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识别心理障碍袁勇贵东南大学出版社9787564157005

自我识别心理障碍袁勇贵东南大学出版社9787564157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勇贵,徐治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心理障碍
  • 精神疾病
  • 临床心理学
  • 袁勇贵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9787564157005
  • 医学心理学
  • 诊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57005
商品编码:29688083381
页数:193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自我识别心理障碍
丛书名:  
作者/主编: 袁勇贵,徐治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4157005 
出版年份: 2015年5月    
 
版次:  第 1版
总页数:  193
开本:  16
图书定价:  29.8
实际重量:  0.34k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袁勇贵,1972年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2013年在美国氟罗里达大学精神医学系访学1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南京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0814、81071101和81371488)3项,江苏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命健康科技)专项资金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著作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65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20分。



章抑郁障碍 
第二章广泛性焦虑障碍 
第三章惊恐障碍 
第四章强迫症 
第五章恐惧障碍 
第六章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七章睡眠障碍 
第八章记忆障碍 
第九章进食障碍与肥胖症 
第十章酒依赖 
第十一章疼痛障碍 
第十二章精神分裂症 
第十三章双相障碍 
第十四章儿童青少年相关心理问题 
第十五章老年人相关心理问题 
第十六章女性相关心理问题 
第十七章躯体疾病相关心理问题 
附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



 《自我识别心理障碍》面向普通读者,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和家属,采用问答的形式,针对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精神困惑或问题,给出简洁明了的解答,旨在增强其精神卫生知识,自我识别。



