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预见——沉思与冥想的力量
定价:39.80元
作者:(美国)詹姆斯H.奥斯汀,朱迺欣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08410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奥斯汀是的神经科专家,译者朱迺欣也是台湾地区的神经科医师
本书获得过1998年科学和医学网图书奖。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一位神经科医师的个人探索,及其专业研究的故事。全书共分八个部分,总结呈现*的证据,从概念、定义入手,提供几种不同意识状态的特殊实例,接着讨论意识于何处与何时在人类大脑的深处浮现。后介绍的是短暂经验的澄清持续阶段和它对社会的影响。
目录
□中文版序/ 1
□译序/ 3
Part1 开始直指禅
01 禅与脑之间有任何共同基础吗/ 2
02 禅的简史/ 8
03 但是,禅是什么/ 13
04 神秘主义、禅、宗教与神经科学/ 18
05 建立自我/ 23
06 自我的I-Me-Mine / 30
07 禅认为它来自何处?/ 34
Part2 打坐
08 打坐是什么?/ 38
09 打坐期间的生理变化/ 40
10 打坐中的脑波/ 43
11 剥夺感觉运动的影响/ 47
Part3 神经化
12 脑的综观:巨观/ 51
13 脑的综观:微观/ 54
14 脑的综观:协调网络,合成高等功能/ 58
15 朝向反射和激活/ 61
16 网状结构及其他唤醒路径/ 62
17 乙酰胆碱系统/ 66
18 中隔与快乐/ 68
19 扣带回的执着/ 70
20 杏仁核与恐惧/ 72
21 记忆与海马/ 74
22 内脏驱力与下视丘/ 79
23 生命胺:三种系统/ 84
24 GABA与抑制/ 92
25 脑自己的类/ 94
26 味觉的特例/ 98
27 小老鼠的胜利与失败/ 100
28 中央灰质:攻击、防御和丧失痛感/ 102
29 第三条路径:脑的压力反应/ 105
30 大的视觉脑/ 109
31 它在哪里?顶叶路径/ 112
32 它是什么?颞叶路径/ 114
33 我应该怎么处理它?额叶/ 119
34 大系统的涟漪:记忆的储藏与检索/ 124
35 视丘/ 127
36 网状核/ 130
37 视丘枕部/ 134
38 注意的高层机制/ 136
39 觉知、注意、新奇和惊奇的实验关联/ 139
Part4 探索意识状态
40 心识:语言文字的问题/ 146
41 意识觉性的一般形式/ 149
42 意识主题的变化/ 151
43 睡眠的结构/ 158
44 去同步化睡眠/ 161
45 制约:学习和去学习/ 163
46 潮汐节奏与生物时钟/ 166
47 情绪的根源/ 172
48 受苦与解脱受苦/ 175
49 联结两个大脑半球/ 178
Part5 加速
50 打坐的副作用:魔境/ 189
51 火中脸孔:错觉与幻觉/ 191
52 刺激人脑/ 195
53 笑的根源/ 196
54 如何影响脑?/ 199
55 LSD幻觉经验的层次与后果/ 204
56 激发/ 208
57 涌现/ 213
58 次禅—脑问答/ 217
Part6 人定:专注
59 三摩地的语意/ 224
60 纵身:空白,然后黑暗/ 229
61 空间/ 232
62 林德伯格的升空:周遭幻象/ 235
63 打坐专注的周遭幻象/ 238
64 寂静的声音/ 241
65 在清明持续的觉知中失去自我/ 245
66 时间的何时与何地/ 249
67 矛盾之门/ 251
68 第二次禅—脑问答/ 254
Part7 出定:觉醒
69 广阔界限的真实意义/ 258
70 开悟多久出现?/ 261
71 般若:观照智慧/ 263
72 真如/ 268
73 时间的建立/ 272
74 时间的消融/ 274
75 恐惧的死亡/ 279
76 空/ 283
77 客观视觉:月观/ 285
78 有潜能的序曲:黑夜与抑郁/ 290
79 专注与观照智慧之间的运作差别/ 293
80 开悟反观:个人与神经学/ 297
81 见性的选择性机制/ 306
82 第三次禅—脑问答/ 312
Part8 朝向持续开悟的阶段:存在与
83 究竟清净/ 317
84 寂静的力量/ 319
85 顿悟/ 321
86 以行动表达禅/ 323
87 结语/ 326
□与脑相关名词中英对照329
□与禅相关名词中英对照339
作者介绍
詹姆斯·奥斯汀,美国密苏里大学医学院神经科临床教授,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先后于布朗大学完成一般大学教育,哈佛大学完成医学教育,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神经科住院医师训练。1966—1974年,奥斯汀任教于俄勒冈大学医学院,由助理教授晋升为正教授和科主任。其间,他开始研究神经系统的白质疾病,因成果辉煌而声名大噪,有一种婴儿的白质疾病甚至被命名为“奥斯汀氏症”。1976年转任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继续担任科主任直到1992年退休。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140篇,范围包括神经化学、神经药理学及临床神经学。另著有《追踪、机会和创新》等。
译者简介
朱迺欣,台大医学院医科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神经生理学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神经科住院医师。因研究锰中毒帕金森症,获得美国帕金森基金会赞助,是获得此项荣誉的亚洲人。著有《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前尘往事脑医学——拓荒人与受难人》《脑医生的大帽子》等,另译有《寻找脑中幻影》等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拨云见日”般的体验。长久以来,我一直被各种信息和观点所裹挟,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却常常感到迷失。我渴望找到一种能够帮助我构建清晰认知体系的方法,而《预见——沉思与冥想的力量》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书中对“沉思”的解释,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沉思并非是漫无目的的思考,而是有方向、有目的的自我探索。作者引导我去探究那些根植于我们内在的信念和假设,去审视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的。我开始尝试着在写作或创作之前,先进行一段“沉思”,梳理我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以及我希望达到的效果。这种“沉思”的过程,就像是在为我的思维建立一个坚实的地基,让后续的创作更加有条理,也更加有深度。而“冥想”的部分,我则把它看作是“清空大脑”的仪式。在感到压力巨大、思绪混乱的时候,我会按照书中的指导,闭上眼睛,深呼吸,将注意力引向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只是单纯地感受气息的进出。这种“冥想”的过程,就像是在给我的大脑进行一次彻底的“重启”,让那些混乱的思绪得以平息,让我的思维重新恢复清晰。这本书让我相信,通过持续的沉思和冥想,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够更清晰地“预见”到人生的方向,并拥有勇气去追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一些微妙但深刻的变化。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快速地做出判断和决定,很少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冲动和错误的决定,正是源于缺乏有效的“沉思”。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停下来”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要急于寻找答案,而是先花时间去理解问题的本质,去审视自己的情绪和动机。