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格病态批判
定价:33.00元
作者:何宗思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01
ISBN:9787801467812
字数:370000
页码:4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922kg
编辑推荐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到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种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内容提要
衡量社会变迁,有许多指标。其中重要的指标是人格理想的改变。经济体制改革到位,政治体制改变与时俱进,旧体制下的政治型人格才可能转变成经济型人格,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才可能转化为民本位思想,深入骨髓的臣民意识才可能转化成公民意识。 要想将奴仆意识变成公怀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 千差距、万并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限度。
目录
作者介绍
何宗思先生,1962年生于湖南石门,1984年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执教数学8年;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攻先秦古典哲学,1995年毕业,哲学硕士。现任职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主任编辑。已出版个人专著有《译注·庄子合注》、《旷达经》合著有《清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中国人格病态批判》之前,我对“病态”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非简单地将某些人格特质标签化为“病态”,而是以一种非常细腻、多维度的方式,去探究这些特质形成的复杂原因。书中对一些看似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比如过度竞争、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以及集体无意识的盲从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感到尤其震撼的是,作者能够将抽象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鲜活的现实案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它不仅让我认识到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更引导我去反思自身是否存在类似的倾向。这种启示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不安但又不得不读的书,它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揭开了那些被习惯和沉默所掩盖的中国社会人格特质的另一面。作者的笔触犀利而深刻,他不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反而以一种冷静的、近乎解剖式的态度,将那些可能存在的“病态”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面子文化”的分析,以及它如何演变成一种压抑真实情感、滋生虚伪的社会驱动力。读到这里,我猛然意识到,我们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其实都与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会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但也可能引发深切的自我怀疑和对社会现实的沉重思考。然而,正是这种直面痛点的勇气,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非凡的价值,它迫使我们停下脚步,认真审视那些我们可能一直回避的问题。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有些犹豫,担心它会是一本充满负面情绪、单纯批判的书籍。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超越简单批判的视角,展现了对中国社会深层人格结构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停留于指责,而是试图去理解,去挖掘那些“病态”背后更为复杂的动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内卷化”现象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竞争的加剧,更是个体在特定社会压力下,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无奈选择,这种选择又反过来加剧了整体的“内卷”。这种循环往复的机制,在书中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是要将读者推向绝望,而是希望通过清醒的认知,激发我们寻求改变的动力。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构建更健康的社会环境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中国人格病态批判》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作者以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勾勒出了中国社会某些人格特质的阴影面。我曾经以为,那些让我感到不解或不适的社会现象,只是少数人的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深植于文化和历史之中的现象。书中对“权力关系”如何影响个体人格塑造的阐释,以及它如何导致某些扭曲的行为模式,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开始审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也开始反思那些在不经意间被我们接受并模仿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习以为常的框架,去审视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却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娱乐读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思想礼物。
评分这本书实在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一直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颇感兴趣,但《中国人格病态批判》所揭示的深层问题,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触及了我的认知。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种种“病态”,而是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个体心理的互动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对集体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个体行为模式的阐释所打动。它不像一些泛泛而谈的书籍,只是指出问题,而是试图搭建一个更宏观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病态”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长期的文化传承、社会结构以及教育方式息息相关。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很多社会事件的视角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些曾经让我费解的行为,如今似乎有了一些可以追溯的逻辑。这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促使我不断反思,也让我对自我和周遭有了更深的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