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区心理学研究(第二卷)
定价:58.00元
作者:黄希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7945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集刊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本集刊旨在提供一个专门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让世界各地的学者可以交流和讨论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心得和见解,为持有各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家展示其对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彰显中国社区心理学对国际心理学的贡献。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目录
社区心理学理论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问题【黄希庭】
社区心理服务
城乡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刘舒阳 陈 红 胡媛艳 等】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陈媛婷 吴继霞】
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幸福指数的关系【胡维芳】
社区感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凌 辉 朱阿敏 张建人】
残疾人社会融合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李彦章 周 竹 许丁杰 等】
社区融入心理
农民工社区意识问卷的初步编制【郑剑虹 林荣裕 李玲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权益保障量表的编制【陈盈羽 蔡 恋 胡 欢 等】
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适应问题探讨【成 梅 陈盈羽 蔡 恋 等】
网络社区心理
未成年人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符明秋 熊 琳 校嘉柠 等】
澳门青少年病理络与焦虑、自我效能相关研究【刘勤为 杜红芹 杨 帅 等】
基于网络社区互动的年轻女性身体不满意干预初探【钟蕴瑜 刘 豫 Todd Jackson 等】
大学生网络社区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初步研究【杨晓晓 张进辅】
域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中社区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康 晶 王 伟 查显峰】
《社区心理学研究》稿约
作者介绍
黄希庭,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和西南大学心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顾问。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副理事长兼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科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及教育学组召集人。已出版教材、专著、译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含合作、合译)。四本教材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材一、二等奖,一项教学改革研究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二等奖。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社区图景,以及图景背后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它让我明白,社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的学问,更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互动、成长和适应的学问。作者对于社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不同类型社区的特征、以及社区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社区资源(如公园、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如何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以及社会资本(如信任、互助、社会联系)如何在社区中构建和维系,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关注积极的社区功能,也客观地分析了社区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因素,例如社会冲突、污名化以及弱势群体的困境。这种全面而客观的视角,让我对社区有了更深刻、也更真实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要想真正解决社区中的心理问题,必须从社区的整体环境和结构入手,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体。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引发思考的书,它并没有试图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审视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社区。书中的论述,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从宏观的社区结构、资源分布,到微观的邻里关系、社会支持网络,再到具体的社会问题如心理健康、社会排斥等等,都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时,并没有止步于空泛的学术概念,而是穿插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研究数据,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具象。这些案例,有些就发生在我熟悉的社区,让我读来倍感亲切,也更能体会到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我们的心理健康与我们所处的社区环境息息相关。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提供了认识社区、理解社区的新窗口,让我对“社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社区”这个概念的边界进行了拓展,并且以一种极为人性化的方式去解读。我一直以为社区就是邻居,就是地理上的聚集。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社区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它可以是基于共同兴趣的线上社群,可以是围绕特定社会议题形成的互助组织,也可以是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街区。书中对不同类型社区的心理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比如,一些研究表明,紧密的邻里关系和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心理韧性,而一些缺乏联系和支持的社区则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和心理困扰。作者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例子,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更健康、更具支持性社区的行动指南,让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社区成员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静谧的午后,捧着一杯热茶,在窗边静静地观察着窗外熙攘的街道,而这本书就是那位善于观察的智者,为我解读着这一切背后的心理活动。它让我看到,社区并非只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情感、意义和互动的生命体。作者对社区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尤为触动我。书中探讨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在社区环境中的传播和影响,以及社区可以如何作为一种重要的干预力量,为患者提供支持和康复的平台。同时,书中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比如通过社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提升居民的心理素质,构建更具韧性的社区。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问题分析到解决方案的完整链条,让我对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研究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地改善社区居民的心理福祉,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这扇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沉稳,散发着一种学术的气息,书名“社区心理学研究(第二卷)”更是直接点明了其主题,引人遐想。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非常舒适,翻阅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正在开启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我是一个对社会心理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总觉得个体心理的探讨虽然深刻,却也常常让人感到个体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有些渺小。因此,当看到这本书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它将如何描绘我们所处的社区环境,以及这环境又是如何影响和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发生在我和我周围人群身上的心理现象,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解释,甚至是一些应对之道。我尤其好奇,“第二卷”的标题是否意味着它在前一卷的基础上,将深入到更具体、更细致的社区层面,或是对某些议题进行更深入的拓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探索社区这一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微观社会生态系统,并洞察其中潜藏的心理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