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菜好了,饭呢?--专家教你如何吃'大米'
定价:25.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王凤忠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6677134
字数:6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从五个方面着手一一解读富硒大米的情况:部分“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着重讲解大米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分类以及在全球粮食供应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识米是一种学问”从热点话题“含镉大米”切入,讲述识米的重要性及识别好大米的方法;第三部分“硒元素——人体健康的保护神”为本书的核心章节,本部分以科学实例及小故事的形式讲述微量元素硒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缺‘硒’无处不在”讲述我国缺硒地区分布以及缺硒可能引起的病症;第五部分“富硒大米——让补硒做得更自然”着重讲述补硒的重要性与可行性;附录部分列出GB/T 22499-2008《富硒稻谷》的标准全文、近二十年内与硒元素、肿瘤治疗相关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览表供读者参考,同时也为各位读者献上笔者精心搜罗的来自全球的大米美味制作。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场需要不断回味和咀嚼的“精神盛宴”。作者的文笔老辣,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智者才有的洞察力,但表述方式却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绝非愤世嫉俗的抱怨。我特别欣赏它探讨的“稀缺性”问题。在书中,“大米”不仅是主食,更代表了我们渴望得到的、难以轻易获取的核心资源——无论是知识、地位还是情感满足。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人们为了争取多一碗“米饭”所展现出的各种策略,从谦卑的等待到果断的争取,每一种行为模式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心理动因。这本书的段落划分和节奏感拿捏得极好,当你以为作者要收尾总结时,他总能抛出一个新的视角,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这简直是智力上的挑战与乐趣并存。它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食谱”,而是提供了一张探索自我与环境关系的“藏宝图”。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但内容的高级感却让人肃然起敬。它跳脱了所有既定的分类,硬生生地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哲学流派——“饭桌上的生存学”。作者对“量变引起质变”的阐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用对不同“米饭”烹饪方式的描述,来比喻不同的学习和成长路径。比如,慢火细熬的“老米饭”与速成快煮的“速食米”,它们在口感(即最终呈现的价值)上有天壤之别。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散文化,但思想的骨架却非常坚硬,它不迎合任何流行趋势,只是专注于解剖我们日复一日的生存状态。每一次翻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这或许就是好书的魅力所在。它没有告诉我如何去“吃”,而是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寻找那碗刚刚好的米饭”的终极命题。
评分哎呀,最近翻到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名字叫《菜好了,饭呢?——专家教你如何吃"大米"》。光是这个标题就够让人好奇了,菜都备好了,那主角“大米”去哪儿了?这书可不是教你做饭的食谱,也不是什么养生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实则暗藏玄机的“潜规则”和“底层逻辑”的深度剖析。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又带着点黑色幽默的笔调,把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平衡,甚至是职场上的那些“不成文的规矩”,都拿出来用“吃米饭”这个比喻来解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被刷新了认知,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界限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比如,它会探讨“米饭”的量和“菜”的丰富程度之间的关系,这不就是社会资源分配和个人价值体现的隐喻吗?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用生活化的例子来支撑那些看似宏大的哲学思考,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放下书本,默默地审视一下自己最近是不是“米饭”吃得太多或者太少,从而影响了对“菜”的享受。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的框架,让你自己去品味其中的深意。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纯粹是因为那个富有画面感的书名,以为会是一本关于美食搭配或者健康饮食的书籍,结果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方向,而且这种“错位”带来的惊喜感,是久违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另类教材”,它用极其日常的“米饭”概念,构建了一整套关于“价值、获取与分配”的理论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的视角所折服。他不仅分析了宏观的社会结构,更深入到个体面对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关于“‘米饭’的透明度”的讨论,涉及到了个人隐私边界和职业道德的微妙平衡,分析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文字结构非常巧妙,每一章似乎都是一个独立的短篇故事,但串联起来又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网,让你在津津有味地读完一个段落后,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寻找它和下一段之间的逻辑牵引。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做饭,而是如何看待“饭局”背后的权力游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跳出了传统书籍的窠臼,走了一条非常别致的叙事路线。我本来以为会是本轻松幽默的散文集,结果发现它内核极其扎实,充满了对现代社会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把最日常的场景,比如排队买早餐、给领导敬酒,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都转化成了一场关于“米饭哲学”的精彩辩论。比如,关于“如何恰到好处地展现自己的努力”这一节,作者没有用大道理说教,而是描绘了一幅画面:有些人把“米饭”藏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汗水;而另一些人则把“米饭”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用量来证明自己的“地位”。这种对信息不对称和自我包装的探讨,极其犀利。我合上书本后,会不自觉地去观察身边的人,琢磨他们端着“米饭”的姿态,究竟是自信还是故作姿态。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时而如同辛辣的脱口秀,时而又像一位老者的谆谆教诲,变化多端,但核心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口感”和“适度分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