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心理学 刘川

微反应心理学 刘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川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微反应
  • 行为分析
  • 人际关系
  • 沟通技巧
  • 情绪识别
  • 非语言沟通
  • 性格分析
  • 人际互动
  • 刘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8812
商品编码:2983742606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微反应心理学

定价:36.00元

售价:23.4元,便宜12.6元,折扣64

作者:刘川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57388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教你在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用眼睛洞察一切,察人于无形,观人于细微,从外貌形象、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谈话语、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社交场合等多角度挖掘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奥秘,让你把纷扰看得清清楚楚,使你具备了解和掌控他人的心理策略技巧,在闯荡社会、行走江湖中,一双慧眼。

目录


目 录

上辑 一瞬间,看透人性里的另一面

章 看得明白,办事才不糊涂

识人的关键是保持客观性 / 2

一停,二看,三实践 / 6

读懂初次见面的人很重要 / 9

摸清对方方与圆 / 11

探清对方的深浅 / 13

一瞬间看穿小人 / 14

对付虚伪自大的人 / 16

比聪明的对手更聪明 / 19

对自己要有个客观的认识 / 21

保护好自己的软肋 / 23

第二章 细审德行,方可明辨人之好坏

交朋友先要看品德 / 27

听说话,明辨人心 / 29

口头禅中的心理地图 / 30

看行为,分析人心 / 32

品喜好,判断人心 / 36

从性格特点把握对方本质 / 38

从对方胸怀判断他的前途 / 44

要及时认清对方的私心 / 49

看同舟之人能否共度 / 51

怎样与不同类型对手交手 / 54

认清自私者才能面受其害 / 56

第三章 关注细节,从小处一眼把人看透

抓住本质才能看清人 / 61

别让表象了你 / 63

看人不要以点概面 / 65

提好问题才有好答案 / 68

“我只告诉你”是真的吗? / 72

一眼看明白你的老板 / 73

一眼看清楚你的同事 / 76

一眼看透彻你的员工 / 80

一眼看真切你的朋友 / 83

一眼看分明你的对手 / 86

下辑 三两下,让别人跟着你的节奏走

章 动人心扉:让对方从心底悦服你

以情感动人心 / 92

拉近彼此心理距离 / 94

曲径通幽动人心 / 95

夸人夸得恰到好处 / 99

笑是动人的音符 / 101

眼神也能征服人心 / 105

尽量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 109

俘获对方的信任感 / 111

甜头要一点一点给 / 112

把小事做成大人情 / 115

用真诚去交换对方的真心 / 118

第二章 恰到好处:掌握分寸才能收放自如

时时把情绪控制在合理处 / 122

遇事稳住心沉住气 / 125

不要太过薄脸皮 / 126

人情练达皆文章 / 127

形圆而可不败也 / 129

夫不争,天下莫能与争 / 131

慎言才可以少祸 / 132

多留心别人的观点 / 134

考察对手的真正意图 / 137

必要时让自己装装糊涂 / 140

朋友还是敌人要分清楚 / 144

处世别踏禁区 / 146

同事之间拿捏好距离 / 151

学会应对各种类型同事 / 153

第三章 左右逢源:将自己打造成吸引人的磁石

好人缘是一生的财富 / 157

朋友多了路更好走 / 160

主动和陌生人交往 / 162

学会倾听和提问 / 165

迅速拉近情感距离 / 168

说话要懂得迎合人 / 170

激发彼此间的共鸣 / 172

借助“第三者”增强沟通 / 176

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 / 177

赢得领导器重的交际原则 / 180

找到能够扶持自己的贵人 / 184

第四章 高筑壁垒:不做坏人但要防着坏人

让自己着上层“保护色” / 187

认清小人才能防住小人 / 189

小人物也不可轻易得罪 / 192

稳住你也许是为了拿你开涮 / 195

认清“好意”背后的真意 / 197

“甜头”未必都好吃 / 201

远离与见利忘义的人 / 204

有些人笑里藏着刀 / 206

别被装傻的表象欺了 / 207

第五章 大众归心:三两下让别人跟着你的节奏走

捏住对手的软肋达成目标 / 211

巧妙磨平谣言的伤痕 / 214

用激将法让对方跟着你走 / 217

挠对方的痒痒肉 / 221

应对常见的四种人 / 224

驾驭令人头痛的人物 / 226

善于应对不同类型合作者 / 231

委婉地让对方自己明白 / 235

主动认错,让对方自己闭嘴 / 238

退一步,后发制人 / 241

凡事都要给自己留条退路 / 244

作者介绍


刘川:管理咨询师,图书撰稿人,潜伏职场多年,长期钻研关系学和心理学。出版了《别在该理性的时候太感性》《管理就是管欲望,带团队就是带信心》《这样战胜你自己》等作品。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不包含“微反应心理学 刘川”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经过精心构建,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字数控制在约1500字左右。 --- 《时间拾荒者的碎片:后工业时代个体记忆的重构与消逝》 作者: [此处留空,以模拟真实书籍的未署名或另行署名的情境] 出版社: 文汇思辨丛书 ISBN: 978-7-5687-XXXX-X 导言:在流逝中打捞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超速”的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物理空间被无形的数字网络压缩,人类的感知系统被迫适应这种持续的加速。然而,正是在这种对“未来”的狂热追逐中,我们对“过去”的捕捉能力却日益衰退。《时间拾荒者的碎片》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场深入个体潜意识的考古挖掘,聚焦于后工业社会中,记忆如何被重塑、扭曲、边缘化,以及我们如何笨拙地试图将这些碎屑重新拼凑成一个可以安放自我的叙事。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讨“时间感”的结构性变化。在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挤压下,传统的、线性的、具有清晰开端与终点的记忆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碎片化媒介(短视频、即时通讯、超链接)构建的“即时性时间”,它要求即时满足,却又无法形成稳定的锚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审视了这种断裂对人类情感联结和身份认同带来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工业残响与记忆的物质性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工业革命的“后遗症”——那些在城市肌理中残留的、尚未完全被数字化侵蚀的物质痕迹。 一、废墟的哲学:被遗忘的场所记忆 作者首先考察了城市更新过程中被迅速抹去的工厂、老旧的居住区和公共设施。这些“场所”不仅仅是建筑,它们是集体记忆的物理载体。当一个地标被拆除,与之相关的劳动模式、社交规范和生活节奏也随之坍塌。本书通过对数个特定案例的田野调查,展示了当物质依托消失后,个体对“曾经存在”的确定感如何遭受重创。记忆不再是可靠的记录,而变成了一种需要主动建构的、易逝的“幻象”。 二、档案的焦虑:效率对叙事的吞噬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记录能力(照片、录音、邮件),但这些海量的“数据”却常常阻碍了“回忆”的形成。作者引入了“档案焦虑”的概念,指出过度的数字化存档,反而使得我们停止了主动记忆的提炼和选择。我们依赖搜索引擎而非大脑进行回顾,这导致了记忆的“外部化”和“被动性”。传统意义上,记忆需要被反复叙述和重塑才能巩固,而如今,海量、未经消化的信息流,只是在我们的数字“仓库”里堆积灰尘。 三、时间的商品化:效率至上对闲暇的挤压 后工业社会将时间视为最稀缺的资源,并将其不断地“细分”和“货币化”。本书探讨了这种时间观如何渗透到私人领域。休闲被重新定义为“恢复生产力的间隔”,阅读被压缩成“摘要”,深度思考被视为“效率低下”。这种对“闲暇”的系统性清除,直接削弱了潜意识进行长期记忆整合和情感沉淀的能力。碎片化的时间,产出碎片化的自我。 第二部分:数字幽灵与身份的流动性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数字领域,探讨虚拟环境如何加速了记忆的解体和身份的重塑。 四、超链接时代的认知地图:路径依赖的消亡 互联网的超链接结构,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我们不再沿着一条逻辑严密的路径前进,而是不断地被新的链接吸引,进行跳跃式的认知移动。作者认为,这种“非线性”的浏览模式,在强化了即时反应能力的同时,却削弱了建构连贯自我叙事的能力。