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自我识别心理障碍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袁勇贵,徐治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4157005 |
| 出版年份: | 2015年5月 |
| 版次: | 第 1版 |
| 总页数: | 193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9.8元 |
| 实际重量: | 0.34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袁勇贵,1972年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2013年在美国氟罗里达大学精神医学系访学1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南京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0814、81071101和81371488)3项,江苏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命健康科技)专项资金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著作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65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20分。
章抑郁障碍
第二章广泛性焦虑障碍
第三章惊恐障碍
第四章强迫症
第五章恐惧障碍
第六章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七章睡眠障碍
第八章记忆障碍
第九章进食障碍与肥胖症
第十章酒依赖
第十一章疼痛障碍
第十二章精神分裂症
第十三章双相障碍
第十四章儿童青少年相关心理问题
第十五章老年人相关心理问题
第十六章女性相关心理问题
第十七章躯体疾病相关心理问题
附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
《自我识别心理障碍》面向普通读者,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和家属,采用问答的形式,针对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精神困惑或问题,给出简洁明了的解答,旨在增强其精神卫生知识,自我识别。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直击了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内在冲突。我们常常被教导要“认识自己”,但“自我识别”的过程远比想象的要复杂。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能够引发自我反思的指南。它是否会探讨,我们是如何在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经历的影响下,逐步构建起对自己的认知框架?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可能导致这个框架出现裂痕,甚至扭曲,从而产生所谓的“心理障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如何识别这些障碍的详细描述,以及它们可能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这对于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寻求帮助至关重要。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与真实的我渐行渐远,或者总是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路径,引领读者走向更健康的自我认同。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非常感兴趣,而“自我识别心理障碍”这个主题,在我看来,触及了个人意识的核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去审视“我是谁”以及“我为何如此”。我常常在思考,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样的机制让我们将某些特质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而又排斥另一些?当这些“自我识别”的过程出现扭曲时,又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视角,解释这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呈现一幅关于“自我识别”的完整图景,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那些可能出现的“障碍”,以及它们对个体情绪、人际关系乃至整体生活满意度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从而更有效地与自己和解,与世界相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让我立刻联想到心理学领域中那些既隐秘又引人入胜的议题。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朴实但信息量十足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封面上“自我识别心理障碍”几个字,像一个神秘的邀请函,将我引入一个可能充满挑战但极其深刻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期待着作者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个人认知深处的微妙运作机制。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自我识别”这个概念,它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当它出现偏差时,会产生哪些“障碍”。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作为一个对人类内心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关于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洞见,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可能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心理困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评分书名《自我识别心理障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个人化且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认识”和“定义”自己,但这个过程并非总是顺遂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哪些关键时期或哪些经历,更容易导致自我识别出现偏差?例如,早期的依恋关系、家庭教育模式,或者重大的生活变故,又会如何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让我们理解“自我识别”这一心理机制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当它出现“障碍”时,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这本书能否帮助我辨别,自己是否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自我识别误区?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积极的干预和调整的思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拥抱真实的自我,从而建立起更稳定、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评分这本《自我识别心理障碍》从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深入人心的感觉。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心理学普及读物,而是精准地聚焦在一个核心问题上。我个人非常好奇,在心理学领域,“自我识别”究竟是如何被定义的?它与自我概念、自我认知、自我效能等概念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当这种“识别”出现偏差时,我们通常会面临哪些具体的心理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方法,来帮助自己或他人识别和应对可能存在的“自我识别心理障碍”。例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评估量表,或者一些可以实践的练习,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优质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