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农家类:农桑辑要
定价:80.00元
作者: 司农司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09
字数:
页码:3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元世祖时官撰颁行本也。元世祖欲使其民生业富乐而永无饥寒之忧,诏立大司农司,不治他事,专以劝课农桑为务。行之五六年,功效大着。农司诸公又虑夫播植之宜,蚕缫之节,未得其术,于是遍求古今农家之书,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书。
《农桑辑要》凡分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十门,大致以《齐民要术》为蓝本,芟除其浮文琐事,而杂采他书以附益之,详而不芜,简而有要,于农家之中,为善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四库全书农家类:农桑辑要》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村里正值春耕的关键时刻,大家都在琢磨着今年的播种密度和肥料配比,那叫一个愁云惨雾。我赶紧翻开了这本“宝典”,书中关于不同土壤类型下的作物轮作策略,那描述得真是细致入微,从土壤的酸碱度到有机质的含量,每一个细节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特别是书中提到了一个我们过去从未尝试过的“间作套种”的古老方法,结合现代的科学分析,让人茅塞顿开。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我们的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方式,结果那一年秋收,产量比往年足足提升了近两成,邻居们都跑来问我是走了什么“好运”。这本书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全是实打实的经验总结,那些老农们一辈子的智慧,被整理得井井有条,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在耳边细说家常,亲切又实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靠的田间助手,随时都能提供最及时的技术支持,让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倍增。
评分对于我这个科班出身的农业毕业生来说,很多初级的知识点自然不必多言,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对“道”的阐述,而非仅仅是“术”。它不像我们教材里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和数据,它充满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顺应。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实验田里出现了一种罕见的病虫害,用常规的化学药剂效果甚微。情急之下,我查阅了《农桑辑要》中关于“五谷相克”的记载,书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出这种病害的防治方法,但它提到了几种特定植物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对害虫的趋避作用。我受到启发,尝试用书中记载的几种草药进行熬制喷洒,结果出乎意料地好——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才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教会我,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科技是工具,但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才是根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沉稳内敛,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定与从容,读起来让人心境平和,仿佛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泥土的芬芳。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籍版本和抄录细节非常挑剔的人,所以一开始我对这本《四库全书农家类:农桑辑要》的“新整理版”持保留态度。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更在关键的农事术语旁加入了详尽的解释,很多我们现在已经约定俗成的词汇,在古代有着更微妙的含义,这本书帮助我准确地还原了当时的语境。比如,书中对“薄收”和“厚敛”的定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税制背景下的实际操作差异,解读得极其透彻。这让我意识到,农业生产不仅仅是种地,它还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之中。读这本书,就像是坐上了一台时光机,不仅看到了古人的耕作方法,更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农学范畴,它是一份珍贵的社会生活史料。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从宏观的地理环境分析,过渡到微观的种子处理技术,过渡自然流畅,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农桑辑要》时,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农学”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东拼西凑、缺乏深度的。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给镇住了。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古典,但内容却是无比的扎实。比如,书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详尽地对比了我国南方和北方不同季节的灌溉技术,从引水渠的设计到水车的使用效率,甚至连不同季节蒸腾作用对水分需求的影响都做了量化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考证农事节令时的那种一丝不苟,他引用的很多古代文献资料,我都查阅过,但这本书将这些散落的知识点编织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农业智慧,是历史积累和实践检验的产物,而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读完这个部分,我对我们当地“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开始思考如何更精细地管理每一滴水资源。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学会用更宏观、更具历史深度的视角去看待脚下的土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工具革新”的记录,这常常是其他农书会忽略的细节。我们总以为古代的农业技术停滞不前,但《农桑辑要》清晰地描绘了不同时期农具的改进过程。比如,它对曲辕犁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图文说明(尽管是文字描述的图),重点强调了如何通过改变犁铧的材质和角度来适应不同地区的耕地硬度,这对于理解古代工程学的进步非常有帮助。我曾经专门根据书中的描述,尝试复原了一种已经失传的播种器,虽然过程十分曲折,但最终成功后,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叙述技术细节时,变得异常清晰、简洁有力,几乎达到了说明书的级别,没有任何冗余的修饰词,完全是技术交流的语态,这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它证明了,即便是最朴实的农耕活动,也蕴含着高超的工程智慧和持续的创新精神,这本书功不可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