑的现实成功之谜
我有心理者的大脑。我背着这么个家族故事,还可能遗传了心理的基因。然而我同那些我一直以来所研究的连环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这其中另有奥妙,而这也是激励科学家们追求真相的契机所在。
06.从TED到《犯罪心理》
八月下旬的几天里,我收到了两封邮件,接了两通电话。电话和邮件来自于《华尔街日报》科技通讯社的社长高塔姆.奈克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犯罪系列片《犯罪心理》的执行制作人兼作者西蒙.米伦。他们都想要知道TED视频里故事的后续……
07.爱情、友情和那些不堪回首的韵事
立刻要求回报不是一种操纵。小伙子们会对姑娘们大献殷情,然后立刻要求与她们上床。操纵者从不使用这种蹩脚的手段。他们会像个混蛋一样用优雅的方式完成一切。
08.其实我还有躁郁症
我的轻度狂躁发作的状况是这样,我会躺在家中的浴缸里喝到深夜,接着在我那些个志趣相投的好兄弟里找到一人,一起开车去拉斯维加斯,在那里花上整个周末喝酒,好像再也没有明天需要担忧一样。
09.你能改变一个心理吗?
2011年,当我的“情况”通过电视和广播媒体向大众公开之后,大部分人对待我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大多数人,包括黛安和我另一些家人以及朋友只是这样对我说:“听到你有一些社会性病态人格,我一点也不意外,一点点也不。”
10.论心理存在的必要性
人格者不会体验到普通人所具有的感情,所以他们不会像普通人那样露出马脚。他们的冷认知能力要比热认知,即情绪认知能力来的超凡得多。真正的(或者说成功的)心理者可以凭空编织起一个不可思议的谎言,却不流露出一丁点儿的愧疚和懊悔。
作者介绍
詹姆斯·法隆: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获奖神经科学家,教授精神病学和人类行为学已经35年。他所研究的课题非常广泛,包括:成人干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回路、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解剖、基底神经节、多巴胺、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症和老年症、人类大脑成像等。
他的神经复原公司获得了年度生物新技术的评选,推动了干细胞研究的重大突破。《纽约时报》说他对产后新神经元发育的探索是十年来大脑研究重要、惊人的成就。他经常为各类媒体提供犯罪和恐怖心理的专业分析,在犯罪心理电台上露面,在BBC“Are You Good or Evil”节目中占据了突出的位置。
在《犯罪心理》系列剧中那个携带心理基因的心理学教授是其本色出演。
文摘
序言
这本《天生狂》给我带来的感受,就像是在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里,发现了一扇隐藏的门。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分析人为什么会开心、会难过,或者是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到了犯罪行为的“根源”,不是那种新闻报道里的“抓捕归案”,而是从大脑的构造、化学物质的失衡、甚至是基因的影响来解读。作者的叙述方式,既有心理学家的专业深度,又不失TED演讲者那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他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像是那位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盗窃冲动的女士,或者是那位在情感上极度冲动的年轻人,来讲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冲动控制”的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前额叶皮层比作大脑的“刹车片”,而当这个“刹车片”出现问题时,后果可想而知。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不正常”的行为,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试图去理解其背后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会做出极端行为,并非完全出于“坏”,而是可能受到了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或是某些心理机制的驱使。这种视角,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天生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好奇心,带领我们走进那些常人避之不及的“黑暗角落”——那些与犯罪行为相关的心理机制。我并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但书中那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解释,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乐在其中,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他并没有刻意营造悬念,也不是在贩卖惊悚,而是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视角,去解剖那些导致极端行为的内在因素。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攻击性”的探讨,作者不仅仅归结于简单的“暴躁”,而是深入到大脑中杏仁核的活跃度、睾酮水平的影响,甚至是一些童年时期形成的防御机制。这种从生理到心理,再到行为模式的层层剥茧,让我对“人性本恶”或“人性本善”的简单判断产生了动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行为,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标签化。它让我更加警惕那些未经审视的判断,并促使我去思考,我们所见到的“罪恶”,或许只是更深层心理和生理困境的表象。
评分读《天生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维的“重塑”。我一直以为,所谓的“犯罪”,都是因为一个人“心术不正”,或者受到了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然而,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维度,揭开了这个复杂问题的冰山一角。作者以他深厚的心理学功底,结合TED演讲的独特视角,将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犯罪行为,与大脑的运作方式、甚至是一些生物化学的失衡联系起来。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犯罪就是XXX”的简单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挑选的案例,引导读者去探索“为什么”。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欺骗”的章节,作者不仅仅分析了欺骗的心理动机,还深入到了大脑如何处理虚假信息,以及某些人格特质如何更容易导致欺骗行为。这种从微观的神经层面到宏观的行为模式的跨越,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避免犯罪的书,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犯罪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深刻理解“人性有多复杂,大脑有多神奇”的书。它让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正常”和“不正常”的定义,也许太过狭隘,而那些“异常”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
评分这本书《天生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种“抽丝剥茧”般的探索乐趣,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性复杂性的一次深度刷新。我原本以为,心理学对于犯罪的研究,无非就是分析犯罪者的动机,或者是一些心理变态的类型。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以TED演讲者那种清晰、生动、且引人入胜的风格,将我们带入到大脑的微观世界,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犯罪”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根源。他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神经递质的失衡、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异常,甚至是基因的微妙影响。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阐述了“共情能力”的缺失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作者通过一些实验和案例,清晰地描绘了缺乏共情的人,是如何难以理解他人痛苦,从而更容易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那些曾经被视为“冷酷无情”的人,产生了更复杂的理解。这本书不是在为犯罪找借口,而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之所以会做出某些行为,其背后可能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生理和心理驱动。它让我明白,人性的光谱是如此宽广,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光谱的不同位置上。
评分《天生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这本书,我读完之后,脑子里就像被塞满了五彩斑斓的烟花,噼里啪啦地炸开,留下了一片绚烂又深刻的余味。首先,它绝对不是那种讲求逻辑严谨、证据确凿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像侦探小说那样,从头到尾都在设置悬念、追踪凶手。相反,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一次对人类内心最幽深处的好奇浏览。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最晦涩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多巴胺的奖赏机制、前额叶皮层的冲动控制,甚至是关于“自由意志”的哲学争辩,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有些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罪犯的童年经历”的章节,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不幸,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描绘了创伤如何在一个人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神经连接,最终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模式。这种“追根溯源”式的分析,让我对那些曾经被我简单地贴上“坏人”标签的人,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同情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犯罪”行为,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隐藏着更庞大的、关于成长、关于环境、关于心理机制的复杂故事。它不是要为犯罪辩护,而是要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一些微小的因素,走向不同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