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设计心理学(任立生)(二版)
定价:33.00元
作者:任立生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1220674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设计心理学》(第二版)是在2005年8月版的基础上,经过教学实践的应用与验证而修订的。
  为了使教学更加顺畅,更加符合学习的心理进程,第二版教材将原来的两部分内容调整为三部分。部分(第1~4章)为心理学概述,系统介绍了人的感觉、知觉、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的心理过程;注意品质、意志行为、情感反映等心理状态;动机、需要、兴趣、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第二部分(第5~7章)是以设计心理为主要内容,在探索设计心理的认识过程、实施过程与更新过程中,介绍了设计心理活动的特征与规律。第三部分(第8~14章)介绍了设计中的创造与审美、艺术与文化、消费与营销及心理学实验等相关学科的联系与融合,设计心理活动的全面发展与日臻完美,力求创造一门指导设计实践的心理学的分支科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相关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材,或心理学专业的分支教材,也可作为指导设计与开发及鉴赏设计成果的心理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设计心理学概述
 1.1设计
 1.2心理学
 1.3设计心理学
第2章 认知的心理过程
 2.1感觉
 2.2视觉
 2.3人的视觉感受
 2.4听觉
 2.5其他感觉
 2.6知觉
 2.7人对产品的知觉
 2.8观察
 2.9记忆
 2.10思维
 2.11想象
第3章 人的心理状态
 3.1意识
 3.2注意
 3.3意志行为
 3.4情感过程
第4章 人的个性心理
 4.1需要
 4.2动机
 4.3兴趣
 4.4气质
 4.5性格
第5章 设计心理的认识过程
 5.1设计的感觉与知觉
 5.2设计的观察与记忆
 5.3设计的思维与想象
 5.4设计的表象与意象
第6章 设计心理的付诸过程
 6.1设计的论证阶段
 6.2设计的表达方式
 6.3设计的修正与总结
 6.4设计的文献与资料
第7章 设计心理的更新过程
 7.1亲情与关爱的设计观念
 7.2生命与运动的设计观念
 7.3高贵与典雅的设计观念
第8章 设计的创造心理
 8.1创造概述
 8.2创造因素
 8.3创造的智力因素
 8.4创造的非智力因素
 8.5能力简述
 8.6创造能力
 8.7怎样提高设计的创造能力
第9章 设计的审美心理
 9.1美
 9.2设计审美
 9.3设计审美心理过程
 9.4设计的审美范畴
第10章 设计的艺术意蕴
 10.1艺术简介
 10.2产品设计的艺术意境
 10.3设计的艺术修养
第11章 设计的文化旨归
 11.1文化简介
 11.2设计的文化底蕴
 11.3设计的文化氛围
 11.4产品的文化价值
 11.5社会文化心理的构建
 11.6设计的文化素质培养
 11.7物质与精神的功利两重性
第12章 面向消费的设计思考
 12.1消费心理概述
 12.2人的生活消费心理
 12.3面向毕生消费心理的设计思考
第13章 面向营销的设计思考
 13.1营销的商业气息与购买欲望
 13.2设计的宣传方式
 13.3产品展示
 13.4产品售后的情感投入
第14章 设计心理学实验
 14.1心理实验概述
 14.2设计心理学实验范式
 14.3设计心理学实验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设计心理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并非设计专业出身,但书中对于人类行为模式、认知习惯的深刻剖析,以及如何将这些心理学原理巧妙地运用到产品和界面设计中的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比如 IKEA 家具的组装说明、收音机的按钮设计,来阐释抽象的设计原则,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的“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教会我如何通过设计物体的外观来暗示其功能,从而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操作难度。我开始留意身边越来越多的物品,发现原来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设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考量。比如,为什么很多电器的开关是凹进去的?为什么很多APP的图标设计得如此直观?这些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更能体会到设计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以及它对我们行为和感受的巨大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人的书,一本关于如何让世界变得更易用、更人性化的书。
评分我之前对“用户体验”这个词总有些模糊的概念,觉得它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很难量化和把握。但自从读了这本《设计心理学》,我才真正领悟到用户体验背后隐藏着的严谨的科学依据。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认知偏差,如“可用性启发式评估”、“成本-收益分析”等等,以及这些偏差如何影响用户的决策和行为。作者强调,优秀的设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基于对用户心理的深刻洞察和科学的测试与迭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章节,它让我理解到用户在与产品交互时,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该产品如何工作的预设模型,而设计的目标就是让产品的实际运作方式与用户的心智模型相契合,或者引导用户建立起正确的心智模型。这一点对于开发复杂软件或者需要用户深度参与的产品来说,简直是至关重要。通过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我看到了许多曾经困扰我的产品设计难题是如何被巧妙解决的,也让我对未来如何去改进现有产品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揭示了通往优秀设计之路的秘密。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着实不薄,但每一页都充满了干货,让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又上了一个台阶。作者在书中对“反馈”(feedback)的讲解可谓是入木三分。他强调,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能够及时、清晰地向用户反馈其操作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让用户明确知晓。比如,当你点击一个按钮,它应该有视觉上的变化,告诉你已经被点击了。或者,当你输入错误信息时,系统应该给出明确的提示。这种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够极大地减少用户的焦虑感和不确定性,提升用户满意度。书中还提到了“可见性”(visibility)的重要性,即一个产品的状态和可用的操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用户不需要费力去猜测。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分析,那些让我感到顺畅和愉悦的产品,往往都做到了这一点。反之,那些让我感到困惑和沮丧的产品,则往往在反馈和可见性上存在明显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创造,更是关于沟通,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一种无声的对话。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轻松的趣味性。作者并没有堆砌枯燥的术语,而是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来阐述复杂的理论。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约束”(constraints)的讨论,它让我明白,设计中的限制并非一定是坏事,反而可以通过巧妙的约束来引导用户朝着正确的方向行动,避免错误发生。书中举例了电话拨号盘的设计,每个数字的位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即便是盲操作,用户也很难按错。这种“被引导”的感觉,正是优秀设计想要达到的效果。我读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但很少有哪本能像这本书一样,将心理学原理与实际应用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是以一种如此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日常接触到的各种设计,无论是交通标识、家用电器,还是网站界面,都能从中发现作者所讲的原理。这不仅仅是关于“美学”的设计,更是关于“功能”和“易用性”的设计,而且这些背后都深深地烙印着心理学的痕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设计”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将其与艺术、创意联系起来,但现在我明白,设计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在于如何让人类更好地与工具、与环境互动。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用大量心理学理论来支撑这一理念。比如,书中关于“记忆”的章节,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设计更容易被记住,而有些则容易被遗忘,这对于需要用户记忆操作流程的产品来说,尤为关键。我也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某个产品“不好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智商不够,而是因为设计本身存在问题,没有考虑到用户的认知限制和习惯。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理解用户、优化设计的大门。它让我认识到,好的设计能够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体验变得更顺畅、更愉快,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对人类心理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