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地下矿井无线通信――基于RFID的传感器网络
定价:75.00元
售价:52.5元,便宜22.5元,折扣70
作者:L.,K.,Bandyopadhyay(L.,K.,班迪奥帕迪亚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21225758
字数:
页码:392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侧重介绍了地下矿井和其他危险地区无线通信技术的新进展。本书全面提供了在这些区域用于传输数据、语音和视频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统一的基础内容,并结合介绍了防爆电路设计和开发的方法,这对危险地区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主题内容包括被困矿工安全通信系统、竖井通信系统、视距通信系统、全矿范围通信系统和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也详细讨论了RFID技术,包括地下应用的兼容系统用的嵌入式软件和地下不同设备用的软件程序代码。
阮锦屏:1962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毕业。一直在原信息产业部(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通信、测控研究所(54所)工作。担任过10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研制,分机、总体负责人等,研究室主任,专业部总工,所微波专家组人员,所老教授、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专业委员等,获多次省、部、所科技成果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员级高工职称;我国首批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MIEE)会员,国际特许工程师;国内外发表论文或编译等30多篇,其中在一级期刊(电子,通信学报)4篇,国际会议4篇,任国际会议技术审查组成员一次;4项。 从93年开始参加了铁道部车号射频识别(RFID)项目的部分研制工作,曾任该项目的科工委及铁道部鉴定委员会人员及测试组组长,专家评审组人员等,后到某RFID公司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若干年。
初次接触这个选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技术硬菜,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管理学或安全导论书籍。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技术实现细节的深度和广度。具体来说,关于“传感器网络”的部分,我希望看到对网络拓扑结构、数据路由协议的创新性探讨。在矿井这种受限空间内,网络的自组织能力和能量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利用RFID阅读器本身作为信息中继节点,构建多跳的通信路径?此外,RFID技术在定位精度上的潜力也是一个关键点。如果能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后处理算法,结合多个阅读器的信号强度(RSSI)信息,实现对井下人员和关键设备的三维实时定位,并能精确到米级误差以内,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通信技术综述。我个人非常推崇那些能将理论模型与实际工程参数(如天线增益、发射功率、工作频率选择)紧密结合的著作,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这样的深度分析。
评分阅读这类书籍,我最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无线通信在地下环境中的衰减模型是一个经典难题。如果这本书仅仅是简单地套用Free Space Path Loss模型或者标准的多径衰减模型,那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我热切期盼看到作者是基于大量的矿井现场测量数据,建立起一套更贴合实际岩层、支架结构特点的信道衰减模型。此外,RFID在识别和追踪方面的独特优势,是否被充分利用在了人员安全管理上?比如,通过标签的唯一ID和阅读器的空间分布,构建一个实时的“人员-位置”数字孪生模型。如果书中能清晰地展示,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这套网络是如何实现快速、精准的个体定位和区域隔离,从而指导救援行动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它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罗列,更是一种对极端环境下信息流动的深刻洞察。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种高度专业化的书籍往往抱持着审慎乐观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这类著作的学术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在论述RFID技术在矿井中的应用时,能够平衡先进性与成熟度。例如,是侧重于介绍最新的前沿研究(如超高频UHF在某些特殊介质下的表现),还是更倾向于介绍已经被证明在实际矿井中稳定运行的解决方案(如低频LF技术的穿透优势)。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个详尽的成本效益分析就太棒了——相较于部署昂贵的分布式光纤网络或复杂的跳频无线Mesh网络,基于RFID的方案在部署周期、维护难度以及总体拥有成本(TCO)上到底有何优势?这种对工程经济学的考量,往往决定了一项技术能否真正被大规模推广应用,这也是我评价一本技术书籍是否“接地气”的重要标准。
评分作为一个对工业物联网(IIoT)领域有长期观察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连接难题的方案。地下矿井,无疑是IIoT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之一。这本书的价值点应该在于,它没有回避RFID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比如读取距离短、易受金属和水体干扰。因此,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或规避这些限制的。例如,在巷道拐角、工作面等关键区域,采用了何种特殊设计的RFID标签或阅读器阵列来确保数据采集的连续性?更深层次地,我想了解的是系统级的集成性。这套基于RFID的传感器网络,如何与现有的通风、防爆监控系统进行数据接口的打通?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架构图,涵盖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各个模块设计和接口规范,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套可供参考的工程蓝图了。
评分这本《地下矿井无线通信――基于RFID的传感器网络》的书籍,从书名来看,似乎专注于一个极其专业和垂直的领域。我个人对于矿井安全和现代化技术结合的交叉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于现有矿井通信技术瓶颈的深刻剖析。一个理想的阅读体验应该是,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而是要深入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去,例如,如何克服地下深处复杂的电磁环境、高湿度和高粉尘对RFID信号传输的影响。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一套健壮的、低功耗的RFID传感器节点,这些节点如何在恶劣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并且能可靠地将数据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如果能辅以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次模拟救援或日常生产监控中,基于RFID网络的系统是如何展现出比传统有线或射频系统更优越的鲁棒性和部署灵活性的,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这本书若能成功搭建起“地下环境挑战”与“RFID解决方案”之间的桥梁,对于提升矿井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