我们失去了深入某一主题并形成深刻理解的耐心,记忆的结构也随之变得浅薄且易碎。 五、社交媒体的“表演性遗忘”:记忆的公开展览与私密性消亡 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永恒的“此时此刻”的舞台。人们精心策划和展示“正在发生”的体验,但这种表演性极强的前瞻性,反而使得对过去事件的内省式回顾变得困难。记忆不再是个体私密的转化过程,而成了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的“公共人设”。当所有经历都被转化为可供点赞的内容时,其原始的情感重量和复杂性便被稀释了。更进一步,这种“表演”使得人们倾向于选择性地遗忘那些不符合当前“人设”的片段。 六、算法的偏见与记忆的回声室效应 算法推荐机制通过不断推送我们喜欢或认同的内容,构建了一个舒适的“回声室”。虽然这带来了即时的满足感,但却极大地限制了记忆和认知接触新经验的机会。记忆的丰富性往往来自于与异质经验的碰撞和矛盾。当算法将我们封闭在已知的世界中时,我们的记忆便失去了拓宽边界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静态的记忆结构,难以适应现实世界的变迁。 结语:重拾“慢”的权力 《时间拾荒者的碎片》的最终目的,不是呼吁我们回到前工业时代,而是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作者倡导一种“慢的权力”——重新夺回定义自己时间、选择自己记忆的权利。真正的个体整合,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从信息洪流中抽身,重新学会容忍空白,允许记忆在静默中自行沉淀、发酵,最终形成具有厚度和力量的个人历史。这是一场对被时代遗忘的“深度”的温和反抗。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很专业、很严谨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正经的学术性读物。翻开书页,纸质也很好,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虽然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从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呈现上,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性。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心理学实验的解读,比如著名的“脸部表情的普适性”研究。作者通过详细的图文解析,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结论,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生动得多。而且,书中也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文献,这使得书中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的路径。 书中的章节划分也很清晰,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逻辑性很强。从最基础的微表情识别,到更复杂的肢体语言解读,再到结合情境分析,层层递进,非常适合读者一步步掌握微反应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我尝试着去运用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和朋友聊天时,留心他们的眼神交流和身体朝向,确实能发现一些之前从未注意到的有趣现象。 我一直觉得,我们平时对人的判断,很多时候是基于表面的交流,而这本书则告诉我们,真正的沟通往往发生在更深层次的、非语言的层面。它提醒我,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要学会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那些细微的信号。这对于改善我的人际关系,让我与人相处时更加得体和有智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它不仅是一本知识宝库,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希望提升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微反应心理学》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理解一个人只需要听他们说什么,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不说什么,以及他们以什么方式“不说”,同样重要。这种颠覆性的认知,让我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新的好奇。 书中的案例分析,真是太妙了。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比如,在谈判桌上,一方看似平静地讲述,但手指无意识地敲打桌面,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活动?书里给出的各种可能性分析,都非常贴合实际,让我感觉这些理论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工具。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冲突中的微反应”的章节。它详细解析了在争执和矛盾中,人们是如何通过微小的信号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防御或者妥协。这一点对于我处理家庭矛盾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真的非常有帮助。我开始尝试在出现分歧时,不只关注对方的言语,更留意他们的非语言表达,这样一来,很多误会似乎都能在萌芽状态就被化解。 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它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即使是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也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我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跟我分享他的观察和心得,充满了智慧和启迪。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看懂别人”。它也让我更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一些习惯性微反应,比如在压力大时,我会不自觉地咬嘴唇。通过了解这些反应背后的含义,我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甚至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调整。总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在人际交往领域的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较迟钝,不太擅长察言观色,常常因为误解而让关系变得尴尬。但《微反应心理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它让我明白,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远不止于语言。 我最喜欢书里关于“微反应与情绪关联”的部分。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语言,解释了当一个人处于不同情绪状态下时,身体和面部会发出哪些细微的信号。比如,当你感觉到紧张时,你的瞳孔会不自觉地放大,或者你的呼吸会变得急促。这些细微的变化,我们平时可能完全意识不到,但如果了解了,就能更好地觉察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情境分析”的重要性。仅仅知道一个微反应,并不足以完全解读,还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境来判断。比如,一个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可能会不自觉地抱紧双臂,这并不一定代表他在拒绝你,而是因为他感到寒冷。这种“情境优先”的原则,让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误判。 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和家人交流时,我不再只关注他们说的话,还会留意他们的眼神、姿势,以及语气的细微变化。意外的是,我发现了很多之前从未注意到的信息,这让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也让我更理解了家人的感受。 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理解一个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细微之处的眼睛,以及一颗愿意去理解的心。《微反应心理学》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两样东西。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评分

