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地方深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定价: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林冠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8746395
字数:663000
页码:5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后一期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班已经结束,学员们以论文形式提交了他们的终答卷。这些饱蘸作者心血的论文即将由中国社会出版社结集出版,付梓之际嘱我写几句卷首语。作为曾经给他们授过课的教师,面对热情相邀,于是从命,欣然提笔。
众所周知,虽然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落户”时间不久,但却迅速成为了一门“显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高等学府争相设立公共管理专业,攻读MPA一度成为党政干部知识“充电”的时髦选择。甚至有些“不过瘾”者,还积极寻求更高层级的学习机会。面对瞬息万变和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显然仅仅依靠既往的经验已难以应对;尤其是,各项改革均已进入“深水区”,若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势必遭遇难以预测的社会风险。“深化改革”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任何一位有责任心的领导干部,都应对改革的目标、方向、路径和动力来源抱有清醒的认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知识素养。大概这就是北师大连续举办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班的初衷。
本书所收35篇论文的作者均为浙江省台州市的党政领导干部。这是他们历经两年时间、牺牲工休Fl、节假日而在8小时之外潜心苦读、孜孜探求的结果。这些论文,或许在理论阐释上还缺乏必要的深度,在研究方法上也缺少应有的规范,甚至个别文章的文字表述稍嫌粗陋,但瑕不掩瑜,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身领导实践的切身体验而写成,所反映问题是真实的、使用材料是鲜活的、给人启发是深刻的。其中,关于党代会常任制试行过程的考察、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创新价值的分析、乡镇政权建设路径的探寻、异地商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村级政权阳光运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地方金融体制和小微企业税收制度改革的呼吁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将海洋文化理念运用于城市规划的畅想、对宗教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积极功能的阐释,则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视域和厚重涵养。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几乎没有煽情的笔墨,一切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和长期的观察之上。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流行的、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热点话题,转而聚焦于那些看似枯燥但实则关乎国本的体制机制建设。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主题时的克制与深入。书中详尽对比了不同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从过去的“全能型”干预,到如今向“服务型”和“监管型”角色的缓慢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思想碰撞和利益重塑。书中关于地方债务风险的分析尤其引人注目,它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大水漫灌”,而是深入剖析了土地财政模式的内在逻辑,以及在土地产权制度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地方发展冲动与中央风险管控之间的结构性张力。这种对体制深层机制的探究,使得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远远超越了一般性的政策解读。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对“区域协调发展”这一宏大命题,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基于实践经验的参照系。它没有采用平均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东西部差异,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制度环境上的异质性。书中对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等改革“试验田”的阶段性评估,展现了中央层面在探索新型发展模式时的谨慎与迭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特定产业园区在吸引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方面的绩效分析,其数据的详实和方法的科学性,令人信服。它让我们看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运动,而是一个充满试错、修正和逐步深化的动态过程。那些看似微小的制度创新,在特定条件下如何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制度红利,这本书里都有翔实的记录和分析。
评分这部厚重的文献汇编,简直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进行深度剖析的教科书。书中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极为细致,从早期的市场化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强调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和学者的论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穿插了不同地区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比如,对某沿海省份如何成功培育新兴战略产业集群的经验总结,以及某内陆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遇到的瓶颈与应对措施,都写得入木三分。作者在分析这些实践时,展现出了极强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政策执行层面的“温度”与“力度”,以及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平衡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读完后,我对理解国家宏观战略意图与地方微观执行现实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紧迫感,让人不得不深思,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下一步的改革航向究竟该如何校准。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感觉就像在啃一块硬骨头,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图表和概念术语,非专业的读者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严谨的学术语境,你会发现其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析框架。比如,在探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它不仅引用了中央关于“放管服”的顶层设计文件,更深入剖析了基层“一窗受理”改革在实际操作中遭遇的部门壁垒、人员能力不足等“梗阻点”。这种细节的挖掘,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泥土的气息,而非空中楼阁式的宏大叙事。特别是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部分,作者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受到的体制性制约进行了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细致描绘。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冷静地摆出了问题的所有侧面,让读者自己去权衡改革的复杂性与必要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智库报告,充满了对现实矛盾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它将复杂的改革议题,拆解成了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板块,比如行政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社会治理体系改革等,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和面临的挑战。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笔力非常老道,擅长在叙述具体事件时,自然而然地引出其背后的制度根源。例如,在讨论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地方政府出台了哪些便利化措施,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措施背后,地方领导干部的观念转变和权力边界的重塑。这种由表及里的观察角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被约束和引导”的现代史诗,让我们理解到,任何一次经济效率的提升,背后都必然伴随着一场艰难的制度博弈与重构。读罢全书,我对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