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29堂爱的成长课

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29堂爱的成长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雪岩 著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亲密关系
  • 爱情
  • 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幸福
  • 自我认知
  • 两性关系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0362
商品编码:2983721708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29堂爱的成长课

定价:39.00元

作者:王雪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86703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你的负面情绪的产生,为何与生命*初的母子互动有关?它该如何消解?

为什么理解了“爱”的动力,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信任感?

为什么伴侣吵架的背后,是两个家庭系统的冲突?

心理咨询师王雪岩经过十余年的临床积累,以案例与故事的讲述手法,向你呈现出精神分析复杂过程的某个瞬间,让29个被讨论了千百遍却仍会困扰你的主题透彻、清明。

目录


推荐序一 爱,可以长出来

推荐序二 缜密中见优美,感性中见理性

自 序 让爱在爱中增殖

Chapter1不要让对平庸的恐惧变成你一生中甩不掉的尾巴

不要让对平庸的恐惧变成你一生中甩不掉的尾巴

你准备用多少“苦大仇深”来消耗你的人生

“我弱我有理”?不,伤人又伤己

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个“坏人”

不是所有的负面情感都要回避

不要过分期待别人的情分

对心理学一知半解是什么样的

承认并接受人性的真实存在

Chapter2 与人共处:有边界的亲密

与人共处:有边界的亲密

喷子们知道自己是喷子吗

我害怕,因为我爱你

太想让别人听自己说是一种什么“病”

每种控制行为,都是抵抗成长中糟糕体验的努力

你“恨”过别人吗

“贬低”能给人带来什么

Chapter3 不能选的伴侣

不能选的伴侣

为什么你的热情反而吓跑了Ta

让人抓狂的亲密模式

无法说出的“我爱你”

当你们吵架的时候,吵的是什么

离婚女人找到幸福必做的三个功课

Chapter4 做接受敏感型的父母

你不好,我就不要你了

陪孩子长大,帮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

要不要给孩子他想要的

谈性色变不如正面了解

告诉孩子人生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不回家的时候想家,回家没几天就想赶紧离开

“强势母亲”之灾

请接受自己只拥有一对平凡的,甚至会伤害自己的父母

作者介绍


王雪岩,石家庄德正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首席咨询师、督导师,受过严格的精神分析及家庭治疗的训练,长期接受个人分析及督导,个案时数超过9000小时。知乎心理学大V,在知乎开有专栏“心理与生活”。“十分心理”专栏作家。