我一直对人性的复杂性充满好奇,而《微反应心理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索欲。它就像一本解码人心的工具书,教我如何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信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心理理论,而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最微小的身体和面部信号。 书中有大量关于面部微表情的图解,非常直观。作者会告诉你,一个细微的嘴角下拉,可能代表着什么,而一个不经意的皱眉,又暗示着什么。我常常会翻到这些图解,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去对照验证。有时会发现,自己对很多人的理解,真的太表面化了。当一个人露出一个短暂的、不被察觉的表情时,他可能正在经历着一场内心的小风暴。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表情,还包括了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多个方面。作者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解读体系。我尤其对关于“谎言的微反应”那一章印象深刻,里面列举了很多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真伪的信号,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准确,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玩一场侦探游戏。每一个细微的线索都至关重要,都需要仔细地去捕捉和分析。这不仅锻炼了我的观察能力,也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发现,当一个人能够更全面地解读信息时,他做出的判断往往会更准确,也更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 总的来说,《微反应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读懂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传递。我把它视为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微反应心理学》这个书名,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吸引我。它好像在说,我们平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细微反应,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心理秘密。我当时就想,如果能读懂这些微反应,是不是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个人,甚至更好地与人沟通? 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书中的一些概念已经让我豁然开朗。比如,关于微表情的识别,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情绪下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以及如何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表情。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很多时候,对方脸上一闪而过的表情,确实能透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即使他们嘴上并没有说出来。这一点真的太神奇了!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微肢体语言”的部分印象深刻。原来,一个人坐姿的细微调整,手势的轻微摆动,甚至眼神的游离,都可能传递出重要的信息。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回答某个问题时,不自觉地摸了摸鼻子,这可能就暗示着他有点紧张,或者在回避某些内容。这样的细节,平时我们很容易忽略,但一旦知道了,再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原来是这样”。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双“读心术”的眼睛。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知识,更强调实践和观察。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到位,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书中的理论。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误解,就是因为没有读懂他们细微的反应。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 总而言之,《微反应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操纵”别人,而是让你学会更敏锐地观察和理解。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更好地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反应。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实践的好书,它所带来的启发和改变,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