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通信
:76.00元
售价:51.7元,便宜24.3元,折扣68
作者:李不谦,陈智,陈劼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8102796
字数:315000
页码:1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李不谦、陈智、陈劼、谭学治、龚达宁等编著的 《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通信》主要介绍了宽带无线多 媒体集群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本书共6章, 主要包括集群通信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窄带集群通信 协议、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主要通信技术、 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通信系统架构、国内外宽带无线 多媒体集群通信的标准化工作与演进路线,以及宽带 无线多媒体集群系统的行业应用情况等。本书立足当 前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通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同时兼顾了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通信的原理和关键技 术,从系统架构、标准化工作、行业应用情况等几个 方面,对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进 行了全面介绍和探讨。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系 统工程和其他相近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从内容结构上看,本书的章节安排显得比较线性,基本是按照从基础原理到具体模型构建的传统路径展开。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多媒体”如何融入“集群”的部分,我设想书中能探讨一些跨协议栈的优化方法,比如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感知不同媒体(音频、高清视频、控制信令)优先级,并动态调整集群内资源分配策略的算法。然而,书中对于媒体内容的具体特性对无线链路设计的影响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将“多媒体”抽象为一个具有特定流量模型的数据流进行分析。这使得在探讨“集群”的协同机制时,我总觉得缺少了一块关键的拼图——即媒体本身对通信系统的苛刻要求是如何驱动这些集群协议演进的。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QoS/QoE(服务质量/用户体验)在集群环境中差异化保障的案例分析,这本书的价值会大大提升,它现在更像是一本专注于“集群物理层性能优化”的深度教材,而非一部涵盖全栈的“多媒体集群通信”指南。
评分阅读此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的“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平衡问题。它在深度上确实挖掘到了许多底层机制,比如信道编码、多址接入技术的演进逻辑,这些部分的推导严谨到让人敬佩。但是,在提及“宽带无线”这一关键限定词时,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频谱效率、大规模MIMO或者毫米波技术在集群场景下如何具体施展拳脚的内容。书中对这些热点技术的介绍更多的是作为背景知识被提及,而非作为核心的研究对象被深入剖析。例如,在讨论集群内设备协同波束形成时,希望能看到更具象化的几何模型和算法描述,而不是停留在对理论优势的定性分析上。这种深度集中于理论基础的现象,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为准备攻读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的学生准备的参考书,而非为广大的系统设计工程师准备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处处体现着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但坦白说,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或者说那些希望了解“这项技术到底能做什么”的工程师来说,阅读门槛稍高。我尝试寻找一些关于用户体验提升、或者具体某项新业务如何通过集群优化来实现的生动描述,比如增强现实(AR)的实时渲染对带宽同步有什么特殊要求,或是大规模物联网设备接入时,如何通过智能调度来平衡延迟和功耗的实际策略。遗憾的是,这些实践层面的“故事”在书中几乎找不到。它提供的更像是一张精密绘制的理论蓝图,每一个节点和连线都经过了严格的数学论证,但缺少了将这张蓝图付诸实践时所遇到的那些“脏活累活”的描述。我合上书时,感觉自己对无线通信的“为什么”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对于“如何做”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工程上的权衡取舍,依然感到模糊。这使得本书在作为工程参考手册方面的实用性打了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制作水平相当高,这一点值得称赞,清晰的数学符号和逻辑严密的流程图,极大地帮助理解复杂的理论推导。然而,作为一本探讨“通信”的书籍,我发现它在“网络”层面的讨论相对薄弱。一个成功的“集群通信”系统,除了高效的无线传输,还需要可靠的组网、故障恢复和拓扑管理机制。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自组织网络(Ad-hoc)或蜂窝辅助网络中,集群成员动态加入与退出时的路由协议优化,或者负载均衡策略的详细论述。这些关于网络层和管理层的探讨,在书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视角始终聚焦在“信号如何最快到达邻居”,而对于“整个集群如何协同工作以完成一个统一的复杂任务”这一宏观命题的解答,略显不足。因此,对于那些关注系统架构和网络运维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寻找其他补充材料来完善其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一些抽象的光束线条,立刻就让人联想到高速、连接与未来的信息世界。我最初被它吸引,是冲着“多媒体”和“集群通信”这两个词去的,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下一代移动网络如何处理海量视频流和复杂数据交互的深度剖析。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时,发现它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基础理论的构建,大量的篇幅被用来梳理信息论、概率论在无线信道模型中的应用。这对于我这个更关注应用层实践的读者来说,多少有点出乎意料。我本以为会读到大量关于5G/6G网络架构的最新突破,或是某个特定领域如自动驾驶或远程医疗中集群通信的创新实践案例,但内容更多地是在扎实地铺陈数学模型和性能分析的底层逻辑。虽然这些理论基础不可或缺,但对于期望快速掌握前沿技术动态的人来说,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这些严谨的公式和推导。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非一本面向行业趋势的畅销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