能以优美流畅的文笔阐述心理困扰的成因及应对方法,看到日常琐事背后的心理学隐秘,令人从逻辑严密的专业分析中也能读出贴近生活的亲切之感。

文摘


序言



拒绝平庸的自我觉醒:29堂打破限制,重塑人生的实践指南 你是否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明明付出了努力,却始终无法抵达理想的彼岸?你是否深陷于自我怀疑的泥淖,认为成功、幸福、爱,都与自己无关?你是否渴望彻底摆脱那些看不见的枷锁,真正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盘? 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一部直击灵魂深处的行动手册。它将带领你进行一场为期二十九天的深度自我探索与重塑之旅。我们不谈论如何讨好他人,不教授虚假的自信技巧,而是聚焦于你内在最核心的驱动力、最隐蔽的限制性信念,以及如何系统性地建立一套支撑你实现远大抱负的底层操作系统。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真正的力量源于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坚定的自我负责。 第一部分:认知重构——拆解你的“自动驾驶”模式 (第1天 - 第9天) 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行为,都是由童年经历、社会灌输和潜意识模式所驱动的“自动驾驶”程序。这部分内容将帮助你精准地识别并拆解这些限制性代码。 第1天:从“受害者”心态到“创造者”视角的思维切换 我们将探讨“责任”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指责,而是指“回应的能力”。学会区分你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事件,将注意力从抱怨环境转移到设计行动上。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回应矩阵”练习,让你立即体验到主动权回归的感觉。 第2天:识别你的“核心情绪触发器” 每个人都有几个反复出现的、能够瞬间点燃负面情绪的“按钮”。这些按钮通常指向未被满足的深层需求。我们将使用“情绪地图绘制法”,追踪你过去一周内最强烈的五次负面情绪爆发,找出它们背后的统一模式和未被言明的需求。 第3天:揭秘你的“内在评判官”及其起源 那个不断告诉你“你不够好”、“你做不到”的声音,到底是谁的影子?本章将深入挖掘“内在评判官”的录音带来自何方——可能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批评,甚至是媒体的单一标准。我们将学习如何“隔离”这个声音,不再将其视为真理,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被重新编程的老旧程序。 第4天:打破“完美主义”的陷阱:从“结果导向”到“过程享受” 完美主义往往是拖延症的精致伪装。它让你因为害怕达不到某个虚构的完美标准而选择不开始。我们将介绍“最小可行性启动(MVS)”原则,鼓励你在“足够好”的状态下快速进入实践,并通过“过程复盘”取代“结果评判”。 第5天:你的时间,你的价值:重估“忙碌”的意义 现代社会将“忙碌”等同于“重要”。本书将挑战这一观念,探讨如何区分“紧急”与“重要”。通过“价值清单对齐练习”,确保你每天投入时间最多的活动,真正服务于你内心深处最看重的三大价值(例如:深度连接、创造性表达、身体健康)。 第6天:应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建立你的“心理缓冲垫” 未来永远充满变数。那些对不确定性感到极度恐惧的人,往往也最难做出改变。本章将教授“情景预演”技术,让你在脑海中预设多种可能的结果,并为每一种结果准备好基础应对策略,从而降低现实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力。 第7天:你的社交脚本:你是否在扮演“取悦者”? 分析你在社交互动中的默认角色。你是那个总是先提出需求、总是担心别人想法的人吗?我们将学习“非暴力表达”的进阶技巧,重点不在于如何完美地表达,而在于如何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边界和渴望,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人的期待。 第8天:信息过载下的专注力保卫战:设置你的“数字防火墙” 我们如何对待输入的信息,决定了我们输出的质量。本节不主张完全戒断数字设备,而是建立一套主动选择性接收信息的机制。包括“信息摄入时间块”和“目的性搜索”训练。 第9天:建立你的“个人使命宣言”:你为何而活? 这并非宏大的口号,而是一个具体的、可指导行动的北极星。通过对你最得意时刻和最深切遗憾的分析,提炼出你个人在世界上想要扮演的角色和完成的独特贡献。 --- 第二部分:深度行动——将认知转化为坚实成果 (第10天 - 第18天) 有了清晰的认知基础,接下来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新理解转化为难以撼动的习惯和成果。 第10天:任务分解的“原子化”艺术 面对一个庞大目标时,我们常因恐惧而退缩。本章教授如何将任何复杂任务,分解到“五分钟内即可启动”的最小单位——原子任务。关键在于,让启动的门槛低到你没有借口拒绝。 第11天:能量管理优于时间管理:找到你的“黄金效率时段” 每个人都有生理上的高低峰。通过一周的“生理能量日记”,精准定位你一天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的“黄金时段”。并制定策略,将最困难、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安排在这个时段。 第12天:对抗“启动阻力”的物理学技巧 我们讨论的不再是“意志力”,而是物理学上的惯性。介绍“两分钟规则”、“五秒法则”等实用技巧,它们通过在行动前设置一个微小的、不可抗拒的物理动作,来欺骗大脑,使其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 第13天:建立反馈闭环:从失败中提取“可操作性数据”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中学习才是关键。我们将建立一个“非情感化复盘流程”,将失败视为一次实验结果,关注“哪里出了偏差?”、“下次应该调整哪个变量?”而不是“为什么又是我?”。 第14天:设置“非协商性日程”:保护你的核心工作时间 你的日程表应该反映你的优先级,而不是别人的要求。本章指导你如何在日历上标出“非协商性日程”(例如:深度写作、学习新技能、运动),并学会礼貌而坚定地拒绝那些试图侵占这些时段的请求。 第15天:习惯的“环境工程学”:让好习惯自然发生 强大的环境设计远胜过反复的自律。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环境布局——将需要的物品放在显眼处,将干扰源隐藏起来——来减少决策疲劳,让好习惯成为你环境的默认设置。 第16天:学习如何“深度专注”:杜绝多任务陷阱 多任务处理是效率的头号杀手。本节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单任务沉浸法”训练,包括使用白噪音、视觉隔离工具,以及如何设定“无干扰时段”的清晰信号,以训练大脑保持在单一点的深入思考状态。 第17天:有效储存与提取知识的系统构建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本书将介绍一套个人知识管理(PKM)的初级框架,重点不在于收集多少信息,而在于如何高效地链接和检索信息,确保你学到的知识能够在你需要时,立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第18天:从“临时抱佛脚”到“持续迭代”的心态转变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本章强调“微习惯”的力量。与其设定一个难以维持的宏大目标(如每天跑步十公里),不如设定一个极小的、可以坚持一生的习惯(如每天拉伸五分钟),并在此基础上缓慢、稳定地增加负荷。 --- 第三部分:关系优化与能量维持——构建你的支持系统 (第19天 - 第29天) 自我成长不是孤立的战斗,而是如何在与世界和他人的互动中,保持高能量和清晰的边界。 第19天:边界的艺术:清晰地告诉世界你是什么 模糊的边界是能量泄漏的主要来源。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你的情感、时间、精力和物质边界,并采用“三明治法则”——肯定、清晰请求、重申肯定——来设置和维护这些边界,防止被他人无意或有意地侵犯。 第20天:处理“嫉妒”与“比较”:聚焦于自己的参照系 当看到他人的成功时,嫉妒是一种自然情绪。本章教你如何将嫉妒转化为“学习的蓝图”。分析他人成功的结构,而不是沉溺于比较带来的自我贬低。 第21天:高效沟通的“需求映射”技巧 在冲突或重要对话中,人们常常只表达“感受”或“指责”,而忽略了背后的真正“需求”。本节训练你直接、冷静地表达“我需要……”而非“你让我感觉……”,从而有效化解僵局。 第22天:如何从“给予者”到“公平交换者”的转变 许多人因为过度给予而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精疲力尽。本章探讨“关系中的能量平衡”,让你认识到,要求回报并非自私,而是维持健康关系所必需的动态平衡。 第23天:对抗“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实证策略 当你取得成就时,那个声音再次响起:“我只是运气好”。我们将系统地记录你的“成就档案”,包括你为之付出的具体努力和克服的挑战,用客观事实对抗主观的虚假感。 第24天:重建你的“精力预算”:识别高耗能活动 不是所有工作都消耗同样的精力。通过记录一周的活动,找出哪些活动(例如:无效会议、无意义的社交、处理琐事)让你感到精力枯竭,并制定计划减少或外包这些活动。 第25天:你的“非生产性”时间:刻意安排的休息与放空 休息不是胜利后的奖励,而是持续战斗的必要燃料。本章强调“主动性恢复”,教授如何进行高质量的、不带愧疚感的休息,包括冥想、散步或纯粹的放空,以重置你的神经系统。 第26天:如何面对外界的负面反馈与批评? 学会过滤噪音。我们将区分“建设性反馈”(指向行动、可操作的)和“破坏性噪音”(指向人格、情绪化的)。只对前者敞开大门,并对后者建立自动过滤机制。 第27天:建立你的“问责伙伴”系统:走出单打独斗的怪圈 人是社会性动物,外部的积极监督至关重要。本章指导你如何寻找、筛选并建立一套有效的“问责机制”,无论是正式的导师还是非正式的伙伴,确保你的承诺能够被持续追踪。 第28天:面对改变的惯性阻力:激活你的“内在推进器” 当你准备做出重大改变时,旧有习惯的拉力会变得最强。本节聚焦于如何用“预先承诺”和“启动仪式”来抵抗这种阻力,确保你在关键时刻不会动摇。 第29天:整合与持续优化:让成长成为新的常态 回顾过去二十八天的旅程,识别出你最大的三个心智突破点和三个实操工具。本书的最后,你将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下一阶段“行动框架”,确保这二十九天的学习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更高维度的起点。 这是一本为你量身打造的升级指南。它不会告诉你如何获得外界的掌声,而是教你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在支撑系统,让你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稳定、清晰和高效地向前迈进。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更有效的行动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爱自己是一种很难得的品质,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获得。但是《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29堂爱的成长课》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让我明白,爱自己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有时候被生活中的琐事和外界的评价蒙蔽了双眼。《29堂爱的成长课》并没有提供一套固定的模板,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自我关怀”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滋养。例如,作者鼓励我们花时间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去拥抱大自然,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能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被爱和被珍视。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治愈了我内心深处的孤独和不安,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是我在人生迷茫时的灯塔,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样爱自己”,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道理,引领我一步步去探索和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那部分,作者用非常坦诚的笔触分享了自己曾经因为不够优秀而产生的自卑感,以及如何慢慢学会拥抱那个真实的自己,包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然。我开始意识到,爱自己并不是要变成一个完美无瑕的榜样,而是要学会善待那个脆弱、有缺点、但独一无二的自己。书里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实用方法,比如正念呼吸、感恩练习等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尝试着在生活中实践,发现心情真的会变得平静很多。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它不会强迫你做什么,而是用温暖的声音告诉你,你值得被爱,你拥有这份能力。