我开始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自己创造一些“沉思”的时间。比如,在写一份重要的报告之前,我会先花几分钟,在大脑中梳理思路,思考这份报告的核心要点,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在与人发生争执时,我也会尝试着在回应之前,先冷静下来,思考对方的立场,以及我自己的情绪反应。这种“停顿”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盲区,也让我能够做出更理性、更周全的决定。而“冥想”的部分,我则把它当作是一种“精神的清洁”。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会花上十几分钟,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关掉手机,什么都不想,只是单纯地感受自己的存在。起初,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我的大脑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念头。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开始变得越来越集中,内心的杂念也逐渐减少。我开始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再轻易被负面情绪所困扰。这本书带来的“预见”,不仅仅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方向,也更自信地去迎接每一个未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视觉感受,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排版,仿佛提前预告了书中即将展开的深刻思考。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散发出的沉静气质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的书籍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名字《预见——沉思与冥想的力量》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类读物的期待。它不像那些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书籍,而是透着一股朴实而又坚定的力量,仿佛一位智者在低语,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回归内心的旅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学会如何通过沉思和冥想来洞察自己,预见更清晰的未来。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沉思”的解读,它与日常的“胡思乱想”究竟有何不同?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沉思,才能真正从中获益?而“冥想”部分,我希望能有详细的实践指导,让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感受到冥想带来的平静与专注。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也让我倍感期待,詹姆斯·H·奥斯汀这位来自美国的学者,他的洞见想必是经过深入研究和长期实践的。再加上朱迺的译本,更是让我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充满了信心。我坚信,一本好的译著,能够让原著的精髓以最贴近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天,恰逢我内心有些许烦躁,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和工作上的压力让我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我迫切地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来缓解这种状态,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当我翻开《预见——沉思与冥想的力量》时,我被它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些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观察,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字里行间,用一种非常柔和的方式,引导我去审视自己内心的世界。关于“沉思”的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自我对话”的探讨。他并没有将这种对话塑造成一种刻意的、带有压力的行为,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由内而外的探索过程。我开始尝试着在一些安静的时刻,停下奔波的脚步,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那些平时被忽略的情绪和渴望,似乎也在慢慢浮现。而“冥想”的部分,我则在尝试着书中提到的一些简单练习,例如关注呼吸,感受身体的放松。一开始,我的思绪总是难以集中,很容易被外界的干扰所吸引,但我并没有因此气馁。我明白,这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不断地去练习和调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承诺立竿见影的奇迹,而是提供了一种温和的、可持续的方法,让我们学会与自己相处,与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共存。这让我感到非常踏实,也更加坚信,通过持续的沉思和冥想,我一定能够逐渐驱散内心的阴霾,迎接更加清晰的“预见”。
评分《预见——沉思与冥想的力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不如说是一次邀请。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觉察力”的阐述。他并没有将觉察力描绘成一种高深的境界,而是将其解释为一种对当下体验的全然接纳。这包括对身体感受的觉察,对情绪波动的觉察,以及对思维模式的觉察。我开始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觉察”融入其中。例如,在吃饭的时候,我不再边看手机边匆匆吞咽,而是尝试着去品味食物的味道,感受咀嚼的过程。在走路的时候,我不再埋头赶路,而是去感受脚下的触感,去观察周围的风景。这种细微的改变,让我发现,原来我们错过了生活中如此多的美好与细节。而“冥想”部分,我尝试着书中提到的“行走冥想”。在公园里散步时,我不再被思绪牵绊,而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受每一步的起伏,每一下的呼吸。这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放松,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此刻暂停,只剩下我和脚下的土地。这本书让我明白,“预见”并非是掌握未来,而是通过对当下的深刻理解,来塑造更有意义的未来。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工具,帮助我们与内心建立更深的连接,从而更好地 navigate 生活的潮起潮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