《心理边界的守护者:重塑自我,拥抱健康》 引言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寻找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然而,这种连接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当我们的自我边界模糊不清,当我们的情感需求与行为模式陷入困境,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困扰,阻碍了我们享受真实的生活,体验深层次的幸福。本书《心理边界的守护者:重塑自我,拥抱健康》正是为那些在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以及情感处理上感到迷茫和挣扎的人们而创作的。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诀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之旅,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修复那些阻碍我们健康发展的心理模式,最终实现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和谐的人际互动。 第一部分:内在的疆域——理解自我边界的脆弱与力量 我们的“自我边界”并非一成不变的物理界限,而是指我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需求、感受、价值观以及思想,以及我们如何允许或拒绝他人的影响。当自我边界建立得不够清晰,或者过于僵化,都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困扰。 第一章:模糊的地图——自我边界为何变得模糊? 本章将深入探讨导致自我边界模糊的根源。我们会审视童年经历对自我边界形成的影响,例如,父母的过度保护、忽视,或者严苛的要求,都可能导致孩子难以建立独立的自我认知。我们会分析家庭模式和文化背景在塑造个人边界上的作用,探讨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边界的模糊化是否会受到鼓励。 此外,本章还将剖析现代社会的一些趋势,如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爆炸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它们如何稀释了我们的个人空间,让我们更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从而模糊了我们内在的判断标准。我们会探讨“讨好型人格”和“受害者心态”等常见的心理模式,分析它们是如何将个体置于无边界的状态,让他人轻易侵入其情感领域。通过理解这些根源,读者将能够初步识别自己可能存在的边界问题。 第二章:回响的墙壁——被侵犯的自我边界带来的影响 一旦自我边界被侵犯,我们会感受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章将详细阐述这些影响,并用生动的案例进行说明。 情感上的耗竭与失落: 当我们不懂得拒绝,或者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时,我们常常会感到精疲力竭,就像自己的能量被不断地抽取。我们会对他人产生怨恨,却又难以摆脱,陷入一种被动和无助的境地。 人际关系的失衡: 模糊的自我边界往往导致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我们可能总是付出更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或者被他人利用和操纵。这会让我们对亲密关系产生怀疑和恐惧,难以建立真正健康、相互尊重的连接。 自我价值感的动摇: 当我们允许他人的评价轻易左右自己的情绪和决策时,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变得不稳定。我们会过度依赖外界的认可,一旦得不到,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 身心健康的警报: 长期的情感压抑和精神内耗,最终会以各种形式显现出来,例如焦虑、抑郁、失眠、甚至身体上的不适。本书将强调,关注自我边界,也是关注身心健康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内在的灯塔——识别与接纳真实的自我 重塑自我边界的第一步,是清晰地认识和接纳真实的自己。本章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 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自己真实的感受、需求和欲望,即使它们与他人的期望相悖。这包括练习正念,关注当下,觉察身体的信号,以及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 价值观的锚定: 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稳固自我边界的基础。本章将提供一些方法,帮助读者梳理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什么对自己来说是真正重要的,从而在面对外界干扰时,能有一个坚定的判断依据。 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接纳并非完美,而是看到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本章将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看待自己,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 第二部分:连接的艺术——在互动中守护与成长 自我边界的建立并非是为了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为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能够保持健康的距离,既不疏远,也不过度纠缠,实现更具质量的连接。 第四章:清晰的对话——学会有效的沟通边界 沟通是人际互动的核心,而有效的沟通边界,是确保沟通健康进行的关键。 “我”信息的表达: 本章将介绍“我”信息(I-message)的沟通技巧,强调如何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对方。例如,与其说“你总是打断我”,不如说“当我说话时被打断,我感到不被尊重,我希望能够完整地表达我的想法”。 说“不”的智慧: “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本章将提供各种策略,帮助读者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会探讨如何拒绝得体、坚定,以及如何应对拒绝后的压力。 倾听的边界: 有效的倾听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在倾听他人时,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被对方的情绪所裹挟,同时又能给予真诚的理解和回应。 第五章:情感的桥梁——在亲密关系中构建健康的连接 亲密关系是自我边界最常受到考验的领域。本章将专注于如何在爱情、友情和亲情中,既保持独立,又享受连接。 需求的平衡: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尊重对方的需求。本章将探讨如何在付出与索取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过度依赖或过度付出。 情感的界限: 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处理来自伴侣、家人或朋友的情感侵扰,例如过度控制、情感勒索或不被尊重的言论。学会设定情感的界限,是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伤害的重要手段。 独立与融合的艺术: 健康的亲密关系并非失去自我,而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共同成长。本章将强调如何在保持个人空间和兴趣的同时,与伴侣建立深厚的连接。 第六章:成长的土壤——处理冲突与边界冲突 冲突在人际关系中是不可避免的,而处理冲突的方式,直接关系到自我边界的稳固。 冲突的根源: 本章将分析导致边界冲突的常见原因,例如期望不符、沟通误解、以及个人需求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我们将学习如何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冲突,而不是回避或对抗。这包括保持冷静,专注于问题本身,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以及在必要时,重新审视和调整边界。 从冲突中学习: 每一次边界冲突,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本章将鼓励读者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边界管理能力。 第三部分:重塑的旅程——从困惑到力量 自我边界的重塑是一个持续的旅程,它需要耐心、勇气和持续的实践。 第七章:内在的修复——疗愈过去,拥抱现在 许多边界问题源于过去的创伤和未愈合的情感。本章将探讨如何疗愈过去,为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奠定基础。 识别和处理童年创伤: 我们将介绍一些温和的方法,帮助读者识别和处理童年时期可能留下的心理创伤,理解这些创伤如何影响了他们当前的边界设置。 放下不健康的依恋: 学习如何放下对他人过度依赖或不健康的依恋模式,培养自我安抚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关怀的力量: 自我关怀是建立健康边界的重要支撑。本章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给予自己应有的关注和爱。 第八章:边界的实践——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实践健康的自我边界。 设定小目标,循序渐进: 边界的重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章将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读者从小的、易于实现的步骤开始,逐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边界。 应对阻力与反复: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阻力,也可能会出现反复。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轻易放弃。 庆祝每一个进步: 每一个小的进步都值得肯定和庆祝。本章将鼓励读者关注自己的成长,肯定自己的努力,从而增强重塑边界的信心。 第九章:持续的守护——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终点。 定期自我评估: 鼓励读者定期回顾和评估自己的边界设置,及时发现和调整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习与成长: 强调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必要性,鼓励读者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工作坊,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建立支持系统: 拥有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网络,能够为我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我们在重塑边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结语 《心理边界的守护者:重塑自我,拥抱健康》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您踏上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重新认识那个真实的自己,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而有意义的连接。通过理解和修复您的心理边界,您将能够更好地守护您的能量、您的情感、您的价值,最终拥抱一个更清晰、更自由、更充满活力的生活。愿这本书能成为您在这条道路上,最忠实的伙伴与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直击了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内在冲突。我们常常被教导要“认识自己”,但“自我识别”的过程远比想象的要复杂。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能够引发自我反思的指南。它是否会探讨,我们是如何在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经历的影响下,逐步构建起对自己的认知框架?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可能导致这个框架出现裂痕,甚至扭曲,从而产生所谓的“心理障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如何识别这些障碍的详细描述,以及它们可能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这对于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寻求帮助至关重要。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与真实的我渐行渐远,或者总是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路径,引领读者走向更健康的自我认同。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非常感兴趣,而“自我识别心理障碍”这个主题,在我看来,触及了个人意识的核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去审视“我是谁”以及“我为何如此”。我常常在思考,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样的机制让我们将某些特质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而又排斥另一些?当这些“自我识别”的过程出现扭曲时,又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视角,解释这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呈现一幅关于“自我识别”的完整图景,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那些可能出现的“障碍”,以及它们对个体情绪、人际关系乃至整体生活满意度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从而更有效地与自己和解,与世界相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让我立刻联想到心理学领域中那些既隐秘又引人入胜的议题。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朴实但信息量十足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封面上“自我识别心理障碍”几个字,像一个神秘的邀请函,将我引入一个可能充满挑战但极其深刻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期待着作者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个人认知深处的微妙运作机制。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自我识别”这个概念,它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当它出现偏差时,会产生哪些“障碍”。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作为一个对人类内心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关于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洞见,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可能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心理困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评分

书名《自我识别心理障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个人化且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认识”和“定义”自己,但这个过程并非总是顺遂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哪些关键时期或哪些经历,更容易导致自我识别出现偏差?例如,早期的依恋关系、家庭教育模式,或者重大的生活变故,又会如何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让我们理解“自我识别”这一心理机制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当它出现“障碍”时,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这本书能否帮助我辨别,自己是否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自我识别误区?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积极的干预和调整的思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拥抱真实的自我,从而建立起更稳定、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评分

这本《自我识别心理障碍》从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深入人心的感觉。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心理学普及读物,而是精准地聚焦在一个核心问题上。我个人非常好奇,在心理学领域,“自我识别”究竟是如何被定义的?它与自我概念、自我认知、自我效能等概念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当这种“识别”出现偏差时,我们通常会面临哪些具体的心理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方法,来帮助自己或他人识别和应对可能存在的“自我识别心理障碍”。例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评估量表,或者一些可以实践的练习,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优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