评分

这本《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29堂爱的成长课》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和自己的关系。我一直以为爱自己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或者是一种需要刻意去培养的技能,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更像是一种早已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觉醒。作者并没有用高深的理论或者枯燥的术语来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现了不同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是如何一步步找回自我价值感的。其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主人公在经历事业失败后,一度陷入绝望,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反思自己过去是如何对待挫折的。我总是倾向于过度苛责自己,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本书让我明白,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契机。它教会我,要像对待一个好朋友一样,温柔地对待自己,给予自己支持和鼓励。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说教式的,而是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与你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所传递的一种“内观”的理念。她并没有教你如何去“改变”自己,而是引导你去“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内心需求,看见自己的内在力量。我记得书里有一个关于“自我对话”的章节,作者分享了如何用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与自己沟通。我以前总是容易陷入负面思考,不断地批评自己,而读完这个章节后,我尝试着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用更温柔、更支持的方式回应自己。这个过程非常奇妙,我感觉自己内心的平静越来越多,对抗自己的声音也越来越少。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让我相信,我本身就拥有足够的力量去爱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爱自己”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爱自己就是要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或者去做一些让自己看起来很“酷”的事情。但《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29堂爱的成长课》让我看到了爱自己的更多维度。书中有一章关于“边界感”的讨论,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讨好别人,害怕拒绝,结果让自己身心俱疲。作者通过几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如何设立健康的边界,既能保护自己,又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开始尝试着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更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他人消耗,反而更有精力和热情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健康地面对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